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闲情偶寄中的名言 正文

闲情偶寄中的名言

时间:2025-07-05 06:28:42

文有二病:模仿多则牵合而伤迹;结构易则粗纵而弗工。

——[明]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文有三理:善言德行者,道理足也;达于时务者,事理足也;笔墨变化者,文理足也。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学文》

文有四贵:胸次贵恬夷,气局贵豪荡,词句贵浑雄,思致贵纠结。

——[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文笔却是人的本身。

——(法)布封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收场一局,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局撤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煞》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辨丽本于性情。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切莫呕心并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

——[明]都穆《学诗》

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于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象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战国]孟子

为了使一部艺术作品能够深入人心,必须对它加以琢磨。所谓琢磨,就是使它在艺术上达到完美的地步。

——(俄)托尔斯泰

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气,水也;言,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唐]韩愈《答李翊书》

风格就是人品。

——(法)巴尔扎克

风归丽则,辞剪荑稗。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诠赋》

头一条是必须写得多。总会有成就的,必须写,写,写。

一篇小说没发表,那您写第二遍,第三遍,总有一篇会发表出来……只是得不屈不挠地顽强地写。您不写,怎知没才能呢?不干,连才能也没法发现。您既选中了一种工作,那就抱定宗旨干下去,由别人去下判断。

——(俄)契诃夫

立者,所以明道也。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道篇》

李渔,是清朝初期的著名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读小学时,曾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圆满的答复,好学的李渔一直把这个问题记在心中,直到许多年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这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答案,他才觉得了却了一块心病。

李渔,字笠翁,又字谪凡,号觉世稗官,出生于公元1611年,祖籍浙江省兰溪县,生于江苏省如皋县。他幼时天资聪慧,两三岁时便能背诵上百篇诗作,五岁的时候就会联诗作对,六岁时便被父母送到了一家私塾读书。

李渔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别的同学要学一两天才会的,他只学一遍就记住了。不过,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在学会的基础上,他又开动脑筋,刻苦钻研,举一反三,提出各种问题,请老师帮助解答。在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他又常常提出新的问题,常常把老师问得张口结舌,一时很难回答出来。

有一天,私塾老师给学生讲《孟子》一书,当讲到其中一句“褐宽博”的话时,他觉得这句话难懂,便进行解释说:“对‘褐宽博’这句话,多少年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解释。直到宋朝,才被精通儒家学说的朱文公(朱熹)说清楚。他说,所谓‘褐’,就是指当时生活贫困而又没有地位的人所穿的衣服;所谓 ‘宽博’,是指穷人穿的这种衣服又肥又长。”

这位私塾老师为了表示自己的知识渊博,在讲完这句话后又问了一句:“大家对这句话听明白了没有?”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全明白了!”

唯独李渔在众人回答“明白了”之后,却站起来说:“我有些不明白。”

老师问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李渔说:“既然褐衣是穷人穿的衣服,为什么不省些布料,做得小一些,反而要做得又肥又长呢?这岂不是浪费吗?”

私塾老师听了,不由得一愣,觉得这的确是他没有想到的一个问题;但是,朱文公老先生没有提及这方面的问题,他又如何能回答得了呢?

只见他嘴巴张了几张,也没有说出话来;最后,只好装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对李渔说:“朱文公解释过的所有问题,都是至理

李渔心中明白,这肯定是老师也不清楚,所以也就不再问了;不过,这个问题没得到满意的答复,使他一直像有块心病,久久不能忘记。

李渔在少年时期,就好去各地游历。大概是他十五岁那年,又外出游历,来到塞北,听说《孟子》书中所记述的穿褐衣的人就住在这一带,心中十分高兴,于是,专门前去打听“褐宽博”的来由。当地人们告诉他说,由于这里的人们生活贫困,把褐衣之所以做得又肥又长,是为了白天当衣穿,晚上当被盖。

李渔心中多年的一个问题,终于一下子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李渔长大后,在从事剧本创作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态度依然像他小时候学习一样认真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他主张剧本情节一定要合乎社会实际,人物一定要真实,要尽量把街巷中的语言用在戏中,才会使剧本生动、富有生命力。

他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是《闲情偶寄》,在剧本方面,今存十八种,以《笠翁十种曲》影响最大。

在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刘禹锡的“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谢

屡受挫折、心灰意冷后的唐伯虎,曾自号“六如居士”,在苏州桃花坞种满了桃花,他有一首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你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后人因唐伯虎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往往将《桃花庵歌》中的“桃花”,理解为“桃花运”,其实不然,此中情趣,应该是抒发隐者之情。

金庸先生在其小说中,塑造了桃花岛主黄药师这一形象,比起其它三大高手来,黄药师更加特立特行、萧然出尘。这桃花岛上,桃花遍地,落英缤纷。有道是:“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生按玉箫”,极好地烘托了东邪黄药师那绝世高人的身份。

桃花不单有隐的意象,而且还沾着“仙道”的气息。关于“桃源”,还有一个刘阮到天台遇仙子的故事,相传汉代,有刘晨、阮肇二人去天姥山采药,结果恰似李逍遥遇到赵灵儿,二位仙女留住与之结为夫妻。过了十天,刘阮要求回乡(你说这俩傻瓜回去做啥?元

晚唐诗人曹唐最喜欢写游仙诗,有诗名《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就是写此事:

再到天台访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尘。

笙歌冥寞闲深洞,云鹤萧条绝旧邻。

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所以后来“桃源”一词,有时候也代指这么一回事,相传仙人吕洞宾有诗道:“曾随刘阮醉桃源,未省人间欠酒钱”。

神话中西王母有一个“蟠桃园”,李贺有诗:“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这王母娘娘的桃花,可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的,“千遍红”,那可是要过上三百万年,足以回到地质时代中的新生代的第三纪。

曹唐的《小游仙诗九十八首》道:“海上桃花千树开,麻姑一去不知来。辽东老鹤应慵惰,教探桑田便不回”。此处的桃花,穿越了千万年的沧桑,令人神往。

桃花乱落如红雨――红颜薄命的感伤

桃花容色娇美,犹如红颜女子。唐太宗宠爱的贤妃徐惠有诗名《赋得北方有佳人》:“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晚唐诗人李群玉夸一个歌姬酥胸媚眼:“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晚明名妓柳如是说的更绝妙:“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最是西

初看觉得柳美人未必过于傲气,但仔细一琢磨,说得也对,要是桃花树下站的不是美人,而是《笑傲江湖》中的桃谷六仙,呵呵,这“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意境哪里还有?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桃花也禁不起风吹雨打。正如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说:“噫,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红颜薄命’之说,单为此种……然勿明言,至生涕泣”。

李渔说,百花中颜色最媚者就是桃花了,而花期最短的也是桃花,“红颜薄命”之说,似乎就是专说桃花的,然而还是不要说明白,说明白就太伤人心了。

晚唐周朴有诗:“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唐代薄命才子刘希夷有一首很感伤的诗: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桃花,虽然鲜艳,但却匆匆而开,匆匆而落,落时的那一片片红,令人感伤无限,正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红楼梦》中林黛玉所葬的正是那匆匆飘落的桃花。除了《葬花吟》外,林黛玉还有一首诗,专写桃花:

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