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常考申论词汇与热点
(一)经济建设领域
1、政府层面:宏观调控,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经济政策配套措施,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
2、企业层面:企业规模小,粗放型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管理手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技术革新,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核心竞争技术,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专业人才,外部经济因素影响,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产业现代化;
3、民众层面:教育观念,职业教育,专业技术,技术型人才;
(二)社会建设领域
1、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素质教育、中小学减负、学区房、学区划分;
2、食品医药卫生安全、就业保障、就业观念、择业观、社会保障、新农合;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低保、优抚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制度改革、智慧城市建设、便民举措、城镇基础硬件设施、路网建设、出行条件改善、物流快递;
(三)生态建设领域
1、人为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温室效应、水体污染、淡水资源紧缺、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大气污染、雾霾、土壤污染、垃圾围城、河流污染、生物入侵、超标排污、节能减排、监管缺位、立法缺失、权责不清、多头管理、违法成本低、技术成本高、生产成本、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2、非人为因素:自然环境变化;
(四)文化建设领域
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文化建设、文化意识、凝聚力、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荣辱观、文化价值、文化实力、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民俗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乡风民俗、民族文化形态、宗教信仰、民族特色、民族习俗
文化产业、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文化竞争力、文化交流、中西方政府间民间文化交流。
二、常用框架性语言
以下这些词汇往往没有实际含义,但对于含义的表达规范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表示时间词汇:近年来、改革开放以来
(二)表达称谓词汇:百姓、群众、人民群众、公众、进城务工人员、公职人员、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地区部门
(三)常用副词:大力、逐步、坚决、严厉、高度、切实、扎实、着力、强化、突出、加快、着重、严格、继续、积极、进一步、深入等;
(四)常用动词:提高、推进、增强、加大、制止、坚持、杜绝、提倡、推动、开展、夯实、执行、建设、健全、完善、促进、建立、加强、强化、落实、重视、抓好等;
(五)常用消极词汇:危害、损害、破坏、形势严峻等;
(六)常用积极词汇:重大突破、重大进展、取得显著效果、显著改善、成效显著、显著成就、积极开展、取得突破进展等;
(七)表达意义或必要性的.词汇:重要举措、必然要求、对于...有着重要意义、重要地位、事关...大局、关系...,基本要求、强大动力、有效途径、有效举措、有力举措、重大任务、迫切需要、是...根本、关键、前提、动力、保障、重点、核心、基础等;
(八)常用框架语句:
1、对...问题,冷静对待,正确认识,全面安排,妥善处理;
2、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开展...行动。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并要密切关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3、强化领导责任制,狠抓落实;
4、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5、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
6、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合作交流机制;
7、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工作上来;
8、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利益;
9、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10、分工负责、落实责任、落实目标责任制;
如果针对以上词语,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后,不妨继续看看下面的一些相对具有一定实际含义的词汇。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文采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一般说来,
主题一:民生
1.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
2.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3.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
4.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5.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
6.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7.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
8.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
9.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
主题二:治国
1.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
2.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
3.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
4.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6.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
7.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8.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
9.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11.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
12.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
主题三:发展
1.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
2.并官省事,静事意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房玄龄 《晋书·傅咸传》
3.不清不见坐,不高不见危,不广不见削,不盈不见亏。——王充 《论衡·自纪篇》
4.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管仲 《管子·牧民》
5.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礼记·乐记》
6.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在申论写作陈述观点时,首先提炼出论点本质内容,再从名言警句中甄选出画龙点睛的一句,以“城市发展”主题为例,论点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规划是最重要的。”我们在其中加入能够强调规划重要性的名言警句,可以修饰为:古人云:“凡谋之道,周密为宝”,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亦是如此,必须规划先行。是不是瞬间变得“高大上”了呢?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在备战申论的路上,各位考生还需奋力拼搏,不断积累名言警句,并加以灵活运用,相信一定可以让文章脱颖而出!
有不少考生的
一、审题要全
命题和半命题作文,一定要咬文嚼字,仔细推敲题目中每个字词的含义;还要分析题目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弄清题目提供的写作要求。同时既要审清楚题内之意,也要审清楚题外之意。
考场作文,审题时要:审限制(命题作文:给题目以必要的限制,缩小写作的范围。但不能擅自改动文章的题目。半命题作文:发散思维,选好填入的内容);审立意(确定了要写的主要内容后,要注意斟酌文章的中心);审构思(作文的结构也要提前斟酌,最好有点艺术性)。
二、切题要准
“切题”,意思是文章的内容和立意要切合题意。不能出现“偏题” “走题”“跑题”“离题”的`现象。对于写议论文,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某一角度,从材料中概括出写作的论题或论点。
(2)文章中要体现材料主题;如不体现材料,作文将判为不切题,不及格。
(3)对材料要进行概述;不能照抄材料。
三、入题要快
写作前要认真思考写好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中要直接“破题”“入题”。
学生常犯的毛病:开头不直接“破题”“入题”,而是“七绕八绕”写一段话后,才切入所写之题,点出要写的主要内容。
四、扣题要紧
扣题紧,意思是说在文章各关键部位出现与题(题目或主题)有关联的语句,以标明思路走向和结构板块,减轻阅卷老师阅读审思之苦。阅卷中,以小标题、段落首句、尾句等作思路标志的文章,很容易赢得阅卷教师的好感。
五、点题要精
点题精,是指点题要点在文章最适宜的位置。以自然的方式,以明亮、精当、隽永的语句,表明自己独到的感悟。这样的点题,能赢得读者的青睐。适当的位置往往就是文章的即将结束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文中人物的语言,自己的心理独白,所读报刊书籍中的富有启发性的语句,引用名人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特定的场合下,在命题预设的限制之中,援题而发,率性而为,欢歌酣舞,各显身手,写出一篇自己满意、阅卷老师欣赏的作文,是每个考生的心愿,但愿我们的建议对学生的考场写作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