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2、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4、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8、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9、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4、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5、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19、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20、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2、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23、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24、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25、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6、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27、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2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0、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32、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3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5、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6、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37、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38、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3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0、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4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42、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4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44、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5、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4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47、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48、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4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50、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5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5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4、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55、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7、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5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59、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60、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61、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6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3、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6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5、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6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7、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68、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69、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7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7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7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74、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7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6、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7、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78、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79、拼搏奋斗,
8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81、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82、能量+毅力,征服一切。
83、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84、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85、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86、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8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89、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90、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9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92、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93、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94、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9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96、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97、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8、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100、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101、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0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0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04、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0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6、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07、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108、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10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1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11、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1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13、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11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1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116、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117、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118、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8、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3、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9、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2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2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25、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26、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2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2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0、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3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3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3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系辞上)
3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7、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38、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涉江)
39、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40、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4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4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
4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4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4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48、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4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5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5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5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5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5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5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0、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古诗词
诗词是中文中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一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体裁
古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也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体诗:绝句:4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律诗:8句,4联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律诗分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