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诫子的名言及意思 正文

诫子的名言及意思

时间:2025-05-02 00:51:33

1、知识给人重量,成就给人光彩,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光彩,而不去称量重量。

2、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3、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4、失败乃成功之母。

5、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

6、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因此,让我们毫无畏惧,满心愉悦地把握命运。

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8、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9、混混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

10、海若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11、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2、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种子,便成不了事业家。

13、要冒一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14、困难坎坷是人们的生活教科书。

15、只有每天再度战胜生活并夺取自由的人,才配享受生活的自由。

16、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17、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

解读:与其坐在那儿冥思苦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2.学然后知不足。——《学记》

解读:不断地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解读:如果年轻时不知道趁早勤奋学习,年纪大了学业无成,就会后悔读书太晚。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解读:花开时正须折取,等到花谢只剩空枝时,要想再折取已经来把及了。比喻少年时正奋发有为,到了老年再回想少年还有什么用呢?

5.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解读: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读熟了,再加上反复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6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读书之要》

解读:读书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7.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

8.士所尚在志,行远登高,万里鹏程关学问;业必精于勤,博闻强识,三余蛾术惜光-阴-。

解读:清嘉庆年间进士朱玉存,曾主讲钟山紫陽书院30年,著作颇丰,精于联道。其家塾有“志勤堂”,堂内曾嵌一“志勤”名联以自勉,联中“三余”泛指空闲时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蛾术”源于《学记》“蛾子时术之”,意为蛾子时时习衔土之事,积渐成大蛭,喻作学问须长期积累,持之以恒,珍惜光-阴-,方有成就。

9.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解读: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人人喜爱的玉器;人不学习,就不知道什么是道义。

1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陽;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说苑》

解读:这句是告诫人们,学习要趁年轻,年轻时有活力学习会收获很大;人老之后,学习的作用就很小了。

12. 书到用时方恨少---------《断句》

解读:一个人读书要不断积累,不要等到用的'时候,才想来去读,否则,到时候就只能后悔平时读书之少了。

1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解读: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解读:学业的精湛在于勤奋,嬉戏玩乐会使学业荒废;一个人的品行在思考中形成,而随意做事不思约束,就会毁掉好的品行。

诫子书优秀教学反思1

《诫子书》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刻,寥寥数笔却饱含着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读来颇有韵味。

特别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求背诵,最好的方式是在课堂上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但大多时候,古文在背诵上有前置性,也就是还没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已经会背诵了。《诫子书》很短,学生在讲解前已经背完了,我问孩子们理解什么意思吗,讲了什么内容,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道”。

问题来了,按理说,学生熟读成诵后,大致意思还是能理解的,可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我也料到孩子们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完全不懂是没料到的。课前,我已经分析了原因:虽然短小,问题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浓缩了越多的精华,我们就要更静下心来深入到文本中去。我决定把分成隐性的层次,引导孩子们一层一层去理解文本内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孩子们很容易发现是说学习的。我追问“学习需要什么”,孩子们很聪明,齐声回答“静”。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很明显和前文所说的不同,强调的是一个“躁”字。学生再结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以理解这句话说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们看到黑板上的板书,一目了然。

从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中心句上来,孩子们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静”。无论是做人(修身)还是学习(治学),都需要“静”,切忌“躁”。

最后的“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孩子们根据意思,自己总结出了“要珍惜时间”。到此,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当然,学习古代的精华很有必要,能从中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更可贵。因此,学生从中所受的启发是这节课不能忽视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学有所获。

诫子书优秀教学反思2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这是一篇篇幅较短的文言文,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诵读”和“积累知识”两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在今后的授课中,我一定会不断摸索,让小组讨论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性。

诫子书优秀教学反思3

今天去华辰学校进行同课异构活动,讲授的是《诫子书》。这篇课文是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的一篇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学情有限,所接触的'文言文又不多,加之本文在内容上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朗读——读出文言的韵味;译读——读懂文言的意味;赏读——读出文章的美点。同时采用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方法,在弄清文章的意思的基础上,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但是在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准,时间设计也有问题,因此本节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译”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但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看似很顺利,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不到位,对文章的理解似是而非,并没有在取得预设的效果。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细致。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少数人并没有跟上。

3、在“读懂文言意味”这一板块中学生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的主问题是“思考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教儿子修身治学的?”这个主问题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我设想是学生能一层层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虽然在我的提示下学生能够梳理出来,但是由于给学生时间不够,显然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将这个问题弄清楚,弄透彻。

通过这节课,我也思考了一些东西: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被自己的预设锁定,不能被自己设计的教学导纲限制。更不能被课堂教学模式限制。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有取舍,做到一课一得,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要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