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生的伴侣,最真诚的朋友。
2、书,能够还给我们一颗童心;书,能够让我们永葆青春。
3、书到用时方恨少,学富五车不为多。
4、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5、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6、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
7、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8、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9、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0、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1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1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13、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
14、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15、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6、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7、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8、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19、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友谊之花,经患难的雨露浇灌后,会开得更艳。以下是关于人生格言座右铭88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人生的智慧不在于观察,而在于分辨;人生的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人生的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人生的档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在的品质;人生的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是否选对了自己的位置。
2、科学把人类生存的规律简化到可怕的程度;一方面让你受尽人间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命令你作乐。
3、整个社会的游手好闲将迅速造成整个社会的毁灭;在这一点上,无益劳动和游手好闲并没有什么两样。——[美国]林肯
4、每个人都靠自己的本事受人尊重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第147页。
5、最坏的皇帝固然希望取得绝对专制的权力,但即使是最好的皇帝也绝不希望他的臣民生活得十分自由。——塔西佗
6、要是把自己当做闪光的金子,就会时时有被埋没的苦恼;要是把自己当成泥土,就会天天有奉献的欢乐。——余杰
7、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宋庆龄《做一个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宋庆龄选集》第410页。
8、何必等到考试落榜时,再去悔恨昔日的懒惰;何必等到青春失去时,再去叹息金色年华的虚度:努力吧,快从今天开始!
9、爱情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它归根到底是会产生社会后果的。爱情的力量既包括生理的力量,也包括精神的力量,使人们团结在一起。——[前苏联]瓦西列夫
10、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不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不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丘吉尔
11、学自然科学者,倘毫无哲学知识,其所见不免狭隘,其造就恐不易深隧。且研究科学,不可不知研究科学的方法,即不可不学论理学。
12、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能把轶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右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塞万提斯
13、埋怨是葬送友谊的陷阱,信任是友谊长存的伙伴。要想得到这高尚的友爱,必须双方交出真诚的心。
14、赋予人的任何转折都是有奇特效果的。——果戈理
15、知识犹如人体的血液一样宝贵。——高士其
16、贵人易、律己难,难在能否严格要求自己。
17、不是所有的努力奋斗都等于成功,但要想成功必须努力奋斗。
18、风在旋涡中积蓄着力量。
19、人应当像人,不要成为傀儡,尽受反复无常的命运的支配。——裴多菲
20、人生唯一理论的目的,是在地上建筑人间天堂。——[瑞士]希尔泰
21、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他的知觉的进程像个无底的深渊。
22、读好书的前提条件在于不读坏书,因为光阴似箭,生命短促。——叔本华
23、立身莫若亲贤士,防患应须远酒徒。——薛宣
24、友情永远是双方心灵交融的火花。
25、随着智慧的深邃,我们会变得更宽容。——[法国]斯塔尔夫人
26、生活中无论是甜是苦,都会有我与你共同分享。
27、光有智慧是不够的,还要善于运用它。——[古罗马]西塞罗
28、游手好闲的习惯,是人生最不幸的灾害。
29、您是一颗清晨的露珠,干涸了自己,却滋润了待放的花朵。
30、取笑会使一个人的心干枯,伤害所有的情感。忍耐是支持工作的一种资本。
31、幸福的婚姻是对端庄行为的奖赏。——康德
3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争。——司马迁
33、用你自己的手去争取未来吧,不要妄想你们的锁链会自动变成自由的钥匙。
34、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35、爱情是一种双重的利己主义。——[美国]盖伊·博尔顿
36、摘下变色镜,才能看清社会和人生。
37、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管仲
38、尚未实现的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标远为珍贵。
39、把用于寻找昨天或前天失去的东西所花费的时间,留给今天。
40、待小人宜宽,防小人宜严。——金缨
41、使时间充实就是幸福。——[美国]爱默生
42、对男人而言,骂人并不是一种本能,骂女人才是本能。
43、感情没有特定的法则。高尔
44、男人为义气两肋插刀,女人为爱情心上插刀。刀插在肉里,伤得再深,也不过是皮肉之痛。而刀一旦插在心上,就会痛彻心扉,伤口一生都难以愈合。
45、青春的花朵,在经历过风霜雪雨后会熠熠生辉。
46、要把时间花在对失败的叹息上,那会是更大的失误。
47、生命要不然是一场大冒险,要不然就是一无所有。
48、艺术总是被两种东西占据着:一方面坚持不懈地探索死亡,另一方面始终如一地以此创造生命。
49、人生不得恒少年。——唐岑参
50、用心是学好技术的关键。
51、青春之突然的.自我,青春之奋斗,青春之蜗居,青春之裸婚,青春之将爱情进行到底,青春之闪婚,青春之中国式离婚,青春之当爱已成往事,青春之后来。
52、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
53、往事付流水。然而,人生中有些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仿佛愈经冲洗就愈加鲜明,始终活在记忆中。我们生前守护着它们,死后便把它们带入了永恒。
5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5、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56、对于运用理智的人来说,人生乃一喜剧;对于诉诸感觉的人来说,人生乃一悲剧。
57、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
58、单纯漂亮不算美,令人愉悦才是美。
59、当一个人看清自己的航行路线是多么迂回曲折的,他最好依靠自己的良心作为领航员。而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管束自己的人,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也才可能拥有幸福的家。
60、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理解与感恩。理解他人,感恩世界,温暖你我。
61、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62、因为真理是灿烂的,只要有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赫尔
63、用微笑去面对朋友,朋友会越来越多;用微笑去直对敌人,敌人会心惊胆战;用微笑去面对成功,成功会不断到来;用微笑去面对困难,困难会逃之夭夭;用微笑去面对你的家人,其乐融融。
64、自责是最为阴险狡猾的一种责难陷阱。
65、懂得垂头,才干出面。
66、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老师就不能跪着教书——王栋生
67、要记住伟大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学会分解你的目标,逐步实施。早安!
68、你的选择是做或不做,但不做就永久不会有机遇。全部的胜利,与征服本身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敷道。全部的失败,与失去本身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敷道。
69、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以是你要顺应孤傲,没有人会帮你一辈子,以是你要格斗生平。
70、走过的光阴,总有圆满,总有残破;曾经的欲望,总在燃烧,总在膨胀;当初的空想,总在幻灭,总在走远。有许多对象是抓不住的,只能让它浓缩为回想;有许多路是无法转头的,只能让它定格成风光。不管实际有多凶狠,我们都要坚强地信托,只要我们天长地久地前行,统统阴霾城市吹散在风中。
71、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须要调剂心态,并且调解与别人的关联。
72、最好的老师不是爸爸、老师、或书本,而是自己的体验。
73、以服务取胜,把客户变笨。
74、人与人相处,是感情在领军的。
75、轻松愉快者,脑筋容易停止进化。
76、愈简单、越单纯的事物,愈容易了解,也愈能够正确地传递给更多的人。
77、是非公理不是自在人心的,因为人的心很复杂。
78、只要有机会,给机会,任人都会表现的更好。
79、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
80、人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完整,并由此影响事物本身的完整,得出与流行观点相反的看法。流行的偏见和主导的潮流互相强化,直至两者之间距离大到非引起一场大灾难不可,这才是你要特别留意的,也正是这时才极可能发生暴涨暴跌现象。——索罗斯的市场反射理论
81、品格能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 弗·桑德斯格言
82、人生最终的价值在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士多德格言
83、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当困苦姗姗而来之时,超越它们会更有余味。
84、成功源于彻底的自我管理。要珍视飞逝韶光,一日过完永不再来;要注重洞察人事,眼界与胸襟决定得到与拥有;要懂得学而后慧,今夜之寂寞总能孕育明朝之繁华;要学会控制欲壑,攫取只会埋葬人的心性和精神;要努力脚踏实地,不忠于现实的人没有未来;要敢于迎接挑战,这能让你的人生在最好的角度转弯。
85、真正的幸福,不是依赖任何外在的人或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就是对幸福苛求太多。
86、长得大度是优势,活得大度是才干。
87、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虚度年华;另一种人,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在第一种人的眼里,生活就是一场睡眠,假如这场睡眠在他看来,是睡在既柔和又温暖的床铺上,那他便十分心中意足了;在第二种人眼里,可以说,生活就是建立功绩,人就在完成这个功绩中享遭到自己的幸福。《别林斯基论教育》
88、人生的路无需苛求。只要你迈步,路就在你的足下延伸。只要你扬帆,便会有八面来风。启程了,人的生命才真正开始。启程了,人的智慧才得以发挥。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好读书 读好书
一、活动目标
1.提高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力求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
2.认识到读书要有选择,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养成读书的良好趣味和读好书的习惯。
3.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方法。
4.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喜悦,共同提高读书水平。
5.写作关于读书的
二、教师准备
1.向学生介绍关于读书的图书,提供有关读书的网址,联系饱读诗书的学者,让学生去阅读、检索和访问。
2.按兴趣和条件,把学生划分为若干活动小组,由各组选出负责人,向负责人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3.设计一张表格,发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三、活动指导
本次综合性学习包括四项活动内容,多数活动又包括若干小项,不要求每项都做,可以由各小组自行选择活动项目。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项目,至少各做一项。
1.关于“看名人怎样读书”。这一活动主题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第一项是编辑《名人读书名言》。首先是搜集,其次是编辑,再次是仿写。要
2.关于“你说我说说读书”。前一大项使学生认识读书的作用、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动人事迹,这一大项则是就当前有关读书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提高认识。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教科书上的两种看法各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读书是为了给一生的做人和运用
3.关于“‘网上阅读’大家谈”。与书本阅读相比,网上阅读有如下特点:第一,网上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资源,这远不是摊在面前的一两本书可以比拟的,它可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信息。第二,网上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变化多端的交流功能。凭借这些功能,学生可以访问许多人,与他们对话,获取信息。第三,网络具有交互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书本阅读是与作者、作品对话,但限制不少。网上却可以真正与作家对话,对作品发表评论。第四,网络可以即时反馈。书本阅读中的对话,学生发表了见解,很难立刻得到反馈,网上却能做到。这使学生当时就知道自己认识的深浅正误,并由此获得了体验。然而,网上也有色情暴力,游戏,垃圾信息,侵犯性行为,“交互网瘾”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律,正确对待。对上述这些,希望教师指导学生在讨论中达到共识。
4.关于“与书籍结伴而行”。这些活动都很有意义,但轻重大小不一,不妨区别对待。像举办“读书沙龙”、“给朋友推荐一些好书”、“轮流当小‘书探’”,相对比较简单,组织起来比较容易,布置学生活动起来就可以了。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需要教师多作指导,读书计划力求切实可行,读书作文力求个性化、有创意。对同学的读书情况作调查采访是比较大的活动,需要重点指导。不妨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分配组员任务,编写采访提纲,最后把得来的材料整理成书面报告,力求能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至于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经验,然后形成为制度,以后再开展起来就不难了。
5.关于写作与口语交际。(1)口语交际。四大项活动都要求进行口语交际,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锻炼口语交际能力。(2)写作。这次活动中作文有好多次:写一则关于书的格言,就名人读书经验写评析和学习体会,整理关于“网上阅读”讨论的记录,写读书报告,制定读书计划,写关于读书的作文,写关于同学们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给朋友写一封推荐好书的信。除关于读书的作文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应用文。写作前,可以对这些应用文的格式和要求,作一简单介绍,或者介绍适宜的书,让学生阅读,以便写起来心中有数。至于关于读书的作文,可以写成故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起来难度大些,指导务必到位。
四、活动建议
1.读书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当前,要营造“读书社会”。在这次活动之前,不妨组织一二位同学在班上作关于读书的演讲,以激起同学们参与这次活动的兴趣。
2.可以举办一次关于读书的讲座。请当地学者、作家讲,学校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也可以讲。
3.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要求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作为活动评价的依据之一。
五、活动评价
1.不仅要评价参与活动的结果,而且要评价参与活动的过程。注意评价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否全过程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也要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积极与同学交流。平时就注意读书,这次活动又很积极的学生当然要表扬,对平时读书少,但这次活动中有进步的学生也勿忘给予鼓励。
2.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用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来进行自我评价,用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来相互评价。
3.活动评价要紧密结合作文评价和口语交际评价。作文评价和口语交际评价是活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提倡搞离开作文和口语交际的活动评价。
4.教师不妨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可以通过调阅小组长和每位学生的活动记录实施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文和口语交际情况给予全面评价。
六、有关
1.鲁迅在知用中学的演讲
1927年7月16日,鲁迅应邀到广州知用中学演讲,谈了谈他个人关于读书的意见。
鲁迅的这篇演讲,名为《读书杂谈》,不像他的一些名篇那样常被人提起;就是专门谈读书的人与文,也很少提及此文。为什么呢?我想一个原因,是鲁迅谈得太朴实了,他没有告诉人读书的妙法和捷径,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观念和理论,他谈得实实在在。
而很多人是不喜欢实话的,他们更愿意相信花哨的说法,相信省心省力的窍门,实话呢,不仅过于平淡,而且不给偷懒投机取巧之心以鼓励和希望。
但实话的好处是不会让人上当受骗。
鲁迅说,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拿书来读就是了,但并不这样简单。接下来他区分了两种情形的读书: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我想在坐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于饭碗有妨。我们习惯了,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
嗜好的读书则不同,“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是因为读者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不过我的意思,并非说诸君应该都退了学,去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去,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我现在是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但请不要误解,我并非说,譬如在国文讲堂上,应该在抽屉里暗看《红楼梦》之类;乃是说,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现在中国有一个大毛病,就是人们大概以为自己所学的一门是最好、最妙、最要紧的学问,而别的都无用,都不足道的,弄这些不足道东西的人,将来该当饿死。其实是,世界还没有如此简单,学问都各有用处,要定什么是头等还很难。
鲁迅说,嗜好的读书,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因为随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就容易疲劳,减掉兴味,甚至变成苦差事了。
常常有想要从事文学的青年问鲁迅,应该看什么书。在这次演讲里,鲁迅说,这实在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想要看的书目。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倘是新的,研究文学,则自己先看看各种的小本子……然后自己再想想,再博览下去。”“倘要看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名家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自己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一个作者的专集,然后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如果专是请教别人,则各人的嗜好不同,总是格不相入的。”
关于书目,鲁迅在别处曾经这样谈过:“不过我也曾用过正经工夫,如什么‘国学’之类,请过先生指教,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较好,可是这须看这位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演讲里鲁迅特别谈到读书不要盲从各种各样的意见,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老头和一个孩子用驴驮着货物去卖,卖完回来,孩子骑在驴上,老头跟着走。路上的人见了,就责备孩子不懂事,怎么可以让老人步行呢?于是孩子和老头换了一下,又有人看见了,说这个老头竟然忍心让小孩子走路。老头赶忙把小孩子抱上来,一起骑着驴走,看见的人说他们对驴很残酷。他们只好都下来,走了不久,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很傻,空着现成的驴却不骑。老头对孩子叹息说,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
盲从别人的意见,不能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结果会是很荒唐的。“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强调要做一个思索者和观察者,观察者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但如果没有练习过观察力,所得还是有限的,“所以要观察,还是先要经过思索和读书”。
总之,我的意见是很简单的: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和“实社会”接触,是鲁迅关于读书的一贯之论,在那篇应征而写的愤激的短文《青年必读书》里,鲁迅突出的实质是读书和读书之间的区别:一种是“与实人生离开”,另一种是与“实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在我们的读书漫谈行将结束的时候,介绍鲁迅的这篇演讲,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个朴素的总结。
(选自陈思和主编《人文知识读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关于读书的12种声音
关于书和读书,古往今来的许多人谈过,在我们这一次的读书漫谈中,也有意识地展现了一些见解、认识和感受。前面介绍了鲁迅关于读书的一个演讲,接下来,再让我们来集中听听另外一些人的意见吧。
这些声音,本来是不同时、不同地而发出的,而现在,当它们都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需要分辨的是它们各自对于我们的不同意义。这些不同的声音,互相之间有共通的部分,也存在差异、矛盾甚至是冲突。你会认同某种声音,而对另外的一种保留意见。别的人也许和你的看法又有所不同。下面这些说法的排列完全是无序的,你如果需要有一种秩序,就只能自己动脑、自己用心,按照自己的标准赋予它们一个秩序。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这个秩序和其中的涵义都是不一样的。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
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能够击破我们心中冰海的利斧。
英国达雷姆大主教理查德·德·伯利(1281—1345):
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
法国哲学家阿兰(1868—1951):
你熟悉翻动书页时所发出的声音吗?如果你无法从中辨析出命运的颤音和结局的征兆,这说明你还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英国诗人(后入美国籍)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
读书就是翻译,因为从来不会有两个人的体验是相同的。一个拙劣的读者就好比一个拙劣的译者:他会在应该意译的时候直译,而需要他直译时他却意译。在学习如何才能把书读好时,学问固然极为宝贵,但却不如直觉重要。
中国诗人何其芳(1912—1977):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旧书店里的书是野书,无家的书,它们像一大捧各色各样的羽毛一样凑到一起,有着图书馆里那些驯顺的书卷所缺乏的魅力。此外,在这种任意混杂的伙伴堆中,我们还可能碰上某个全然陌生者,而它,如运气的话,可以成为我们在这世界上的最好的朋友。当我们从上层的一个书架上,探手取下某本灰白色的书时,被它那破败和废弃的氛围所诱引,总是会产生一种希望,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碰上一个百年前的男人:他正骑着马出发去探索米德兰和威尔斯的羊毛市场。这是一个无名的旅行者,他滞留在客栈里,喝着他的酒,注意着漂亮的女孩儿和严肃的顾客,出于纯粹的喜爱,生硬而费劲地写下了所有的一切(该书是由他自费出版的)。这书极其罗唆、忙乱和实实在在,所以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形下,那蜀葵和干草的特殊气味以及他自己的画像已渗流于其中。而那画像是如此地出色,故而使他在心灵的角落里将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安瑟伦(1033—1109):
把一本书置于一个无知者的手中,就像把一柄剑放在一个顽童手中那样危险。
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1626):
(见课文《谈读书》。略。──编者注。)
美国思想家拉·爱默生(1803—1882):
在图书馆里成长起来的温顺的年轻人相信,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所发表的观点是自己的责任;但他们却忘了西塞罗、洛克和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只不过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
法国思想家蒙田(1533—1592):
当我在读书中遇到某些费解的地方时,我从不一味冥思苦想;倘我尝试一二次后仍不得要领,我就把它甩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死啃它们,无异于浪费我的精力和时间。我的思维机器只在初始时才敏捷活跃,而那些不能令我当下关注到的东西,不能靠持久来解决。没有灵感,我的思维就会枯竭。过分地执著于某物,只会使大脑疲惫不堪,陷入混乱,我的眼睛也会变得模糊不清。我必须把注意力暂时移开,而后再回过头来不断地看看。一如我们在看一件耀眼的红色衣服时,总是先把视觉稍稍移开,然后再不断地瞥上几眼。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密切,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
印刷术自从在书籍里找到它的避难所并由此实现了一种自治的存在之后,如今正被广告无情地拖到大街上,残酷地置于经济的混乱无序的统治之下。印刷术正在痛苦地学习以新的样式存在。若干世纪以来,文字经历了从直立慢慢躺倒的过程:最初是直立在碑石上,之后半卧在倾斜的书桌上,最后终于在印刷书籍的床上躺下来。而今天,文字又开始慢慢站了起来。人们看报纸更多地是垂直地拿着从上向下读,而不是平摊在书桌上读;而电影和广告则以一种独裁的强制方式把文字竖立了起来。生长在这样一个时代里的孩子,如果他在接触书本以前看惯了如此千变万化色彩斑斓的字母,我很怀疑他还有兴趣读懂书籍里古朴刻板的印刷文字。像蝗群一样到处泛滥的印刷字遮蔽了城市的太阳──文人的光芒,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密集。其他的商业行为则走得更远。
(选自陈思和主编《人文知识读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