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
四、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名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
《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一、看拼音写词语,要把字写工整呀!(共10分)
wánshuǎtuīcèwēiwǔmáodùnjǐyǔ
zīrùnzhāohūjìxùjiāonènzhùfú
二、比一比再组个词吧!(共8分)
适()猜()侧()抢()
括()精()测()创()
三、先区别再填空。(共4分)
察查瓣辩辫
观()()觉花()()解
检()()询马尾()争()
四、先补充词语,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写一句话。(共4分)
()()苍苍兴高()()大()神()
不假()()奔()不()风尘()()
五、照样子写词语。(共4分)
远近闻名严严实实红通通又大又圆
六、我会选,我会填。(共5.5分)
发明发现
1、我知道我们使用的锯子是鲁班()的。
2、牛顿观察落地的苹果()了地球有吸引力。
陆续连续
3、下课了,同学们()走出教室。
4、大雨()下了三天三夜。
热烈 热情
5、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的掌声。
6、老师来家访了,我们全家( )地接待了她。
深:①、从上到下的距离大 ②、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③、十,十分
④、程度高 ⑤、深入,深远
7、解放军和老百姓情深似海。 ( )
8、大海深不见底。()
9、母亲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孩子。()
10、夜深了,我还是难以入睡。()
11、过教师节了,我们深深地给老师鞠一躬。()
七、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共6分)
1、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2、木匣被科利亚埋了起来。
3、植物学家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共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农历九月九日是指我国传统节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他应该
。可它?
3、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有密切的关系,还与有关。
4、姐姐考上了大学,我衷心祝福她,更进一步。而
这句老话告诉我们不要迷信别人的话,要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
5、在第五单元我们认识了大思想家孔子,你知道有关孔子的名言吗?写两句吧!
6、学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我明白了
7、“人之初,。,习相远。”我还能写出三字经的其它内容
呢,。
九、阅读思考(共17.5分)
(一)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科利亚高兴有两个原因:一是();二是()。
3、请你用“不光……还……”写一句话。
4、科利亚明白了()的变化,引起()的变化;()的变化,引起()的变化,从而懂得了()。
(二)你喜欢集邮吗?
集邮是一种正当的爱好,相信在十个小朋友当中会有九个喜欢集邮。集邮能汇集各方面的知识。不要小看那面积才一寸见方的小小邮票。其实,它会告诉我们许许多多……
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邮票上,可以知道哪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科学发展和重要人物等等。如果对哪个国家的哪一枚邮票有特别兴趣,要加以研究的话,恐怕会花上你一两天的时间去搜集有关的
集邮能训练耐性。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永无止境的'工作,它能培养人的毅力和持久性。只有开始集邮的一天,而不知道到哪一天才算告一段落。
朋友,相信你也一定会喜欢集邮的。
1、填空。
(1)、小朋友们爱好集邮是因为:( )( )。
(2)、通过集邮,可以知道各国和地区的( )( )( )( )等等。
(3)、要想进一步研究了解邮票上的有关知识,就得去( )( )。
2、你能理解“永无止境”的意思吗?请用短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
3、这篇短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画上对号。
(1)、小朋友都喜欢集邮。( )
(2)、集邮的作用。 ( )
(3)、集邮的方法。 ( )
十、习作乐园(20分)
从下面的几组事物中选择一组,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发生一些什么事情,编一个故事,写下来。故事要有意义,叙述要清楚,语句要通顺。如果不想写提供的事物,另选其它的编故事也可以。
1、小草、松树、牡丹2、小兔、乌龟、猴子3、铅笔、橡皮、练习本
上期三年级
一、看拼音写词语,要把字写工整呀!(共10分)
答案:玩耍推测威武矛盾给予滋润招呼继续娇嫩祝福
评分:每个字0.5分,共10分。
二、比一比再组个词吧!(共8分)
答案:略评分:每个空1分,共8分。
三、先区别再填空。(共4分)
答案:观察察觉检查查询花瓣辩解马尾辫争辩
评分:每空0.5分,共4分。
四、先补充词语,再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词写一句话。(共4分)
答案:略评分:每个词0.5分,句子1分,共4。
五、照样子写词语。(共4分)
答案:略评分:每个词0.5分,共4分。
六、我会选,我会填。(共5.5分)
答案:1、发明2、发现3、陆续4、连续5、热烈6、热情
7、③8、①9、④10、②11、⑤
评分:每空0.5分,共5.5分。
七、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共6分)
答案:1、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2、科利亚把木匣埋了起来。
3、花圃被植物学家修建得像钟面一样。
评分:每个句子2分,共6分。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共16分)
答案:1、唐王维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略3、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4、5、6、7、略
评分:1题前四空,每空0.5分,名句1分。2题每空1分。3题每空0.5分。4、5两题每空1分,6、7两题每题2分。
九、阅读思考(共17.5分)
第一个阅读题共9.5分。
答案:1、略2、找到了木匣懂得了道理
3、略4、时间人人步子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评分:第一题:加标点符号,每三个标点符号为1分,共3分。
第二题:填空,每空1分,共2分。
第三题:写句子,2分。
第四题:填空,每空0.5分,共2.5分。
第二个阅读题共8分。
答案:1、能汇集各方面的知识能训练耐性
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科学发展、重要人物
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去搜集有关的资料到图书馆去翻阅参考书
2、只有开始集邮的一天,而不知道到哪一天才算告一段落。
3、(2)、√
评分:第一题:填空的第二小题每空0.5分,其它每空1分。共6分。
第二题:1分。第三题:1分。
十、我能用以下几个词语编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你呢?我们赶快行动吧!记住要拟定一个题目写上去哟!(共20分)
答案:略
评分:
一类文(18-20分):文章能用上所给的词语,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叙述,想象丰富,故事有意义,能把故事讲完整,讲清楚,语句通顺,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干净。
二类文(15-17分):文章能用上所给的词语,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叙述,想象比较丰富,故事有意义,讲得比较完整,语句比较通顺,用上标点符号,书写工整,干净。
三类文(12-14分):文章能用上所给的词语,想象比较丰富,故事有一定意义,讲得比较完整,用上标点符号。
四类文(11分以下):文章能用上所给的词语,讲得比较完整,用上标点符号。
十一、卷面分:5分一等5分:书写工整,美观,规范,干净。二等4分:书写工整,美观,较干净。三等3分以下:书写较工整,较干净。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写在下面的答题栏内。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A.300万年B.200万年C.170万年D.70~2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会不会说话B.能不能直立行走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使用工具
3.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位于我国___的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A.淮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
4.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诸候
C.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
D.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5.“人文初祖”是
A.尧B.舜C.盘庚D.黄帝
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战国B.西周C.商朝D.夏朝
7.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8.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白渠C.郑国渠D.都江堰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0.下列历史人物中,与成语“卧薪尝胆”有关的是()
A越王勾践B.齐桓公C.楚庄王D.晋文公
11.春秋战国之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名医是()
A.华佗B.扁鹊C.张仲景D.孙思邈
1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这是()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成吉思汗
13.为抵御匈奴,秦朝征伐大批人力,修筑了()
A灵渠B.万里长城C.郑国渠D.都江堰
14.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理D.信
15.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1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白渠D.大运河
14.在哪次战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
15.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秦穆公
16.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17.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主要特征是()
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国家的一切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D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8.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B辽东----陇西C南海----陇西D山东----临洮
19.秦始皇修筑长城主要防御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女真B.蒙古C.契丹D.匈
20、今天中国民间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的民俗是为了纪念()
A.孔子B.屈原C.商鞅D.姜尚
21、战国末期,法家思想提出主张“法治”,要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这种思想被哪一个诸侯国接受并实施()
A、秦国B、齐国C、赵国D、楚国
22、下列民间收藏的书籍中,在秦始皇“焚书”运动中被焚烧的是
A.医药书B.儒家诗书C.占卜书D.种植书
23、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
2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人工取火D.是否定居生活
25、不属于战国七雄的( )
A、齐国 B、晋国 C、楚国 D、燕国
二,非选择题。(50分)
26、将与之相关的人物与历史事件或主要思想主张的序号进行连接(5分)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A孙武
2“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B墨子
3“兼爱”、“非攻”C老子
4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可以互相转D屈原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E孟子
1—()2--()3--()4--()5--()
27.(9分)读下图,请回答:?
(1)上图1是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上图2是_________原始房屋复原
(2)图1居住的居民生活在___________流域,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图2居民生活在___________流域,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
(3)古代的原始居民分别建盖不同类型房屋的原因是什么?(3)分
28.(13分)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
材料二(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俢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2分)
(2)材料二材料中的商君是谁?商君在谁的支持下变法?请说出这种方法的内容是什么?(6分)
(3)“外连横而斗诸侯”指的是秦的什么对外政策?六国实行的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又是什么?(2分)
(4)根据材料说一说商君变法成功了没有?为什么?(3分)
30.(11分)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二:“损有余而补不足”
①材料一是谁的名言?(1分)他生活在什么时期?(1分)他创立了什么学派?(1分)
②材料一、对你有何启发?(2分)
③材料二中观点是谁的主张?(1分)他创立了什么学派?(1分)
④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分别还有哪些主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