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以下是“勤奋的成语”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关于勤奋的'成语
1、任劳任怨 映雪读书 持之以恒 夙兴夜寐 囊茧照读 精卫填海
2、学而不厌 全神贯注 穿壁引光 业精于勤 勇猛精进 刻苦耐劳
3、倾耳注目 天道酬勤 争分夺秒 十载寒窗 锲而不舍 分秒必争
4、折节读书 幼学壮行 映月读书 水滴石穿 发愤忘食 始终不渝
5、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 磨穿铁砚 圆木警枕 囊萤映雪 勤奋好学
6、刺股读书 勤能补拙 悬梁刺股 一心一意 笃学不倦 鸡鸣而起
7、苦心孤诣 焚膏继晷 夙夜匪懈 笃志好学 不知肉味 引锥刺股
8、牛角挂书 夜以继日 昼耕夜诵 无冬无夏 据鞍读书 勤学苦练
9、坚持不懈 刻苦钻研 悬梁刺骨 好学不倦 孳孳不倦 坐以待旦
10、孜孜不倦 铁杵磨针 始终如一 只争朝夕 闻鸡起舞 不敢旁鹜
11、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朝乾夕惕 废寝忘食 勤学好问 专心致志
12、凿壁借光 卧薪尝胆 屏气凝神 将勤补拙 手不释卷 攻苦食淡
13、风兴夜寐 埋头苦干 冬寒抱冰 攻苦食俭 通宵达旦 风夜匪懈
14、宵衣旰食 坐薪悬胆
勤奋的成语解释
1、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2、秉烛夜游: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3、穿壁引光: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4、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5、朝干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不敢疏忽懈怠。
6、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7、通宵达旦: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8、青灯黄卷:光线青荧的油灯和纸张泛黄的书卷。借指清苦的攻读生活。
9、将勤补拙:以勤奋弥补笨拙。
10、寝食俱废:觉也不睡,饭也顾不上吃。比喻极其焦虑不安,或学习、工作极其紧张。
11、朝干夕愓:指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12、白首穷经: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13、铁砚磨穿:铁铸的砚台被磨穿。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
14、旰食之劳:天色已晚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15、笨鸟先飞:比喻能力差的人怕落后,做事比别人先动手。
16、夙夜匪懈: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
17、继晷焚膏:继:继续,接替;晷:日光;膏:油脂,指灯烛。点燃蜡烛或油灯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或工作。
18、精进勇猛:原意是勤奋修行。现指勇敢有力地向前进。
19、朝乾夕惕:乾:乾乾,即自强不息;惕:小心谨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20、朝斯夕斯: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
21、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2、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23、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24、以勤补拙: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
25、宵旰图治:宵衣旰食,勤于政事,设法治理好国家。
26、然糠自照:然:同燃,烧;糠:谷壳。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好学。
27、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28、马不停蹄: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29、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30、昼夜兼行: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的赶路。亦作“昼夜兼程”。
31、朝前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
32、燃糠自照:比喻勤奋好学。
33、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
34、勤勤恳恳:形容对人对事诚恳、热情。亦指工作勤奋,一丝不苟。
35、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6、然糠照薪: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同“然糠自照”。
37、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38、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
39、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40、牛角书生: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41、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42、夙兴夜寐:夙:早;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43、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44、不舍昼夜:舍:放弃。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45、晨炊星饭:清晨烧早饭,入夜才吃晚饭。形容早出晚归,整日辛勤劳苦。
46、案牍之劳:案牍:公文。办理公文事物的劳累。
47、宵旰忧劳:宵衣旰食,非常劳苦。形容勤于政事。亦作“宵旰焦劳”、“宵旰忧勤”。
48、鞭驽策蹇: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
49、引锥刺股:锥:锥子;股:大腿。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50、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51、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52、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53、攻苦食淡: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54、晨兴夜寐:兴:起。早起晚睡。形容勤劳辛苦。
55、未明求衣:天没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事。
56、旰食宵衣: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形容勤于政事。
57、起早贪黑:起得早,睡得晚。形容辛勤劳动。
58、勤学好问: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59、日锻月炼:谓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60、笃志好学:笃志:专心一志,立志不变。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61、朝乾夕愓:指终日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62、刻苦耐劳:刻苦:很能吃苦;耐:禁得起、受得住。工作勤奋,经得住繁重的劳累。
63、爱日惜力: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64、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以“勤”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勤学好问] 勤奋学习,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
[勤勤恳恳] 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勤能补拙] 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勤”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上勤下顺] 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克勤克俭]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将勤补拙] 以勤奋弥补笨拙。
[不勤而获] 指不劳而获。
“勤”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业精于勤] 业:学业;精:精通;于:在于;勤:勤奋。学业精深是由勤奋得来的。
[宵旰忧勤] 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忧劳”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
[青鸟殷勤] 青鸟:古代传说中传送信件的使者。比喻常通信息,传递消息。
[民生在勤]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
[克俭克勤]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较德焯勤] 显著的德行和功劳。
[父母恩勤] 指父母养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劳。
中华民族推崇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有所作为;看重的立身之本,是真才实学;认定的成才之路,是发愤学习。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古人勤学的成语和名言,一起来看看吧!
古人勤学的成语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日后做大官,拚命读书。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
洞中苦读:
战国时期的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一个人躲到山洞里偷偷的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发奋努力,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名叫匡衡。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时,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目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后面虽然紧靠着一个花园,鸟语花香、姹紫嫣红,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一代儒学大师,并被汉武帝看重。
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囊萤夜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映雪苦读:
晋代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正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南朝伟大的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隋炀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演绎了“牛角挂书”的美谈。
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画技越发高超。
警枕
北宋时,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圆木头滑落在床板上,他自然惊醒。从此司马光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还写出了《资治通鉴》。
以荻代笔: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勤学和虚心求教的典范。
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文家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有一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不在家。宋濂不气馁,几天后再次去拜访老师,但老师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宋濂决定第三次独自去拜访,结果掉入了雪坑中,幸被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感动,终于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闭门苦读:
万斯同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搭亭录事: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供路人乘凉、歇息、喝茶。同时请路人给她讲故事,他坚持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地创作,终于写就了中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古人勤学的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1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9、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