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二战中的英文名言 正文

二战中的英文名言

时间:2025-05-05 18:37:43

Neville Chamberlain内维尔·张伯伦

I believe it is peace for our time.我相信,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和平。

张伯伦与希特勒、墨索里尼签署了慕尼黑协定(Munich Agreement)后回到英国,高兴的宣称为人民带来了和平。1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也因绥靖政策(appeasement)而饱受批评。

Winston Churchill温斯顿·丘吉尔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登陆地点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战斗,我们将在山区战斗。我们永不投降。(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丘吉尔如是说。)

众所周知,在丘吉尔首相的领导下,英国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他还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The Second World War)和许多振奋人心的演讲让他获得了1953年的诺贝尔奖。

Margaret Thatcher撒切尔夫人

What Britain needs is an iron lady.大不列颠需要铁娘子。

被称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是英国至今唯一的一位女首相,也是近百年来任期最长的一位。她治下的英国获得了马岛战争的胜利,并和中国签署条约,于1997年移交香港主权。

Clement Attlee克莱门特·艾德礼

I think the British have the distinction above all other nations of being able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without bursting them.我觉得英国高于其它所有国家之处在于我们会用旧瓶装新酒,而不是打碎瓶子。

1945年,艾德礼击败了刚刚赢得二战的丘吉尔,担任英国首相。他的`为人和能力赢得许多人的称赞,其中甚至包括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

Anthony Blair托尼·布莱尔

Sometimes it is better to lose and do the right thing than to win and do the wrong thing.有时侯正确的失败好过错误的胜利。

布莱尔是工党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在卡梅伦之前,他曾是最年轻的英国首相。

01 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要放弃。

02 世界历史可以总结为:当一个国家强大的时候,它并不总是公正的。而当它试图去变得公正时,它就不再强大。

03 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06 真正的才华体现在对未知、危险和矛盾的信息的判断之中。

07 站起来说话需要勇气,坐下倾听同样需要。

08 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历史中有一切治国之道。

09 我们会展示出我们的仁慈,但我们不会向别人要求仁慈。

10 我们应从遭受苦难的心中获得呼吸、生存的'方法。

11 态度是小事,但能造成很大区别。

12 有能力给予当然比有能力接受来得更让人愉快。

13 悲观主义者从每个机遇中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从每个困难中看到机遇。

14 没有比复仇更昂贵、更没用的事情了。

15 如果你想挣钱,学会高兴。

16 说“我们尽力了”,没有用。你要在必须做的事情上成功。

17 就我个人而言,我总是做好学习的准备,虽然我不总是喜欢被人教育。

18 我从不担心行动。而只担心没有任何行动。

19 伟大的代价是责任。

20 我能奉献的,只有鲜血、苦干、眼泪和汗水。

21 健康的国民是一个国家能拥有的最大财富。

22 孤独的树如果成长,就会成长得非常茁壮。

23 从让一个人生气的事情大小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价值。

24 克服困难就是赢得机遇。

29 当老鹰沉默时,鹦鹉就开始叽叽喳喳了。

30 风筝顶着风高飞,而不是顺着风。

34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35 当你必须杀一个人时,对他客气点不会花费什么。

36 真理还没机会穿上裤子时谎言已经满街跑了。

37 在战争时期,真实是如此可贵,以至于它必须靠一些谎言保卫着。

39 胜利不是结束,失败不是死亡。真正重要的是敢于继续的勇气。

40丘吉尔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41我喜欢微笑着战斗的人。

42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43学习历史,学习历史。历史中有一切治国之道。

44我们应从遭受苦难的心中获得呼吸、生存的方法。

45我从不担心行动,而只担心没有任何行动。

46成功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47勇气就是不断失败,而不丧失热情。

48克服困难就是赢得机遇。

49永远,永远,永远,永远都不要放弃。

50这不是结束,这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这可能是开始的结束。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人物经历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写作风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并出版《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

1931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1932年,《午后之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在此期间,海明威写的散文《告发》于1969年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1940年,海明威与费孚的结束婚姻,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