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读书与做文章
古人有三桩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谓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就是讲话和做文章 ,有名的讲话记录下来,即是语录,从广义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归根结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经国之大事”,是谁也马虎不得的。将文章提到这个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 场险恶而隐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视它的作用,有的更将著书立说作为一生追求的事业。士之患在身灭而名不彰。要想使声名彰明显著,不外乎两种途径,一是他人代己立传,一是自 己替自己宣传。自己替自己宣传,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写文章吹嘘自己,一是写彪炳的千秋的文章。前者不易为人承认,牛皮易吹破,做的是无用功;而后者则是所有读书人所梦寐 以求的。所谓名山事业,使多少人为之而献身;今人的著书立说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质。做学问只要敷衍得过,东抄西摘,七拼八凑,不久便能著作等身,以之夸耀同列,博一个学问广 大 的名声,至于其中的货色是好是坏,谁也不去注意,于是作者便俨然以大学问家自居,顺带的可以招博士生,博士后,去指导更年轻的人去了。古人将学问、文章当作崇尚的事业,其 执著认真的态度是今人难以企及的。即如做学问、写文章前的基本功夫——读书学习,也不易 为今人所达到。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荀子的《劝学》 ,颂扬的是锲而不舍、循序渐进的学风。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读书当作赏心乐事来欣赏,其中滋味,又断非 一般浅人所可知。明代华亭人陈继儒作的《读十六观》,是谈读书的好文章,其中有云:“ 倪文节公云:‘ 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 声 之至清者也,而读书声为最。闻他人读书声已极喜,更闻子弟读书声则喜不可胜言者矣。’ 又去:‘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惟书不问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 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益,故有全利无少害也。’读书者当作此观。”虽时移世易,此种心迹,于当今之世,虽不可说绝对没有,但确实远较古代为少。市场经济时代,大家 只求温饱、奔小康,读书作人的事是很少顾及到的了,更谈不到以纯审美的方式去读书、做学问与文章。如上所引诸多古人可谓书痴,做人做到痴,读书读到痴,其卓绝与快乐之处又 岂是常人所意想得到!
作文、读书的行为本身其实本无美恶好丑可言,即如藏之名山的文章与东拉西扯的文章其行 为的性质都是一样:都是在做文章;读书人读书,有的读儒家的四书五经,有的则读内家经典,内容不一,而性质则同:都是在读书。只是读书人自己不加分别则可,却万不可不在乎 他人的分别之心,否要惹祸生,比如xx中古代的书都禁止人看,谓之四旧,即如现在,也有不让人看的古书,如《金瓶梅》之类。这都是内容不“健康”的缘故,怕人看了照着书做 起来,毒害自身乃至妨碍他人甚至国家。古代也有许多不让人读看的书,清代就有不少禁毁的书籍。至于做文章,内容是更须看重的,稍一不慎,也许就有抄家灭族之祸,那真是“闭 门 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读书人岂得不戒惧儆惕!所以从古到今,读书作文都是雅人的事业或游戏、子弟上进的工具,并可以上长为仕途荣升的利器,但内容的选择却是严肃的、严格 的,甚至是严峻的。它可以趋利,也可以招祸,唯一的远祸办法即是:不触时忤。至于读书、做文章的目标是什么,当官罢,经商罢,做学问罢,或做书痴罢,都可以由他去!
名言警句:
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
——莎士比亚
书籍的使命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不是代替思想对生活的认识。
——科尔查克
好书有不朽的能力,它是人类活动最丰硕长久的果实。
——史美尔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莎士比亚
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高尔基
各种各样的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作用下,仿佛烤在火上的纸一样渐渐燃尽。
——雨果
喜爱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无聊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富有趣味的事情啊。
——普希金
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
——史美尔斯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普希金
世界读书日
1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2005年4月23日是第10个“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版机构、学校、图书馆、社区等各界人士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日庆典活动,把读书日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日。
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节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1: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
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4: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读书的内涵
读书,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的跋涉痕迹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生唯一的轨迹,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的更远、更清晰。同时也让我们知道谁与我同行,又有谁看到了怎样的风景,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我的追求与调整。在和他人所见的比较中,选择自己的路,也不错过他人遇到的、我们就不局限于视野无法领略的画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读书情怀。
世界读书日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于是,1995年10月25日——11月16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一天也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读书的故事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读书的名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董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珠宝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谢想云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
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日本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 池田大作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
古罗马历史学家 萨卢斯特
不能用和平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取。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
昨夜的暴风雨用金色的和平为今晨加冕。 和平的名言
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真理才是生命之光,斗争才是和平之母……
当代诗人 郭小川
和平使人民更加幸福,但也使人变得虚弱。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英国诗人 勃朗宁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德裔瑞士作家 海塞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 和平名言
韦格蒂乌斯
“正确”比“和平”更珍贵。
美国第28任总统 托·伍·威尔逊
我们只能用武器来保卫和平。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
古希腊哲学家 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
没有好战争,也没有坏和平。 和平的名言
中国好声音选手哈林庾澄庆导师队 王韵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唐·杜甫《昼梦》。息:停止。横:指态度粗暴蛮横。索:讨,征。这两句大意是:什么时候才能消除战乱,让老百姓安心种田,普天下再没有虎狼之吏横征暴 敛,残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钱财呢?当时社会,广大人民一方面饱受战乱之苦,一方面为苛捐杂税所逼迫。诗人每天睁开眼睛,所能看到的不是百姓躲避战乱、颠沛流 离的苦况,就是百姓被敲门打户、催租逼债的惨象,只有在睡梦中,才能有片刻的安宁。因而诗人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看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从事正常的生产 劳动,不再胆战心惊地被敲榨勒索。这两句体现了诗人的社会理想,表达丁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可用于表现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定、宁静富足生活的向 往与憧憬。
唐代诗人 杜甫 《昼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唐·杜甫《洗兵马》。挽:牵引。天河:银河。甲兵:铠甲和兵器,这里泛指武器。这两句大意是:怎样能得壮士挽来天河水,彻底洗净各种武器,永远不再使 用呢?诗人目睹了战乱给国家、人民带来的巨太灾难,因而希望能有一天洗净甲兵,捎灭战争。作者在这两句中驰聘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挂表达了他这种兵甲不 起,干戈永消的强烈愿望。可引用以抒发战乱之世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意愿。
唐代诗人 杜甫 《洗兵马》
膏得锊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唐·杜甫《蚕答行》,焉得:怎样才能得以。甲:泛指武器。选两句大意是:怎样才能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熔化掉铸成农具。使每一寸荒地都得到开垦耕种呢? 诗人痛感当时社会动乱、战争频仍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破坏,强烈希望能有一天永远消灭战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从事农桑生产。可用于表达战乱之世人 民对消灭战争,恢复和平的愿望。
唐代诗人 杜甫 《蚕答行》
安得普天休战伐,不令竹箭困输供。
明·刘基《会稽》。竹箭:用竹子制作的'箭。困:匮乏。输供:运输供应。这两句大意是:怎样才能使普天之下都停止战争,不使人们为赶制军需的竹箭而感到难以应付。两句表现了怒恨战争,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与杜甫名句“安得壮士挽天河,洗尽甲兵长不用”同一机杼。
明朝开国功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刘基 《会稽》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 和平名言
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 和平名言
美国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富兰克林
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中国第一代航天员 杨利伟
人类在永恒的斗争中壮大,在永恒的和平中毁灭。
德国元首 纳粹党党魁 希特勒
慈爱和诚实,彼此相遇。公义和平安,彼此相亲。
《旧约全书》 《旧约全书》
和平不是一厢情愿和单相思,更不是对合理战争的回避。 和平的名言
军事战略专家 戴旭
我们不能让和平的诚意和主张,变成别人束缚我们的绳索!
军事战略专家 戴旭
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 松下幸之助
恶德——不和、战争、悲惨;美德——和平、幸福、和谐。
英国诗人 雪莱
做人要正直无欺,真实无伪,又要温厚和平,勿太梭角峭厉。
清代理学家 陆陇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
3.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5.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竹石》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
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9.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10.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1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引自《进学解》
12.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引自《训学斋规》
13.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14.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15.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
16.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
17.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1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
20.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21.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2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聃引自《老子道德经》
2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
2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25.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论语。子罕》
26.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引自《韩非子喻志》
27.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东汉哲学家)引自《论衡别通篇》
28.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引自《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2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引自《岳阳楼记》
30.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南宋词人)引自《论治体子甲申二月九日》
3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轲(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孟子滕文公下》
3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3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清代政治家)
34.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引自《郑板桥集》
3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南宋女诗人)引自《乌江
36.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丘(春秋时代思想家,教育家)引自《礼记。学记》
37.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引自〈说苑〉
38.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桓宽引自《盐铁论。制议》
39.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北宋哲学家)引自《经学理窟。义理篇》
4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引自《红楼梦》第5回
41.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4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孔丘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4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周易乾》(秦汉前儒家经典)]
44.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6.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4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0.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51.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5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53.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54.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番传》
55.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56.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7.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