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性恶论的名言警句 正文

性恶论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5-05-07 01:34:32

一、韩非子简介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出身韩家贵族。与李斯同事荀卿。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实行法治。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人主要不动声色地掌握赏罚大权。对于势的理解和运用,韩非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即“抱法处势”,“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要牢牢地控制住政权,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统治人民,“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五蠹》)。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成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工具。韩非,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法学大师,作为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法治思想和他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确曾起了进步作用。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补充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构成的总根源,韩非的历史观是反对复古主义的,他认为天子不是由天的意志决定的;经济生活决定历史;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生活资料决定道德面貌和法制。韩非对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还提出了“参验”的方法,就是用考查比较得到证实的方法。韩非还从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自己新的伦理学说和社会观点。他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并发挥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生就是好利的,只有“利”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群合作的唯一力量,利害关系才是人类的唯一的社会关系,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

二、关于韩非子名言名句(精选100句)

1、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2、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韩非子

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4、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韩非子

5、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韩非子

6、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韩非子

7、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

8、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

9、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

10、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韩非子名言

1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韩非子

12、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韩非子

13、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

14、赏罚之道实国之利器。——韩非子

15、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1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7、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

18、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韩非子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

2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名言精选

21、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韩非子名言精选

22、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韩非子名言

23、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名言

24、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韩非子

25、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子

2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韩非子名言

27、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

2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名言

2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0、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名言

31、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韩非子

32、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韩非子名言

33、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名言

34、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韩非子

35、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36、自胜谓之强。——韩非子

37、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

38、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

39、治民者,禁奸于未萌。——韩非子

40、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韩非子

41、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子

42、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韩非子

43、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

44、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韩非子名言精选

45、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46、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47、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子

48、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49、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韩非子

50、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韩非子

51、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

52、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53、臣得树人,则主失党。——韩非子

54、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名言

55、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

56、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韩非子

57、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名言

58、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韩非子

59、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60、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名言精选

6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

6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韩非子

63、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名言

6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韩非子名言

6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名言精选

66、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

67、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韩非子名言精选

68、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韩非子名言

6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韩非子名言

7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71、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子

7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韩非子名言

73、主上不神,下将有因。事有不当,下考其常。——韩非子

74、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75、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韩非子名言

76、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韩非子

77、因可势,求易道。——韩非子名言

78、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79、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80、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81、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

82、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韩非子名言

83、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韩非子名言

84、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韩非子名言

85、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韩非子

8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子名言

87、去甚去泰,身乃无害。——韩非子名言精选

88、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韩非子

89、良药苦于口,忠言拂于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90、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韩非子的名言

91、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韩非子名言精选

92、巧为蒡,拙为鸢。——韩非子名言

9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

94、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韩非子

95、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韩非子

96、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韩非子名言精选

97、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

98、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

99、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

100、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韩非子

荀子名言名句: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荀子名言

60、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荀子经典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荀子·礼论》

69、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70、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荀子71、思索以通之。

72、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臣不至。

73、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

74、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7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6、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77、笃志而体,君子也。

78、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7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80、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81、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荀子名言

82、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8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8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8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8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从以上这些荀子的名言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的.主要观点是“隆礼重法”,“尊贤爱民”。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古书“伪”与“为”相通,指心透过思虑、抉择而后作出的行动,特别是在经过学习之后,就叫做伪,也就是礼义),须要“师化之法,礼义之道”,通过“注错习俗”、“化性起伪”对人的影响,才可以为善。荀子强调后天的学习。

从哲学上说,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荀子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有“天职”,人有“人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既说明规律的不可抗御,也强调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主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继承孔子的地方,还在于他对于礼和师法的重视,坚持儒家“正名”之说,强调尊卑等级名分的必要性,主张“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又由于主张“性恶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荀子成为后来出现的法家的开启者。另外,荀子在经济上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和“省工贾、无夺农时”等主张。为以后历朝历代所遵守,至今仍有借鉴之处。在军事上,其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以德兼人,反对争夺。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而要做到这些,就要隆礼贵义,好士爱民,刑赏并重。此外,还论述了为将之道,如六术,五权等。

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为中华美德名言警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明志

6、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9、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持节

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自强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7、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18、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19、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诚信

21、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2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23、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24、轻诺必寡信.------《老子》

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知耻

26、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27、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2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29、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30、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改过

3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3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3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3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厚仁

3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37、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38、仁者寿.------《论语·雍也》

39、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贵和

4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42、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4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5、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敦亲

4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47、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48、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50、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重义

5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52、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53、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54、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55、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尚勇

56、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57、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58、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59、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60、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好学

6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6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6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5、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审势

6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6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6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6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70、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求新

7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72、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7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7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75、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勤俭

76、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77、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78、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79、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80、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

奉公

81、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尚书·周官》

82、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83、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8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85、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务实

8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8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88、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8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90、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