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先秦名言默写练习 正文

先秦名言默写练习

时间:2025-05-08 22:30:26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

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

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四、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1.兼爱。

【译文】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

2.非攻。

【译文】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人类和平。

3.尚贤。

【译文】不分贵贱地推荐、选拔、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4.尚同。

【译文】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5.节用。

【译文】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6.节葬。

【译文】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7.非乐。

【译文】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8.非命。

【译文】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9.天志。

【译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10.明鬼。

【译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扬善惩恶。

11.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译文】兴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祸害。

12.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13.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14.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15.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大取》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1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17.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18.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大取》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19.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大取》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相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20.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也。《法仪》

【译文】天希望人们互相爱护、互惠互利,而不希望人们互相厌恶、互相残害。

先秦名句

(一)《论语》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篇》)

孔子说:“至于仁人,自己要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要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6、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篇》)

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7、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罕篇》)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颜渊篇》)

子夏说:“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

10、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说:“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1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篇》)

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13、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篇》)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1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5、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18、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19、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20、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周任有句话说:“能竭尽自己的力量就登上那官位,不能的就辞职。”

2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子篇》)

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去追求。

2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篇》)

子夏说:“广博的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2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卷)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用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像北极星,自己居于一定方位,群星就环绕在它的周围。

(二)《孟子》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把老百姓的快乐当成自己快乐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乐;把百姓的.忧愁当成自己忧愁的,百姓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

2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28、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即使有离娄那样的眼力,公输子那样的巧技,不靠圆规和曲尺,也画不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

2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

30、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一乐;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二乐;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三乐。

3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04重庆卷、08安徽卷、10浙江卷)

认真兴办教育,把对父母孝敬对兄长敬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道路上头顶东西走了。

(三)《荀子》

3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和它们一起变黑了。

3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34、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流动的弹丸在瓦器中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

35、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所以人没有礼义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义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义就不得安宁。

(四)《老子》

3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37、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难事,必从容易时做起;天下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所以,圣人自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而能成就其伟大的事业。

38、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天道公平,看似疏漏,但不会放过坏人。

3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五)《庄子》

40、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六)《礼记》

41、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就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独自学习,没有学习伙伴商量,就会孤陋寡闻。

42、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所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纠正学生学习中偏差的人。善于唱歌的人,能够使听者随着歌声唱起来。善于教学的人,能够使学生随着他的意愿来学习。

43、君子慎始,差若豪蹜(sù),缪(同“谬”miù)以千里。

君子慎重于开始,开始时相差好像只有一小步,最后也会相差千里。

4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选拔贤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通“新”)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46、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面对钱财,不随便求取;面临危难,不苟且偷生。

(七)《尚书》

47、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不注重小节,最终累及大德;譬如造山,已高至九仞,只是因为少一筐土,山就没有造成。

48、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以轻视。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基石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49、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不被耳朵眼睛等感官欲望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一心)戏弄人就会丧失道德,(一心)玩弄器物就会丧失大志。

50、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国邦中能够勤劳,在家庭里能够节俭。

51、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能看得长远就是眼明,能听进善言就是耳聪。

5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常问问题会变得学识渊博,自以为是就会使自己渺小。

53、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不可能逃。

(八)《诗经》

54、高山仰止,景行(háng 道路)行止(止,句末语气词)。

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后用来形容崇高的德行。

5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如果没有过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九)《左传》

56、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道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我跌倒,你暂且耐心等待结果吧。

57、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尚书》上说:“处于安全境地要想到危险。”想到危险就会有防备,有防备就没有祸患。

5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59、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们的大功劳。

6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61、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

62、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为政好像务农,要日夜思考它,思考它的开始又思考怎样使它取得圆满的结果。

63、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左传》引逸周书)

谨慎地开始,不怠慢地终结,就不会有窘迫之患。

(十)《易经》

64、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因此居于上位而不骄傲,居于下位而不忧虑。

(十一)《楚辞》

65、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我正远走高飞不回头。

6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

假如我的心是正直的,即使是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能有什么伤害?

67、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我不能改变心志去顺从世俗啊,本来就该愁苦终身不得志。

68、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我要坚守正道毫不犹豫啊,本来就要身处重重昏暗直至终了。

69、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九章》)

鸟飞千里,最终会返回自己的老窝;狐狸将死时,头总朝向出生的小山头。

70、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

世道混浊不清:蝉翼变重,千钧变轻;黄钟被砸烂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山响。喜欢进谗言的人地位很高,贤德的人却默默无闻。

鱼我所欲也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练习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 )食,一豆羹(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蹴( )尔而与之

⑷乞人不屑也 ( )

⑸故患有所不辟( )也

答案:⑴dān ɡēnɡ ⑵ɡǒu ⑶cù ⑷xiè ⑸b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蹴尔而与之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⑵假如,假使。⑶用脚踢。⑷天性,天良。

3.《鱼我所欲也》选自 ,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 的中心论点。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有 、 等。

答案:《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此一时,彼一时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D.。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解答本题时课内我们学过的名言容易辨认,经积累可知D.项“吾日三省吾身”为《论语》中曾参的名言。而A 和C均为孟子名言,还应多加积累。

答案:D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重点之一。一般来说,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本课的通假字较多,还应多加积累。

答案:①“辟”通“避”,躲避。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乡”通“向”,从前。 ④“辩”通“辨”,辨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会不尽相同,这要结合各自的语言环境来把握其含义和用法的。

答案:①并且 却,可是 ②比 对于

4.本文运用________的手法,论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当求“生”与守“义”发生矛盾时,人应当“ ”。

解析:本题的第二个空简单易填,可知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而为了引发这一观点,作者首先用了形象的比喻的论证方法,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得出在生和义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结论。

答案:比喻 舍生取义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别指( )

A.前者指“义”,后者指“不义”。 B.前者指“死”后者指“生”。

C.前者指“苟得”,后者指“不辟”。 D.前者指“贤者”,后者指“不贤者”。

解析:解答本题,先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认为“义”高于生命,因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不义”。

答案:A

6. 默写

⑴.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⑵. ,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⑴.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答案:①祸患、灾难 ②假如、假使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解答本题要落实每句的关键词语,①题中关键词语是“欲”和“得兼”,②题中关键词语则是“是心”和“丧”,应结合课文突破其义,攻克了重点词语,再联系全文,做到字字落实,疏通全句。

答案:①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文中最能体现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学说思想的'句子是: ,

, 。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善,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保有自己的“本心”。对照原文,表达了此义的应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对文中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只要从人生的取舍、选择、意义、价值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略。

5.《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句话对应前面的哪一句?请举一例证明孟子所言的“骨气”。(课内外均可)

答案:富贵不能淫。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