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善于借助他物的名言 正文

善于借助他物的名言

时间:2025-04-29 18:56:17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

理想是指路明星 。

我之所以想为人民实行教育,只是为了要救援在那里要淹死的许多普希金,奥斯特罗夫得斯基,罗蒙诺索夫。然而在每一个学校里,这些人都 是成群而众多的。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如果教师只象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

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

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延伸阅读】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

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使家庭关系恶化,死于出奔途中。其作品多达45卷。名著还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1] 。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文学特点:

他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再现宏观世界,而且还在于刻画微观世界。在世界文学中空前地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并且深入人的下意识,把它表现在同意识相互和谐的联系之中。托尔斯泰的艺术力量是真实的,它突出表现在性格塑造上。如实地描写人物内心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只写其突出的一面或占优势的一种精神状态。不隐讳心爱人物的缺点,也不窒息所揭露的人物心中闪现的微光。不粉饰,不夸张,不理想化或漫画化,总是借助真实客观的描写,展示其本来面目,从而于平凡中见伟大,或者相反,于平凡的现象中显示其可怕。

描绘性格的发展和变化,自然浑成而不露斤斧痕迹。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晚年的时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简洁,不写感受的整个过程,只写心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有时采取戏剧的方法,通过行动和对白来表现。不写性格的顺序发展过程,而写突然事故引起的决定性转变。在结构上,为了表现人物的醒悟,常常采用倒叙的方法;为了集中,长篇小说也不再用多线索,而用单线索逐渐展开的方式。在语言上,则力求质朴简练和浅显易懂,接近民间故事。

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成功的作文篇1: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

我们一直再强调靠自己的双手开拓世界,推崇以一己之力建功立业,却忽视了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力量追求无限的成功,又怎能取得辉煌?所以智者会借助他人的力量成就自我。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而刘备却能成为其中的翘楚,争得一壁江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借助别人的才能。“诸葛亮者,人间之卧龙也。”于是,刘备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他也正是借助诸葛亮的三把火烧出了蜀汉政权的根基。由此来说,刘备之所以能成就帝王之业,他谙知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的道理。

乌江之畔,利剑下落,宏文顿成断章,喷洒的热血化为历史的一声长叹。项羽的帝业粉碎了,但这并不是最可悲的,可悲的是至死他仍无明白败在何处。“此天欲亡我,非战不利也。”真的是天要亡项羽吗?恐怕是他不懂得借助他人之力吧。张良这等人才却不被项羽重用,愤而离去。范增也最终离他而去。不懂凭借他人之力而孤战无援又怎能不失败呢?

中华历史的竹简上凭他人之力成就辉煌的不单刘备一人,桓公借管仲之才而雄霸一时;勾践借范蠡之计而报仇雪恨;刘彻借卫青之勇而北却匈奴。如项羽般不懂借他人之力而失败的当然也不止千万。在这千年的历史上在千万人的故事背后赫然刻着一行大字:要学会凭借他人之力成就自我。

我们并未处于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无需争霸天下,但我们却不能忽视借助他人之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借助老师的力量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借助同行的力量步步走向成功;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借助社会的力量营造幸福的时光。

然而,借助他人的力量并不代表依赖他人。康有为靠光绪帝之力变法而中途夭折,孙中山靠军阀革命而屡遭失败,这些历史的悲剧都在警告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别人的力量,否则只能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自我。

所以,是借助他人而不是依赖别人。是借他人之力帮助、辅助自己,所助之力要为我所用。

借助别人的力量而成功的作文篇2:外力助你成功

借助于显微镜我们才发现原来蝴蝶那五彩斑斓的翅膀竟然是无色的,这看似极小的事情却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无不需要借助外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有志与力,而不随以怠,至

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有外力,做事自然省力。反之,事倍功半。

一个人的力量总归是有限的,很多的事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必须假借于他人、他物,才能缩短工作的时间,提高成功的几率。

自然中的万物需要借。我们喜欢的常春藤与金钱花,虽然它们没有坚强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树干和篱墙,以昂扬的姿态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我们不喜欢的篱墙和树干,看起来毫无美丽可言,然而凭借着常春藤和金钱花的美丽,它们也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人生亦需要借。汉高祖刘邦,如果不借助张良的谋略,不借助萧何的智慧,不借助韩信的带兵策略,是无法成就大汉江山,从而登上帝王宝座的。反观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不善于借助范增等人的谋略,结果被刘邦击败,落得个四面楚歌、自刎乌江的.下场,空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叹息。

国家同样需要借。一个国家要想强大,也应当学习借鉴别国的文化与科学。吸取别国成功的

因为懂得借助同伴的力量,那滑雪场上身轻如燕的女子便能在空中进行着高难度的动作,带给我们美的震撼;因为懂得借助网络和书籍,我们才能解决各种生活疑难问题。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中讲述了借助外力的重要性。没有外力的帮助,你可能完成不了一件事;没有外力的帮助,你可能无法发现宇宙的奇妙之处;没有外力的帮助,你可能永远无法提高自身的水平。

外力,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拥有了外力,才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合理使用外力,是前进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功。

【素材清单】

《劝学》是荀况的代表作之一。《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

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写作素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曾属峄县)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世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3、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由孔子、孟子而至荀子,经历了丰富和发展。按照正常的推论,荀子的学生也理应是儒家思想的继承人和发扬者,然而身为荀子学生的韩非、李斯却是法家思想的提出者和集大成者。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家不同的学派,谁胜于谁现在也很难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作为老师的荀子,决不是让学生唯我独尊;作为学生的韩非、李斯,也不是唯我老师为正宗。在他们的教与学中,应有鼓励质疑、提倡创新的意识。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西方一位哲学大师的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4、荀子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到齐国去讲学。他当过多年祭酒荀,又四处奔波,几乎跑遍了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天遇见一位儒生,口中念道:“人之初,性本善。”荀子大叫一声:“差矣!应当是人之初,性本恶。”二人争辩起来。儒生说:“人生下来,本来是善良的,有的人后来受了社会上污泥浊水的影响,才变坏了的。”荀子说:“不对,人生下来,本性为恶。后来受到了各种教育,才变为善。你看各地不都在办学吗,学得好的变好,学不好的变坏。师法之化,礼仪之道不可无也,不抓紧教育不行啊!”

“人之初,性本恶。”我们都有私心,只是,我们受过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理智,谦让。于是我们会把东西“礼貌”地让给别人。实际上不知道内心是否在歇斯底里地叫嚣着。如果说人们一开始便是善良的,那么具备好的性格的人就不会格外受欢迎,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人之初性本恶,才会使得那些经历种种困难,自我蜕变后的具有优秀品质的善良的人,显得弥足珍贵。

5、有一天,荀子见一伙人戴着柳树叶编的帽子,跪在太阳地里,向老天爷求雨。他很不以为然,说:“过些天如真能下了雨,不求雨的人不也得了雨吗?下雨与祈雨无关。如真不下雨,那还是想法子引河开渠,才能有水。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他的结论就是说:“放下人为的努力而指望天赐,那就违反了万物之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说得中肯,说得深刻。那种只会说“我不行”而不努力实干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功?如果胸中怀着一个不倒的信念——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努力,再努力,艰辛的劳动总有一天会结出硕果,我们都可以浇开成功之花。

6、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荀子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也就是说“人定胜天”。他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对我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荀子的“人定胜天”,不是叫我们与自然抗衡,而是叫我们认识自然,摸清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制天命而用之”。而现实是,我们往往把违背自然,践踏自然,杀鸡取卵式的掠夺自然当作了“人定胜天”,这不活活地屈杀荀老先生?记住,人定胜天,首先要尊重天。

7、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性恶论。荀子首先肯定“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的意思。)然后从人的种种欲望来证明"人之性恶"。荀子认为孟子没有分清性与伪,所以才会有性善说。在这里,荀子是从人的欲望,人的本能去讨论人性的。因为欲望会引起争端,蕴涵着恶的因子,所以荀子说人性本恶。但是荀子也是肯定"途之人可以为禹"的,认为人只要肯习掌握仁义法度的方法,肯仔细观察思考,肯日久积累善行,就可以成为圣人了。

8、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学识修养的过程。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学不可以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各种形式的学习,也留下了很多成语、古训,如勤能补拙、天道酬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等。再如“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都是劝人勤奋、积累、学习要专心的名句。对此文中有许多经典的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是讲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讲坚持不懈;“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讲用心专一。

恩格斯说,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作为自然人,人像动物一样具有觅食、防卫、繁衍三大本能。作为社会人,人对三大本能就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的本能力。荀子的性恶论,应该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说起,其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学习掌握仁义,提高道德修养,改变自身,使自己成为“圣心皆备”之人,性善也罢,性恶也罢,两种观点殊途同归,做人要做有修养之人,做人要做有道德之人,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素材激活】

荀子的学习观

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才则不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利用前人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更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

你学会学习了吗

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报之一笑,也可能嗤之以鼻。他们可能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说: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自己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一”了吗?如果做到这些,你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了。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有恒心”“要专一”“要学以致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有不唯书、不唯师的治学精神”“质疑与创新”“积累”“专心”“舍与不舍”“知与行”“学与思”“求知”“知识”“主观与客观”“规律”“捷径”“省察与反思” “学无止境”“勤奋”“坚持就是胜利”“永不放弃”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能够提高道德修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失往往会伴随着人的一生,即自我反省能起到纠正和扼制过失的作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的君子是通过不断地反省,批判自我而最终成为道德的楷模。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缺陷谁都不可避免,不断地自我批评,拷问灵魂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我。

角度二:善于借助外物是成功的捷径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精警的名言、甚至可以指人——卓越的.人才、良师益友等。善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一条捷径,借助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文化精髓,同时也借给他人一双看世界的慧眼。

角度三:积累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积累丰富的素材,能写成美妙的华章;积累人生的阅历,能洞悉世间百态。人生,就是在不断积累中成熟,在不断积累中丰满。积累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恒心与毅力,才能达到积累的最高境界。

【运用范例】

1、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对终身教育思想就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劝学》开篇就提出:“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现代终身教育理论认为,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都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求得自身发展。荀子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荀子的论断,可以说是世界上对终身教育理论的最深刻最独到的见解,反映了现代各国大力提倡的终身教育的实质。这说明荀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可以从荀子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的基础。

2、荀子在《劝学》中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善假于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善于借助外物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二是善于通过学习,使物为我用;三是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确如此,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主要就是因为“善假于物”,使用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大凡成功人士,都懂得利用他人之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成就自己的事业。

3、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舍之,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国清代学者王国维曾总结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基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4、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许下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会听我们的话。现在的我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我们就是青春,青春就是我们的筹码。在青春的竞技场上,我们踮起脚尖努力耕耘,尽情挥洒汗水,期待能够丰收,即使我们手里捧着干瘪的稻子,我们也不在乎,“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然而踮起脚尖就可以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一个追求者来说,仅仅是“踮起脚尖”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够不着的果实,即使我们踮起脚尖也还有我们看不到的风景。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荀子在他著名的《劝学》篇中就深有体会地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由此看来,踮起脚尖虽然能让我们看得远,但终不如站在高处看得更远,“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也正是由于站得“高”才看得远,那深邃的思想光芒才能够远照千秋万代。因此,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有时恐怕不仅是一次踮起脚尖就可以了的,需要不辞劳苦,甚至不妨尝试辛苦登高,或许更为有用。(《踮起脚尖》)

5、兀立是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隐秘,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人生。

荀子也曾说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作己有,去巧妙运用,一定人事半功倍。

6、荀子曰:“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庄子也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的光环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善于借助外物。

有一个童话叫《鹰背上的小鸟》,说的是鸟类举行飞行比赛,看谁飞得最高。鹰认为自己能飞得最高,便努力向高空飞去,当它再也没有力量飞得更高时,它背上的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起来,飞得又高又远。鹰感叹道:“再强大的个人也不如软弱的个人加坚实的后基。”小鸟的力量是微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能比矫健的鹰飞得更高,因为它学会了借助外力来增强自己。

聪明的小鸟成功了,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会借助外物。人虽是万物之灵长,但毕竟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善于合理利用外界条件,学会借助外力,才能取得成功。

居里夫人在接受诺贝尔奖时曾说:“镭是全人类的,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实现的。”假如没有前人的研究成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种种客观条件,居里夫人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提出DNA双螺旋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和德国科学家贝恩,他们的成功正是在总结前人几百年的研究成果和不断从对方那里获得新发现,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实现的。

从人类社会到微妙的自然社会,无不存在着成功需要“借”的道理。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是通过“借”来获得繁荣,人体内无数细菌通过“借”来获得生命……

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罗,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就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成功需要“借”》)

7、哲人问香 果假理不假 诲人之意常在

学生闻香 果香道不香 坚守之心难持

余平生好读经史,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今有一惑,思之不解,灯下小憩,夜得一梦,见圣贤会于蓬莱,余过之,欣然坐于磐石之上,百论于诸子。

余曰:师古之理,从今之事,余之学道也。当世异时,阎浮众生,或当矫性徇时,或当取世资考,或当汩性于利,或当拂情自饰,虽则学者千万,智者麟角矣。从众者盈天下,坚毅者希矣。余讵料学益多而志益乱,事益多而心益散邪!是以问诸智者,以明此理也。

儒生起而对曰:昔乐毅下齐七十余城而因隙归赵,所得之地尽失。吴起效儒三载,轻守孝而废道,礼失而终裂,得得失较然,君子可无鉴乎?是以善作不善成,譬犹拾琐沙而捐隋和。善始不善终,犹若向炯烛而背白日也。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智哉!夫冰霜肃杀,不能凋菽麦之茂,炽暑郁阴,不能消冻山之雪。众谤汹汹,不能迁丈夫之志。荀子有言曰:“故蹞步而不休,跛鳖千里 ,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是以孔子当阨于陈蔡,不改其心,孟子不用于齐宋,不舍其义。彼仁人之所以达名成功于天下者,皆以其不惑于物,不迁于人也。

释者起而对曰:志坚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积善不以穷否而怨,必至乎禅境矣。是故释迦有知舍之苦行,而定于纷乱。六祖有獦獠之谓,而终身向禅,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至如智者立于世,任其风动,任其帆动,心自岿然不动也。然非不动也,外动而内定也。僧肇尝曰“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兢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诚然!言随于人,道独于己,事随于人,理独于己。胸藏丘壑,兴寄烟霞。岂遽得而累乎?

道生起而对曰:贤愚人之本性,利害人之常情,天下皆知其理而不行之者,利害使之然也。抱朴子曰“时势不可力求,遭遇不可智违”。诱于利,迫于害,则非圣贤莫能持其恒心而不乱。失其乐,得其苦,则非明哲不能忍其境。然北辰以不改为众星之尊,五岳以不迁为群望之宗,蟋蟀屡移而不贵,小人善变而无成。孔明之抱膝,愚者笑之。陈胜之投耒,耕者嗤之。待其乘冲飚而燎巨野,奋六翼以凌朝霞,人皆谓其圣而莫知其所以圣。呜呼,人生在世,纷纭境,浓艳场,出尘即落俗,惟志坚者能定其心而成其事,而终不没于泛泛之辈,滔滔之流也。 诸子谈已,余拜而谢之,豁然而醒,患理之不存,故染翰操觚,诛之于此,以明志坚之道焉。(《梦中对》)

8、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