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他认识是经人介绍的,当时介绍人说他学习很好,上进心也很强,中专毕业后又考上了大学,现在正准备考研。这个人挺有上进心的,一下子我就对他有了好感。后来介绍人将他领到我家中,我也没谈过对象没有什么
后来我们互留了通讯地址,就这样通过书信往来交流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记得他的第一封信的开头"认识你很高兴,也很幸运,它给我单调寂寞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活力,但愿成为永久的动力。"短短的几句话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心,此后就鸿雁传书,两地书信往来频繁起来。那时候,每天盼着他的来信是我这情窦初开少女心中甜蜜的牵挂。若信该来没来,我会寝食难安,放心不下!可能这就是恋爱中的男女常态吧。
他每次放假回家时还来学校看我,都是先给我来封信,告知我什么时候回去。我也曾到火车站接他。我们曾在邯郸博物馆前流连往返并留下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倩影。我们也曾在华灯初上时,在邯郸邮电局前相拥初膝长谈,谈未来、谈理想!最难忘的是一九八五年的正月里,邯郸有元宵灯会,我約他一起来赏灯,他如约而至!我们手牵手,肩并肩,漫步在街头。尽情的徜佯在灯的世界,人潮涌动的海洋中!
你看那花灯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有"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中的唐三藏领着三徒弟;有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贾母和王熙凤,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场景!动物灯有百鸟朝凤、雄鸡报晓、仙鹤亮翅;十二生肖闹春灯!植物灯造形有莲花灯、橘子灯、西瓜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灯灯漂亮、設计新颖,引人驻足流连,观赏不已!你看那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这正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火树银花不夜天,今宵尽兴不归眠。
我们随着人流一路赏灯、猜谜语,一路欢歌笑语,之后一起共度元宵佳节。皓月当空,我们四目相对、含情脉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快乐无比!这正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美好的青春之恋!
交往两年后(主要是书信往来),我们选了一九八七年的国庆节结婚,他说要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让全国人民与我们一同欢庆!他还许诺说以后在我们的结婚纪念日,我们要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时至今日30年过去了,别说大庆,小庆好像也没有?
我们当初相处时,有个好友曾对我说,我可不找两地分居的,不好。我还以"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自我安慰。转眼三十年过去了,我们从青春年少走过了知天命之年,我们是聚少离多。可在一起生活时间长了,所有的新鲜感甜蜜劲都渐渐退去,剩下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趋于平淡,彼此的缺点也渐渐暴露,他这个人脾气有点倔,又不会说好听话,有时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我们俩互不相让,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像别人打架,我们倒是不打架,而是冷战,有时三五天不说话,感觉家里的空气都凝固了,都不想在家待!到他在西北的2005年我们的感情面临着危机,他不在家帮不了我,我那时工作忙,常常深更半夜有生孩子的家属从医院来家里叫我,还需要值夜班,有时连孩子吃饭都顾不上。家里水管坏了给他打电话,下水道堵塞了给他打电话,孩子或者我不舒服也给他打电话,可能再加上井上出现卡钻等技术问题他要处理,因而他那段时间不胜其烦,在电话中我们都能不欢而散!我苦闷徬惶,不知该何去何从!
我当年苦苦追求的爱情,离家别母,千里迢迢和他杖剑策马走天涯,难道是我错了吗?冷静下来后想想,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千古知音,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互生爱慕水到渠成的情侣,更有像李清照和赵明成的惺惺相惜的恩爱夫妻,世间难觅,是可遇不可求的,多在小说中故事里出现!因为现实中由于出生环境家庭背景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加上个人修养不同,所以三观完全相同的人没有!就像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只能求大同存小异!想开了,想通了就释然了!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现实。人与人相处多了,互动多了就有感情,夫妻更是如此!他们公司老总当初要他时,许诺井队干三年回工程大队,后如期兑现诺言。我们又生活在一起了,可他那倔脾气木讷的性格很难改变,怎么办?退一步海阔天空,我非跟他一钉一铆干吗,他不高兴,我不欢喜,让他一步又何妨!婚姻里终究有一人要妥协,与命运握手言欢!所以后来很少吵架,越处越好!可他是一个不解风情不懂浪漫的人,而我是一个多愁善感、感情细腻的人,有时候我觉得有万般柔情无处诉说!
好在这些年他在渐渐改变,周末回家经常让我点菜,问我想吃啥给我做啥!我也豪不客气的说我吃红烧排骨,我吃腰果虾仁,外搭一个小青菜!他笑嘻嘻的打趣说你这个婆娘真会吃!另外,他还可以包容我的小洁癖。前两年我因偶而烧心查出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先后治疗了两个疗程,吃了不少药才算临床治愈。知道我不太愿意和别人共餐,经常炒好菜后给我盛出来,这点有时令我很感动,知我者夫也!
这些年一直想出去玩没去成,多半我是愿跟他去,因他能包容我的随意随性。可自从小外孙女出生后,他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到小外孙女身上了。前一段时间因孩子一时无人照顾他请假前往,他走后我又请假续接,接下来他又去驻井,我和他好长时间没见面了,有点想他,打电话问他五一回吗?他一半是发自内心一半是逗我说"我去看怡怡,你有人家怡怡好玩吗?"嗨嗨,随他去!他这个傻老头,难道不知道少年夫妻老来伴吗?他不得跟我相守到白头吗?再好的儿女也不如老夫老妻!因为相濡以沫三十年,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默契得很,一个举动对方就会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愿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到永久!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西下,我在山边等你;弦月弯了,我在十五等你,因为是你,所以等待。愿一房二人三餐四季,我挑水来你浇园,只要你不放手,我就可以爱你很久很久。
个人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一
1、 有两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觉得震撼与敬畏,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则。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2、 再想下去,一个推论令她不寒而栗,陷入恐惧的深渊:也许,人类和邪恶的关系,就是大洋与漂浮在其上的冰山的关系,它们其实是同一种物质组成的巨大水体,冰山之所以被醒目地认出来,只是由于其形态不同而已,而它实质上只不过是这整个巨大水体中极小的一部分……人类是做不到道德自觉的,就像他们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人类之外的力量。 ——刘慈欣 《三体》
3、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增广贤文》
4、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道德和规则》
5、 这个世上总有我需要仰望的东西,比如:坚持,爱情,友情,自由,还有星空。
6、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头顶的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
7、 施恩容易施礼难
8、 一个国家的道德是否伟大,可以从其对动物的态度看出 ——甘地
9、 用自己的道德要求别人,就是不道德。
10、 前半夜,先想一想人家的好处;后半夜,多想一想自己的不是。 ——熊春锦 《功行合一论教育》
11、 道德的本质,就是心中有他人。尊重别人,给别人以尊严,这就是你自己的尊严。 ——咪蒙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
12、 人言未必真,听话听三分。 好话传三人,有头少了身;坏话传三人,有叶又有根。 ——谚语
13、 只有人赃水,没有水脏人。 ——谚语
14、 [cp]义气不能当饭吃,贞操不能当钱花。现在流行婊x立牌坊,得了便宜还卖乖,撒娇卖萌就当自己是神,插科打诨就当自己是天才,在贱逼的道路上通往直前就被认为是当今青年奋斗的楷模,无道德无底线才是通往康庄大道的正途!这些才是三观的颠覆之作,却日渐真理。好吧,贱x就是矫情。
15、 每个人心中都有行为准则,有道德底线,人们通过这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有些东西却显然没有,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廉耻,只被欲望所支配,行同畜生开口闭口只有金钱,不断的吹嘘着他人的光辉事迹,有些人被他们的所着迷,但仔细一想却发现,他们所吹嘘的人物事迹跟他们没有半根毛的关系。
16、 虽然是不大一样的,正因为没有贴上标签,所以无论中途转向另外一个人或是瞬间喊『够了就到这里为止』也不需要负责任,如果是男女朋友多多少少还是会受到道德上的捆绑,想着『啊,因为他是我的男朋友是一怎么样怎么样的』。 ——橘子 《左边的你,以及右边的他》
17、 中国人已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讲道德本来应该是分内的事情,如今道德模范却被大家拿来当做榜样学习。
18、 我可以一直傻下去,但绝不会傻到连自己都陌生,所以,别己他人的善良,欺骗自己的智商。
个人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二
1、知耻近乎勇。——孔丘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4、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5、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子思
6、辱,莫大于不知耻。——王通
7、生活就是战斗。——柯罗连科
8、私心胜者,可以灭公。——林逋
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10、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11、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12、去谗贱x,所以修身。——康有为
1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14、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王安石
15、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17、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1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9、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2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21、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
22、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2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24、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25、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26、东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27、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布莱克
28、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29、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30、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
31、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32、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3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3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35、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36、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37、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38、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帕利克
39、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40、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
41、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42、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43、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金刚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多字,但是已经涵括修行要旨,体现了真空妙有的佛法中道思想。下面是《金刚经》的纲要,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金刚经》纲要
金刚经者,乃佛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圆离凡情圣见,以行六度万行之轨范也。故曰,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良由内不见能度之我相,外不见所度之人及众生相,中不见所得无余涅槃之寿者相。四相圆离,六尘不著,故得称性遍修六度万行,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心,生心而无所住。若有所住,则所生之心,便堕于凡情圣见之中。便与三轮体空,一道清净之义相戾。是故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实为此经纲要。亦为一切行菩萨道者之指南。
《金刚经》精义
一、《金刚经》的宗趣
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第一、离一切相;第二、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就是要有空慧(真空的智慧),就是性空无我。修一切善就是要有大悲心,包括五戒十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无量心、四摄六度。由性空生智慧,由缘起修善业,这就是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一)离一切相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实叉难陀译本)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真如,但是众生受妄想执著的缠缚而体证不到。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妄想,指因种种分别而生起的种种颠倒;执著是第七末那识,包括人我执、法我执,由人我执就生烦恼障,由法我执生所知障。必须以般若空慧,也叫金刚宝剑,才能斩断妄想执著。
金刚的特性有三个字:第一、坚,金刚是很坚固的,不坏不灭;第二、利,很锋利;第三、明,金刚是透明体。所以金刚具足坚固、锋利、透明的特性。坚固就能不坏不灭,代表实相般若;利代表正智(正确的智慧),智由定生,叫观照般若,指能够观照一切;明就代表名言,以名言说教,也代表文字般若。
所以金刚就是般若的形容,形容般若能够斩断妄想执著,就是智慧。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由文字了解以后至观照,由观照而证实相,就可以离一切相。
《金刚经》讲的四相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执著有个我,我能够度众生,执著有个我体。人相,这个人是代表其他比比皆是的人,有种种差别,那个人是我所度的,执著差别。众生相,众生就很多,有能度的我,有所度的众生,属能所执,能度的执著,所度的执著。寿者相,就是以上“我、人、众生”都是真实不虚、相续不断的,有个实体,也包括执著长远的寿命,执著上帝常在等等。
法相,法相代表常有执,一切法常常都存在,永远都不坏。非法相,一切法现在存在,消灭了就没有了,还有人、一切物质都是这样。法相就是常见论,非法相就是断灭论。般若就可以消除众生的四相,也可以消除诸法的法相、非法相。
(二)修一切善
修一切善,就是从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到四摄六度。六度中特别以施为首,就是妙有,由妙有生大悲,不舍众生,不离众生,所以《金刚经》既明真空又明妙有。
以上就是关于《金刚经》的宗趣。
二、般若就在生活中显示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具体就体现在第一段里,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就体现了六度的修行。
[经文]“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一,著衣持钵。穿起衣,拿起钵,形象很好,端庄肃静安祥的形象,表示持戒精严。这代表持戒度。
第二,城中乞食。众生以饮食供养佛,而佛以法味布施众生,这就代表第一度,布施度。彼以财施,我以法施,广行布施,使众生都能够有见佛闻法,广种福田的机会。这就是修布施度。
第三,次第乞已。比丘乞食是一家一家依次序来,不分别贫富贵贱,不分别是得到半钵还是满钵,也不分别食物的好坏。这种不分别、平等对待一切的心就是广大忍辱的心,这就修忍辱度。
第四,饭食乞,收衣钵。说明穿衣吃饭,收饭具,不假手于人,亲自动手。这代表精进度。
第五,洗足已,敷座而坐。脚洗了,再把坐具安好,坐下来。这代表守静,修禅定。禅定就是消灭妄想,消灭内心的散乱,达到内心的平静。这代表禅定度。
第六,以上几项能够做到圆满,而且很自然,不着相,就是般若度。
我们来看一看,般若由世尊来显示,就在穿衣吃饭的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间就可以显示般若的妙趣和般若的生活。不是说离开生活,离开行住坐卧,另外去找个般若。禅宗讲:“平常心就是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是道。”所以说般若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如何发心
[经文]“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就要发这个心,这是什么心呢?菩提心!具有对象广、空间宽、时间长、目标高的特点。对象广就包括胎卵湿化,欲界、色界、无色界。空间宽就包括整个众生世界、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时间长,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前前无始,后后无终。目标高,使众生都能得到解脱,都能证得无余涅槃,这就是最高的目的。无余涅槃就是阿罗汉,没有余报可受,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不受后有,为无余涅槃。
四、如何修行
[经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提出的以布施为首要的六度行,这六度中特别发挥出来是第二忍辱行,另外还有无诤行,这三种行都是《金刚经》上很突出的。
(一)布施行,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六度中特别提出布施行,布施就可以代表六度。
(二)忍辱行,有三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第一,耐怨害忍。若冤家仇敌,或者坏人、他人,对我批评、刺伤,我就以德报怨,心胸广大,要忍耐,不要怨害别人,要化冤为亲,冤亲平等,不能冤冤相报,纠缠不休,这就是耐怨害忍的精神。
第二,安受苦忍。这个苦就是环境造成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等。在灾害逼迫之中,我不能怨天尤人,要随缘生活,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第三,谛察法忍。要相信真如的`境界、菩提涅槃的境界、不生不灭的境界。只要你能够修,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对此要坚定不疑惑。
(三)无诤行。什么叫无诤行?《金刚经》上讲“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这是在赞扬“无诤行”。实际上有分别心就有诤,有诤就有分别、有矛盾,就要斗争,引起混乱,各种混乱因此而来,人与人之间的混乱、家庭混乱、社会混乱、世界混乱,都引起来了,全是因为不能够无诤。所以特别提到“无诤三昧”,是“人中最为第一”,它是百千三昧中的第一三昧。
五、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
[经文]“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应如何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无住就代表由空慧达到真如境界。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提到:《金刚经》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以无念为宗,无念,内心不要有妄念;以无相为体,对外境不要执著;以无住为本,不管内外,内心和外境一切法都不要粘缠、执著。
“无住生心”,生的是何心呢?生的是大悲、大智、大愿、大行之心,就是菩萨的悲智行愿。
《六祖坛经》中讲到:“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这里讲了两种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心要无憎无爱,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安闲恬静,虚融澹泊,就是空的思想、无住的精神,叫无相,也叫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就是指在行动上,行住坐卧,纯一正直,无私无杂。要保持纯一,保持正直,没有私心,没有杂念,如如不动,在一切行动中保持不动的佛性,动中有静,就可安坐道场,真成净土,这样你存在的地方,走过的地方,以这个精神对待,无不是净土,无不是道场。所以这个“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也是解释“无住生心”的。
(二)如何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就是修布施而不执著布施,能施、受者、施物都不执著,三轮体空。乃至于修忍辱而不执著忍辱,修般若而不执著般若,修禅定而不执著禅定,修精进而不执著精进。修一切善法,都要达到三轮体空,才可铲除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这样才能降伏其心。
这是《金刚经》中典型的三段论式,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1.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2.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3.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是实相者,即非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6.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9.如来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1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1.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2.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13.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14.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论式就代表般若,为般若的论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著,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说”就代表立,言语假立,为有;“非”就是不要执著这个,代表空,要空相、空执著;“是名”代表中道,你能够从假名中了解空的道理,了解一切法即空即有,真空妙有,就是般若中道。《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道思想。
天台宗发挥成空、假、中的“一心三观”,即观空、观假、观中。修“空”得一切智;修“假”得道种智;修“中”就得一切种智。由空可以证般若,由假可以得解脱,由中可以证法身。
六、由大行趣大果
何谓大行?就是菩萨的六度行,四摄六度。虽然《金刚经》讲空,但它不是断灭空。修一分善就证一分果,积累一分功德就有一分功德的果,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功德是不落虚空的。修一切善法,具“空除执著、空除烦恼、空除妄情”之真空,因果相应,必有“妙有”之功德。
大果是什么呢?就是无住涅槃,这是佛菩萨的果。无住,以大智故不住于生死,以大悲故不住于涅槃,而度众生。不管佛还是菩萨,都是住的无住涅槃,叫住大涅槃,也可以证得大菩提。
《金刚经》中有一段话:“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遣相去执,不着相,这样来修一切善法,即能得大涅槃,证大菩提。
大涅槃就是大解脱,离开生死就是大解脱,虽然离开生死证大解脱,但不舍众生,所以叫无住涅槃。同时也可以证大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就是般若的果,般若就是证菩提的因,般若里边包括六度,在六度中,般若是指导思想。
所以能够从真空妙有之中,了解真空而不执著一切相,了解妙有生大悲心,不舍一切众生,就可以证得大涅槃、大菩提。大涅槃是已经解脱生死,虽然已经解脱生死而不舍众生;大菩提是最高的智慧的结果。这样就可证得如来法身,为菩提之果,包括三身、四智。三身指法、报、化三身;四智指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