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1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罚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
13、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时)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算是一个君子了)。”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从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也不能实用,那学习起来就会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16、子曰:“……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对弟子仲由)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7、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译文】(鲁国当政的季康子向孔子问起执政如何让人民服从时)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对他怎么办了(对这个人就不可交往)。”
19、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2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和xia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2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2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2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2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2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2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错误)孔子说:“以前我听到别人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说的话,不但要听,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2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孔文子为什么称“文”时)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虚心求教……”
3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孔子(在向弟子颜回、子路说起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31、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所谓仁,是说自己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3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3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3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7、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2、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7、不学礼,无以立。
18、朝闻道,夕死可矣。
19、小不忍则乱大谋。
20、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5、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2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8、过,则匆惮改。
2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30、不迁怒,不二过。
3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8、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4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3、吾日三省吾身。
44、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6、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4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
49、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50、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5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2、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55、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56、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57、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5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拓展阅读:孔子人物轶事
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 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 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 师襄学鼓琴。曲名是《 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孔子相师
《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实验欹器
《 荀子· 宥坐》记载“孔子观于 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藏书始祖
孔子于68岁返回鲁国,开始整理图书典籍。尤其是在晚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校勘、整理典籍方面,孔子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整理者,相传他整理《 诗经》、《 尚书》等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孔子在整理文献中,创立了揭示文献“为之作序”、“言其作意”的目录学方法。为《诗》、《书》作序,或附于书后,或临于书首,或另出单行,这在揭示文献的内容上起重要作用。孔子整理图书所定的《 六艺》,对汉代 刘向、 刘歆父子在《 别录》、《 七略》书目分类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端木赐,字子贡,(前520-456)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相传,孔子病危时,未赶回,子贡觉得对不起老师,别人守墓三年离去,他在墓旁再守了三年,一共守了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