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唐代的名人名言大全 正文

唐代的名人名言大全

时间:2025-04-29 21:13:47

01.《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

02.《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名扬海内外)

03.《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

04.《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05.《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痛”。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这诗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喜此诗者甚多)

06.《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诗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这首千古名篇,一直激发着国人的爱我中华的豪情,此诗乃李白代表作之一。(绝对是古代最出名的诗之一)

07.《凉州词(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诗又名《出塞》,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王之涣,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他的诗虽只流传下六首,但确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其中《登

08.《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在盛唐时代广泛流传。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王维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王维最著名的七绝)

09.《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

1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这首诗告诉我们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这首七言绝句

11.《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这首节日的诗,影响力比上面的《清明》略差一点点)

13.《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

14.《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15.《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

1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17.《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

18.《绝句四首(其一)》·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世称杜少陵,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唐宋诗醇》:“虽非正格,自是绝唱。”

19.《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烟花三月下扬州”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

20.《别董大(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

21.《离思(其四)》·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这首诗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广为流行,这就充分说明元

22.《乌衣巷》·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白来到金陵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成千古名作。杜牧来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又是千古名句。而乌衣巷,则终于等来了刘

23.《过华清宫绝句(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过华清宫》共有三首,第一首便是他

24.《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

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10.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引自《进学解》

12.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引自《训学斋规》

13.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14.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15.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

1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

17.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1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

2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2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2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2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2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25.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子罕》

26.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27.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2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2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

30.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

3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3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3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34.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3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3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37.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38.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引自《盐铁论。制议》

39.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4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41.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4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4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44.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4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53.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4.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番传》

55.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56.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 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 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1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

2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5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都说字太少,我又加了点(再说少,我掐死你)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糊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第一首为:"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其"一寸光阴一寸金"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常被后人引用。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情有独钟。他的《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不但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行了诗化,而且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学习。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写过一首题为《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首诗是他读书的经验之谈,他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细细体会琢磨)。

宋代诗人刘过有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诗中提出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明朝宰相于谦把读书看作"乐"事,他的读书诗写得十分真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他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灵魂得以净化,从而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