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撰述中唯一被奉为经典的《坛经》,主要内容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讲堂某次传法授戒的记录。今存四种版本,学界一般认为皆经过后人的删添修改,虽然敦煌本出世最早,但传承不明,错字满篇,亦非原本。从考据学和内容的双重角度看,笔者赞同净慧法师的意见,认为经北宋云门宗大禅师契嵩所校定的“曹溪古本”,文、义最为可取。元代“德异本”被认为据此本刊印,一年后根据三种版本(包括德异本)改编的“宗宝本”,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文字最繁,成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流行本。
《坛经》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所阐述的禅法——南宗禅的修习和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明心见性的技术,至今仍然具有实用性,对当今禅的修习和传扬,乃至心理学、心理治疗,能提供切实的启示。从禅法的角度看,四种《坛经》版本的思想基本一致,可以说既反映出了惠能大师禅法的本面,又是经历代禅师印可修订的集体作品。本文拟根据内容最丰富、最为流行的德宝本,对惠能大师的禅法作一现代解读,力图勾提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禅法体系。
南宗禅的基本方法是应机“随方解缚”,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不建立刻板的修证阶次,与藏密极重“道次第”颇为不同。但从《坛经》中,我们发现,对一般参禅者尤其是今天的参禅者来说,其实还是可以理出一个修学道次第的。本文仿藏密之法,将《坛经》的修习道次第分为前行与正行两大步,第三步为禅的教学法。
前行——依止善知识、传香、
忏悔、发心、皈依、得正见,在生活中修行
前行或加行,是正式修行的准备、前提,这是各种佛法修习道都须先具备的。惠能大师所开创的南禅,其实也有前行、加行,不过因当时来参学者大多皆已学习经教、持戒修行乃至参禅多年,具备了前行加行,所以未像藏密那样制定一个千人一律的前行、加行法。《坛经》所讲须备的前行、加行,有依止善知识、传五分法身香、行无相忏悔、发四弘誓愿、受无相三归戒、得正见、在生活中修行等内容,主要是在《忏悔第六》所说。
一、依止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是诸乘佛法获得正信特别是修学定慧法门的首要,善知识,被强调为学佛极为重要的第一增上缘。对禅宗而言,依止善知识,比修学其他诸宗更为重要、关键。禅宗所依止的善知识,与教下所依止的具备通经教、正见、持戒、有德行悲心等条件的一般善知识不同,要求颇为严格,必须是合格的禅师,这种禅师不但须自己彻悟,而且须掌握使他人也能开悟的教学技巧,惠能大师谓之“大善知识”,《坛经·般若第二》云: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1]
佛性虽得自悟,但须大善知识的“示导”。因为禅宗是“一乘顿教”,以顿悟佛心为宗旨,顿悟佛心,明见自心佛性,依通常途径修学,须得诸缘具足,循序渐进,修行很长时间,不是多数人即生能达到的。按法相唯识学的说法,须精进修行一大阿僧祗劫,登初地见道,才能初见佛性。若按《大般涅檠经》的说法,只有佛才能了了见佛性,十地菩萨即便能见佛性也不明了。禅宗保证当下顿悟,主要靠大善知识的示导或特殊教学法的增上缘。禅宗讲自家从佛陀以来“以心传心”——以见性经验的传授为特质,而见性的经验终归不可言说,师徒间只能用特别灵活的方法传授。虽然利根者也可通过经教言说及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参禅方法参修而自己开悟,但微细、特殊的心灵体验要用文字准确表达,要与经教及祖师所言完全相符,是很困难的事,极易错认“光影”,故即便开悟,也须得大善知识的印证。《坛经·机缘第七》载:原修学天台止观的永嘉玄觉,乃上根利器,于《维摩经》悟佛心宗而未得印证,遇六祖弟子玄策告言:
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强调不依明师不可能真正开悟,玄觉听后乃赴曹溪谒见六祖,几番机锋往来,获得印可,方才彻底安心。依止大善知识,遂成为禅宗修学的规矩,宗门中人无不强调,这与藏传密教强调依止上师很是相近,故诺那、贡噶等上师称禅宗为“大密宗”。后来宗门对大善知识有了许多判别标准,师徒见面往往先行互相勘验。明师难遇,“有禅无师”,在唐代已成为问题,今天更是许多学禅人最大的困惑。将不够条件者误认作禅师而轻信其“冬瓜印子”不负责任的印证,贻误慧命,是学禅路上最危险的陷阱。
二、传五分法身香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经中称“五分法身”——证得法身的五大途径或法身的五大功德。《坛经·忏悔第六》依一乘顿教知见,对五分法身作了特殊的解释: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援,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援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二,名解脱知见香。
这五条,都以在自心上修行为要,既包括戒律、道德修养,又包括调心技巧及应修学的内容,“广学多闻”,指广泛学习佛教经论、禅宗著述及外学。这五条既是学禅须备的前行,又贯彻学禅的始终,直至证得菩提。
三、行无相忏悔
忏悔业障,乃大乘人道之初的必修课目,《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列为“十大愿王”之一,所有密法都以之为本尊法的`重要内容。《坛经·忏悔第六》所说忏悔,乃据一乘顿教深义阐释的无相忏悔,作用是“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忏悔词为: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忏悔,乃“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消灭从前所有恶业,保证从今后永不更作。按无相忏悔的含义,还应观恶业罪过的实相,观其本来空、无相,行《观普贤菩萨经》所谓实相忏悔。《坛经》偈谓“但向心中除罪源,各自性中真忏悔”,便有实相忏悔义。这种忏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卸除心理包袱的良好治疗作用,有益心理健康,是参禅开悟的必要前提。
四、发四弘誓愿
即发菩提心,这是修学大乘道的基础,《坛经》列为参禅开悟的前行,并将菩提心的内容概括为大乘经所说四弘誓愿,然皆从一乘顿教的见地予以改造,誓词成为: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说明四大愿皆在自心自性,度的是自心众生,断的是自心烦恼,学的是自性法门,成的是自性佛道。
五、受无相三归戒
受持三皈依戒,是成为佛弟子、修学佛道的必要手续,《坛经·忏悔第六》所授三皈依戒,是以一乘顿教见地阐释的“无相三归戒”,此戒所皈依的对象不是外在的,而是“自性三宝”、“自心三宝”,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
无相三皈依,终归是“自心皈依自性”,这与藏密皈依的最深密义(“密密皈依”)——皈依自性明体,同一义趣。无相三皈依实际是“自皈依”,要在自心上用功,“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见自己过,不说他人好恶”,“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内调心性,外敬他人”。这种三皈依,既尊重自己自性,又尊重他人的自性,表现为一种谦和恭敬的美德,是一种人格修养。
六、得正见。 与达摩禅法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为前提一样,《坛经》也以得一乘顿教的正见为见性的前提,这种正见实属大乘如来藏学的见解,为一种“胜解”——深刻的理解,《坛经·忏悔第六》等对此见地作了明确解说,大略有两个方面:
1.确信“一体三身自性佛”,确信“凡夫即佛”、“本性是佛”,自性中本来具有佛的三身四智等一切清净功德妙用,只是被妄念遮蔽,不得显现而已。《坛经·机缘第七》六祖示僧智通偈谓“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忏悔第六》解释“一体三身自性佛”说: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般若智慧犹如日月,本来常明,只因世人心着外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智慧隐而不现。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迷妄的浮云顿散,现量亲见自性中显现万法,内外明彻,名为清净法身佛。是则所谓法身,不是修得,只是本具的自性,从来未曾失去,只要驱散妄念,便会显现。什么是圆满报身?念念圆明,自见本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慧灭万年愚,“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念念自性自见而不迷昧,称为报身。什么是化身?不思万法时性本如空,由自性起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省解一切善恶凡圣境界皆是自性变化,从报身思量而起妙用,名为自性化身佛。佛果三身,实即一身,为一自性的三个方面。《咐嘱第十》偈谓“三身本来是一身”。
《坛经》所言“自性”,指自心佛性或心性,简称“性”,又称“本性”、“本心”、“真如本性”、“心地”,即是大乘经中所言“自性清净心”、“真心”、“真识”、“心真如”,为万法所依之根本,也是禅宗法门之宗本。自性显现为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五蕴、六人、十八界乃至戒定慧,皆从自性起用。自性并非只是法相唯识学所言杂染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只是自性的功用之一,《咐嘱第十》谓“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机缘第七》论八识转成四智说:“五八六七因果转,但用名言无实性”,明言五识、六识、七识、八识及其所转的佛果妙观察等四智,皆是名言安立,并无实性,实性只是一自性,八识四智都是自性起用,意味自性并非阿赖耶识。
自性虽然只可自悟自见,禅宗人常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亦非绝对不可用语言描述。《坛经·行由第一》惠能偈针对神秀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通体描述心性,意谓心性、菩提本空,这只是自性的一个方面,可谓悟自性之体。至听五祖说《金刚经》言下大悟后所呈见解,五个“何期”,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则悟自性的全体,包括体相用。《般若第二》描述心性说: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头无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机缘品第七》说自性“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这与诸大乘经中对真如、实相的遮诠式表述并无二致。总之,自性是绝对空(真空),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本来涅檠,而又不空,具足万法,能生一切(妙有)。
2.信解“不二”。吉藏《三论玄义》总结大乘见地为“不二正观”,可谓准确。不二,为《坛经》的核心思想,也是见性修行的诀窍。不二或无二,一般称“中道”,是用否定二元对立、二边偏见的方式描述真如、实相,或证得真如实相的诀窍为不二。《坛经》以不二、无二为佛性、自性、实性,《行由第一》谓“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不二的最根本义,是明与无明不二,即真妄不二。不二者,皆唯一自性故。《宣诏第九》大师告薛简云: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经中处处运用不二,所言不二还有:
凡夫与佛无二:《般若第二》谓“凡夫即佛”,本来无二,区别只在迷悟,“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烦恼与菩提无二:《般若第二》谓“烦恼即菩提”;《宣诏第九》谓“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咐嘱第十》偈谓“淫性即是净性因”。与此见地相应的修行,不是像二乘那样断尽烦恼,而是“变三毒为戒定慧”(般若第二)
佛法与世间不二:亦即世间、出世间不二,佛法出世间的智慧只能深人世间而求,是对世间法的如实觉知。《般若第二》偈云: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真妄不二:真心、菩提不在妄心之外,即是妄心之体,《般若第二》谓“菩提在妄中,但净无三障”。
念与真如不二:无论正念、妄念,皆从真如或自性而起,皆是自性之用,《定慧第四》云: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由此可引出心与性不二、妄念与真心不二。
定慧不二:与通常禅定于定心基础上修慧观,定、慧为二不同,《坛经》禅法定慧不二,《定慧第四》谓“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这叫做“定慧等学”,即是《瑜伽师地论》等所言“奢摩他毗婆舍那和合俱转”。
另外还有动与静不二、常与无常不二、涅檠与世间不二等不二义。不二的理由,大乘经论如《中论》等有理论论析,若不能领悟,是须“广学多闻”,运用理性思维破除由理性思维建立的种种执著和疑惑。
七、在生活中修行,报恩尽责,完善人格
与大小乘修行通常强调出家住山、远离尘嚣、在寂静处独自坐禅不同,《坛经》强调在世俗生活、日月云为中修行,谓“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并开示居家修行之道云: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疑问第三)
此偈教人报恩尽责,尽到孝养父母等社会责任,慈爱众生,和睦上下,常行惠施,及进行改过迁善、安忍不嗔、接受忠告等道德修养。《般若第二》教人“常见自己过”,“不见世间过,但自却非心”,与儒家的修养之道颇为相近。依此修行,完善人格,是开悟成佛的必要前提。太虚大师以“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一偈自勉,为其人间佛教思想之核心,当有本于《坛经》。
正行——言下见性,以无念、
无相、无住调心,人三三昧
《坛经》的宗旨,是教人顿悟见性,五祖所谓“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顿悟见性的基本方法,是诸宗修持皆用的观心,《般若第二》谓“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通过如实观察妄心而见真性,此观心见性,与一般所用以理性思维(寻伺)观察心的生住灭、来去、一异等方法不同,是“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般若第二》载六祖云: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此所谓智慧、正真般若,非中观、唯识等学以名言为工具进行理性思维而得的闻思慧、文字般若,指自性本具的一种能自觉的直觉功能,即《神会语录》所谓“本智”、“自然智”。开发这种正真般若,须得语言的示导或启发、暗示,五祖谓之“言下见性”,《行由第一》载五祖石: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一切时中,念念自见。
所谓“言下”之“言”,当指经中佛言或禅师示导之言,言下见性的诀窍,是被指示自性的语言所触发或依语言所说的诀窍调心。《行由第一》谓五祖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六祖未见五祖时一闻此经“心即开悟“,他也劝人“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般若第二》)。持诵此经见性的原理,当是受经中“无相”、“无所住”等调心诀窍的诱导、暗示或加持,按经言调心,与真如一念相应,即是顿悟。六祖还说须修“般若行”——即在日常生活、修持中时时以般若智慧调心,其调心诀要为无念、无相、无住三诀,《定慧第四》云: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无念、无住,是《阿含经》及大乘《般若》等经中常说的修行法要,惠能大师依一乘顿教的见地,对此作了独特的解释。
无相,本是对实相的遮诠式描述,作为一种与实相相应的修持法要时,指不忆念、不执著一切相,由此进入的定称“无相三昧”,为《阿含经》所言见道者所人三三昧之一。《坛经·定慧第四》解释:
无才目者,于才目而离才目。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坐禅第五》谓此门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一乘顿教的无相,不是闭目塞听,摒绝感知,如同熟睡及人灭尽定,而是在六根对境起六识时,于六种现量识上不起名言、实体、内外、人我等主观分别,依唯识学,此即是于依他所起相上不起遍计所执,当任何遍计所执真正不起时,即是圆成实相(真如),即是真心。
无念,很容易被误解为没有念头,摒绝诸念,道教内丹即以“一念不生”意义上的无念为修行诀要。《坛经》所谓无念,是依一乘顿教念与真如不二见地解释的无念,即“于念而无念”。《定慧第四》云: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乇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般若第二》谓“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机缘第七》批判智常之师“了无一物可见”、“无一物可知”之见解“犹存知见”,示偈云: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六祖的无念,是六根对境,虽有见闻觉知,而不起烦恼、妄想、邪见,所“无”之“念”,指不符合真实的邪妄之念而非不起符合真实的正念,亦即不起遍计所执及于此执上所生诸烦恼。这即是《维摩经》所言“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境界。
无念所“无”之“念”,特别指有伦理属性的善、恶之念,亦即唯识学等所言善、不善(烦恼、随烦恼)心所,体会未起善恶分别时的心体。《宣诏第九》惠能告薛简:
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坐禅第五》谓:“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行由第一》载惠能教追赶他而来的惠明先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惠明依言调心良久后,惠能告云: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句话中的“那个”,现代汉语应为“哪个”,语尾应为问号。善恶不思时的心,应是无记心或南传佛学所谓“有分心”,唯识学看作阿赖耶识,可以看作世俗谛意义的本心,就此心观照自性、本来面目,应是见到胜义谛意义上的真正自性或真如的一种方法。无记心、有分心虽然无贪嗔等烦恼,而俱生的我法二执未破,不是证得真如的胜义心性。
无住,即《金刚经》所言“应无所住”,《定慧第四》解释说: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怨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无住,谓与万法本来不住的实性相应,在生活中念念不住,不住着、胶固于一切,保持一种流动的、解脱的心境。
依无相、无念、无住调心,可能于刹那间获得对心性的领悟,但正当无相、无念、无住时,也未必即是见性,真正的见性,需要念念用功,令心与无相、无念、无住的法则念念相应,由此人自性定,证人一相、般若、一行三种三昧,这是《坛经》所言一乘顿教的“三三昧”。
一相三昧,当出自《大般若经》百八三昧中的“一相庄严三昧”,原义指住于见佛、净土庄严相的定境,《坛经》则指依无相调心而进入不着一切相的定境,实际应名“无相三昧”。《咐嘱第十》云: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般若三昧,是依无念调心而住于明见心性般若智慧的定境,《般若品第二》云: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这种三昧,应是在生活中修“无念行”,达到见性后保任所悟不失的禅定。这种禅定未必端坐不动,未必不起六识,是动静不二的定,因为是定在本来常定的心体上而非定在某种意念上,故虽然起心动念,言语作事,而心无染着,不被烦恼所乱,即便如五祖所言“抡刀上阵”,亦不碍禅定。《机缘第七》六祖示智隍云:
汝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说的即是般若三昧。无心,指念念见真心,无凡圣、能所、空等分别的妄心,而非没有智慧觉知。
一行三昧,属《大般若经》百八三昧之一,一般说为菩萨见道时所人,其内容是“系缘法界,一念法界”,即缘念法界。天台宗列为该宗所传四种三昧之一,因须坐修,称“常坐三昧”。禅宗五祖东山法门及北宗禅依《文殊说般若经》修此三昧,从称念佛名人手观心性。《坛经》所解释的一行三昧,是依一乘顿教不二观灵活发挥的一行三昧,《般若第二》云: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即是障道因缘。
《咐嘱第十》谓:“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行三昧。”此一行三昧,是任何时候保持一“直心”,直心,就伦理学意义讲,指质直而非谄曲的心,就胜义谛意义讲,是一切不执著、与实相相应的本心。保持本心不令迷失,谓之直心。
可以说,若证人般若三昧、一行三昧,即是见性。若真见性,也不须用无相、无念、无住法则调心,只要保任所悟即可。对于何为见性,《坛经》有明确的标准,如《般若第二》云: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谓明悟心性保持不失而达到烦恼不能染的境界,方是见道证果意义上的见性。《顿渐第八》所言标准更高: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来去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于生活中解脱自在,无碍无滞,运用自如,乃至具足神通自在、游戏三昧,这应是阿罗汉乃至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了。若仅仅是刹那间的顿悟,一般只名“开佛知见”,《机缘第七》谓“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当只是悟理而非见道,至多只当后来宗门所言“解悟”。
“随方解缚”的教学法
南宗禅的开悟,虽然可自己通过读诵学习经论及禅语、依法调心而臻,但一般须大善知识的“示导”,开悟之后,须掌握使他人开悟的技巧,才能度人济世。教学法在宗门因而极其重要。六祖谓“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般若第二》),此方便即指教学法。《坛经》便是一篇运用宗门教学法的记录,也具体开示了教学法,其法以《顿渐第八》六祖自言的“随方解缚”四字为要。随方解缚,意谓根据受教者的根机、时机,帮助其解开自我缠缚的绳索——种种执著、邪解、妄念。这正是佛在《无量义经》表明的四十九年说法的实质是“种种方便,令离诸着”之精神。
《坛经》记载六祖运用随方解缚法的案例,大多是针对来者的请问及所呈见解,或主动发问,发现其执著所在,然后以语言破除,多用反诘、诱导法。如从僧法达礼拜头不至地,六祖看出其“心中必有一物”,问知其因诵法华经三干部而起慢心后,针对其未解经义之谜,为其指示《法华》心要“开佛知见”义,令法达“不觉悲泣,言下大悟”。对览《涅檠经》十余载而未明大意的僧志道,先令其说明未明之处,然后批评其“习外道断常邪见”,为说无上大涅檠实义,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若上根利智,则示以见性心要便悟,如为法海解答“即心即佛”之义,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法海即言下大悟。对已悟心性的行思、怀让、玄觉,则通过诘问令其呈见解,给予印证,尤与永嘉玄觉的机锋对答最耐人寻味。对神会“和尚坐禅,还见不见”之问,则以拄杖打他三下,问“吾打汝是痛不痛?”几番对答,令其折服,神会乃“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后针对其口舌伶俐快捷,批评他将来“只成个知解宗徒”。《咐嘱品第十》载六祖人灭前教其徒众说法的技术:
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其三十六对是:天与地、日与月、明与暗、阴与阳、水与火;语与法、有与无、有色与无色、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色与空、动与静、清与浊、凡与圣、老与少、大与小;长与短、邪与正、痴与慧、愚与智、乱与定、慈与毒、戒与非、直与曲、实与虚、险与平、烦恼与菩提、常与无常、悲与害、喜与嗔、舍与悭、进与退、生与灭、法身与色身、化身与报身。
具体运用的方法,是根据“不二”的遮诠法,以自性为本,从相反的方面回答问题,如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以此破除其二元分裂的边见,令不着二边,悟人中道,所谓“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又如: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
《坛经》记载的大师接人对答,提供了运用这种教学法的范例。如有僧举卧龙禅师偈“卧龙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判其“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机缘第七)
正是针对其堕于断灭空一边的邪无念义,从反面驳之,以反问启发其悟正无念义。
其实,一部《坛经》,可以说全体都是运用不二遮诠教学法的范本,经中处处破除“二”的执著,引导人体悟本来不二的自性,未必完全是“实话实说”。这是研读《坛经》须紧紧把握的基本要点。如迷人念佛求生西方、悟人自净其心,“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及“心平何劳持戒”、“一悟即至佛地”等语,皆是破执方便。如若把六祖大师破执方便之言当作实法,则很可能会导致狂禅、诤论或用教理否定《坛经》,其责任在自己误读《坛经》,而非六祖说法之过也。
关于佛经的经典名句
经典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
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
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有句话很好的说明了这句佛家经典:有的事可说不可做,有的可做却不可说,有的既不可说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让大家最自己去体会《涅盘经》云:「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句话,并不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 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
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尼采经典语录100句
1. 不连贯的神经质行为都与伟大的激情毫无共同之处;伟大的激情在人心深处静静地燃烧,吸光了人身上的全部光和热,使他外表看上去平静而冷漠……
2. 要真正体验生命,必须站在生命之上!为此要学会向高处攀登!为此要学会俯视下方!
3.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4. 刚强,她是一个女人,永远只爱着战士。
5. 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
6. 盲目地一味勤奋的确能创造财富和荣耀,不过,许多高尚优雅的器官也同时被这唯其能创造财富和荣耀的美德给剥夺了。
7.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8. 不能服从自己者便得受令于他人!
9.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10. 真正的男子渴求着不同的两件事:危险和游戏。
11. 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
12.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13.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14. 没有哪个胜利者信仰机遇。
15.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16. 一个勤奋的人虽然会因为他的勤奋而损害到他的见地或者精神上的清新与创意,但是他依然会受到褒奖
17. 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
18. 你必须准备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么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为灰烬?
19. 许多真理都是以笑话的形式讲出来。
20. 看呐:这是个新的诫碑。可是那些将帮着我把它抬到山谷里去铭刻人血肉人心的我的兄弟们在哪儿呢?
21. 跳跃和舞蹈:人无法从飞翔中学会飞翔。
22. 真正的思想家最最向往的是闲暇。与此相比平凡的学者却回避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闲暇,而此时安慰他的是书籍。
23. 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ji。
24. 人的价值惟有与他人相照,才能衡量出来。
25.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26. 在所有的禁欲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视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恶魔化。
27. 倘若你想追求心灵宁静和幸福,那么请信仰吧,倘若你想做一个真理的追随者,那么请研究吧。
28.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29. 人类唯有生长在爱中,才得以创造出新的事物。
30.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断的在超越自己。而人类,你们又做了什么?
31. 对真理而言,信服比流言更危险。
32. It is not a lack of love, but a lack of friendship that makes unhappy marriages. 婚姻不幸福,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因为缺乏友谊。
33. 女人忘记如何妩媚动人的速度越快,学会憎恨他人的速度也就越快。
34. 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35.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36. 对自己的害怕成了哲学的灵魂。
37. Prefer to pursue the emptiness, also cannot have no pursuit.
38. 那不能杀死我的,使我更坚强。
39.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40. 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41. 理解力迟钝的人以为迟钝是知识的本质
42.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43. 人是在动物和超人之间一条绷紧的绳子一条越过深渊的绳子
44. 当我们勇敢的时候,我们并不如此想,我们一点也不认为自己是勇敢的。
45. 因为一切话语中最悲惨的那一句:“我的上帝,你为何离弃我!”若从最深刻的含义上理解,如同它可以被理解的那样,便是对他终生幻觉的彻底失望和觉醒的证词;他在最痛苦的瞬间看清了自己。
46. 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47. 别理会!让他们去唏嘘!夺取吧!我请你只管夺取!
48. 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
49. 赞美和力量归于我们的上帝,永永远远!
50. 最危险的健忘-刚开始他们忘记去爱别人,最后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值得去爱的地方了。
51. 在他们(介壳类)身上,咸的泡沫代替了灵魂。
52. 诚实是一座阶梯,也是达到认识之前的手段之一。
53. 乐观主义,为了重建的目的,为了什么时候能被允许再次成为悲观主义者。
54.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 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 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 别无选择
55. 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 ——
56. 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尼采 《查特拉斯如是说》
57. 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 ,这是一种 “我是”的 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尼采
58.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尼采
59. 我走在命运为我规定的路上, 虽然我并不愿意走在这条路上, 但是我除了满腔悲愤的走在这条路上 别无选择 ——尼采
60. 人类的生命,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为永恒! ——尼采
61. 完全不谈自己是一种甚为高贵的虚伪。 ——尼采 《人性,太人性的》
62. 你今天是一个孤独的怪人,你离群索居,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个民族! ——尼采
63.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 ——尼采
64. 所谓高贵的灵魂,即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 ——尼采 《善恶的彼岸》
65.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没有神! ——尼采
66. 世界弥漫着焦躁不安的气息,因为每一个人都急于从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尼采 《不合时宜的考察》
67.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 ——尼采
68. 理想主义者是不可救药的:如果他被扔出了他的天堂,他会再制造出一个理想的地狱。 ——尼采
69.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尼采
70. 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 ——尼采 《尼采遗稿选》
71.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 ——尼采 《快乐的科学》
72. 如果我们整天满耳朵都是别人对我们的议论,如果我们甚至去推测别人心里对于我们的想法,那么,即使最坚强的人也将不能幸免于难!因 为其他人,只有在他们强于我们的情况下,才能容许我们在他们身边生活;如果我 们超过了 他们,如果我 们哪怕仅仅是想要超过他们,他们就会不能容忍我们!总 之,让我们以一种难得糊涂的精神和他们相处,对于他们关于我们的所有议论,赞扬,谴责,希望和期待都充耳不闻,连想也不去想。 ——尼采
73.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上看,世界显得最美。 ——尼采 《世界的智慧》
74. 聪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尼采
75. 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76.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77. “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78. 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79. 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 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80. 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81. 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2.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83. 大胜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我为何不能失败一次呢?”他自言自语,“我现在已有足够的本钱了”
84. 他现在穷了,原因并非别人剥夺了他的一切,而是他抛弃了一切。缘何如此?---他惯于寻觅。所谓穷人,正是那些对他甘愿受穷做了错误理解的人。
85. 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的---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86. 要破坏一件事,最刁钻的办法是:故意用歪理为这事辩护。
87. 人们视需要为事物发生之因,其实,它往往是事物发生之果。
88. 智者问傻子,通往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傻子毫不迟疑,就象别人向他打听去附近那个都市之路似的,答曰“自我欣赏,再就是东游西荡。”智者嚷道:“住嘴,你要求太多拉,自我欣赏就够拉!”傻子回答说:“没有一贯的蔑视,又怎能不断的欣赏呢?”
89. 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
90. “噢,我真贪婪!在这个灵魂里安住的不是忘我精神,而是贪求一切的自我,似乎要用许多人帮他观察和攫取的自我,要挽回一切的自我,不愿失去属于他的一切的自我!” “噢,我贪婪的烈焰哟!我多么愿意获得再生,变成一百个人呀!” 谁不能以自身体验理解这位谓叹者,谁就无法理解求知者的激情。
91. 哪里缺乏意志,哪里就急不可待的需要信仰。意志作为命令的情感,是自主和力量的最重要标志。
92. 你们根本不明白自己经历之事,像醉汗在生活中奔波,跌倒了,从阶梯上滚下去了。所幸,你们因为沉醉反而未受损伤。你们的肌肉无力,神智不清,便不象我们觉得阶梯上的石头如此之硬!
93. 忠告:你是否旨在博取声望?若是,这信条务请记取:自动放弃名誉,要及时!
94. 伏尔泰!人类!白痴!真理和追求真理有点难办,如果弄得太人性了---只是为了行善而追求真理,我敢打赌,那将一无所获!
95. 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96. 鄙薄自己的人,却因此而作为鄙薄者,尊重自己。
97. 要填饱肚子,是人不能那么容易的把自己看作上帝的原因。
98. 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因此而变成怪兽。如果你长时间的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99. “哪里有知识之树,哪里就有天堂”---最古老和最现代的毒蛇都这样说。
100. 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