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大散文与散文净化的论争,到今天依然是难有定论的话题,它直接引发的一个争论是究竟应该把什么类型的散文视为散文正宗。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在由北京大学组织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散文论坛”上,林非强调了散文的广义狭义之分,并以徐迟的“塔尖塔基论”来论证抒情散文应当是散文中的塔尖,而其他类型的散文则是组成了散文的坚实的塔基,虽然这种提法较为温和,但是实质上也是认同于“抒情散文正宗论”。而北大的陈平原教授则认为智性散文更能体现散文文体的优越性,并以鲁迅、周作人的创作为例证明智性散才是优秀散文的正宗。——王虹艳
2、总体而言,“新散文”对于以往的诸多意象进行了重写,诸如童年、青春、革命、父亲、宗教等等,以往散文中常见的温和静观的“追忆型”叙事被一种更强调当下性与创伤性的叙事姿态取代,回忆中的怀旧色彩也被某种残酷之美替代。——王虹艳
3、我不喜欢吃辣的和酸的,可能和我的个性有关系,因为我希望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林志颖
4、成熟美应该是比较有内涵的一种风采。她的外表不是光芒四射的很炫目的那种;而是比较温和,比较润泽,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让人慢慢地对她折服。——毕淑敏
5、七天的韩国之行,韩国人温和、坦诚、严谨、细致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性格似乎是东亚人的一种共性,属于人类性格中阴柔的一面,而在韩国人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但在另外一些场合中,我们又感受到了韩国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在中韩作家举办的船上朗诵会上,他们面对浩荡的汉江纵情吟诵,情感显得那样深沉激越;在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馆里,他们把酒放歌,哪怕是一首表现欢乐的歌曲,也总是蕴涵了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悲情。——段崇轩
6、爱斗的、不安分的人总是跟性格温和腼腆的人合得来,前一类人可从性格的对比中寻求心境地安宁,后一类人则为自己的软弱寻求保护。——大仲马
7、假如人们把夸张和狂暴叫做美德,把温和与公正叫做犯罪行为,那么,这样的国家离开灭亡就不很远了。——拿破仑
8、一个人有了宽广的胸怀,他在生活中便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多了温和,多了宠辱不惊的气度。那些经常表现出咄咄逼人,尖酸刻薄的人,面对别人的成就不是赞赏而是低毁。——汪国真
9、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
10、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11、礼仪的目的与作用在于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敬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洛克
12、以温和宽厚的心灵去战胜你们的怒气,以谦让去抑制憎恨之心。——以率直的真情去制止不正的欺瞒,以温顺满足之心去打消贪欲吧。——耆那经经典
13、谦虚的人,快来让我拥抱你们!你们使生活温和动人。你们自以为一无所有,可是我说你们拥有一切。你们想不使任何人感到惭愧,其实,大家面对着你们都感觉惭愧。——孟德斯鸠
14、人需要温和,不要过度地生气,因为从愤怒中常会产生出对易怒的人的重大灾祸来。——伊索
15、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称谓。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敢,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16、在检视它的发展与走向、现状和问题的时候,人们强烈意识到:当下成果丰硕的乡村文学,原来只是在城里热闹着,农村的文学市场却几近成了一片沙漠,有报纸打出这样的题目:文学与农村要“破冰”!我们的作家怎样应对和改变这种局面,已成为当前文学界面临的时代使命。同时,鲁迅、沈从文、周立波、柳青——特别是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以及文学思想,又一次成为人们重温和解读的对象。——王国维
17、一种天性的粗暴,使得一个人对别人没有礼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倾向、气性或地位。这是一个村鄙野夫的.真实标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处的人温和,使他尊敬别人,和别人合——洛克
18、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19、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仁爱、温和、兄弟般的同情,有时甚至比药物更灵。——陀思妥耶夫斯基
20、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约翰·洛克
21、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22、谦虚的人,快来,让我拥抱你们!你们使生活温和动人。你们自以为一无所有,可是,我说你们拥有一切。你们想不使任何人感到惭愧,其实,大家面对着你们都感觉惭愧。在我的思想中,把你们和我到处都看见的那些武断的人相比较时,我就把他们打下高坛,让他们伏在你们脚下。——孟德斯鸠
23、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
24、有了女人,男人才能温和下来,男人是需要女人拯救的。——陶春
25、以前,我是严厉的人,对事物的要求很苛刻。有时我会把员工训哭。学禅以后,我变得平静温和,在我的眼里,没有善人或恶人,只有觉悟的人和迷茫的人。而所有的人都是我的镜子,让我反观自心,精进修行。——陈晓旭
26、我演慈禧很累,就像唱咏叹调一样累。忽然到了《大校的女儿》,我感觉像唱蔡琴的歌一样,很踏实、很温和、很朴素。很多人问我演海鸰老师笔下的人物有没有压力?我回答:没有任何压力。因为它离生活很近,海鸰写的这个人非常悠扬,也契合我喜欢的忧伤,两个人不能走到一起,才有更多的回味。——袁立
孟子曰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同情别人的心,人人都有;知道羞耻的心,人人都有;对别人恭敬的心,人人都有;明辨是非的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恶心属于义,恭敬心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这仁义礼智,不是外人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不过是没有去思考追求罢了。”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仅仅一两把粗的桐树梓树,人们要想叫它生长起来,都知道怎样去培养它。至于对自己,却不知道怎样去培养,难道爱自己还不如爱桐树梓树吗?真是太不动脑子了。”
孟子曰:“体有贵贱,有大校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大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身体有重要部分和不重要的部分,有大处也有小处。不要因保养小的部位而影响大的部位,不要因为保护次要的部分而影响了重要的部分。只保养小部位的人是道德低下的小人,而养其身体中大部位的人则是高尚的君子”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羞耻了。”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告子下)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样的好人,有这话吗?”
孟子说:“有的.。”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羞耻之心对于人关系重大,干诡诈投机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之心的。如果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那又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饮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吃什么都美,干渴的人喝什么都甜,这是由于没有尝到饮水和食物的正常味道,因为饥饿与干渴损害了他的味觉。难道只有嘴舌和肚子有饥饿干渴的损害1 2 下一页
( 1 ) 尽信书,不如无书。
( 2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3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4 )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5 )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6 )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 7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8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9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10 )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 11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12 ) 人皆可以为尧舜。
( 13 )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14 )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 15 )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 16 ) 养心莫善于寡欲。
( 17 )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18 )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 19 )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20 )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21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2 )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23 )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24 )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25 )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 26 )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 27 )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 28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29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0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 31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32 )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 33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34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 35 )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 36 )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37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38 )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39 )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40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41 )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 42 )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 43 ) 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 44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45 ) 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 46 )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 47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48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49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50 )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 51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52 ) 其进锐者,其退速。
( 53 )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 54 )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 55 )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 56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 57 ) 仁者无敌。
( 58 )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 59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60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