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是上传的总结论。这个总结论可以说是《易经》对宗教的总评价,也就是对大家信宗教、求神、求菩萨、卜卦、算命的总结论。《易经》不是迷信,是破除迷信,同孔子谘的大同精神是一致的。
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孔子首先引用大有卦上九爻的爻辞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有卦就是火天大有。上卦为火下卦为天,就是火天大有。这一卦上九爻的爻辞讲了“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从表面上一看,是上天保佑,大吉大利的卦。“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这就是孔子宗教哲学的意义!世界上多少人都想求上帝、神、菩萨的保佑。孔子说,没有那么简单,菩萨、神不是傻瓜,你给他跪一下,他就保佑你啦!没有那回事。人人都求上帝保佑,上帝太忙啦。
两边打官司,都要请他保佑,上帝也不晓得保佑哪边好。尤其我们大家拜菩萨、拜神,花最少的钱,求很大的愿,所求的事情太多了。
你想想,一个人花上一二十块钱的本钱,买串香蕉呀、蜡烛呀什么的,所求的就是发大财呀、升大官呀、保佑平安呀……很多很多,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吗?
所以孔子说“佑者助也”。佑就是保佑,本省话就叫保庇,保佑就是保庇。他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上天有菩萨有神灵,是顺其善道而助之,不是说你烧支香、磕个头,菩萨就保佑你了。
大家都知道,西藏都是信佛的,照说应该没有土匪了!结果一样有土匪。西藏土匪抢了人,马上到菩萨面前忏悔说:“下次不再抢了”;到了下次照样抢,抢完了又去跪下忏悔:“以后不抢啦”……这样子就不顺了。“人之所助者信也”,人要想注上天的保佑,必须先自助而后人助,这绝不是迷信,不是求神拜佛就可以得到上天保佑的。所以“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要有了信誉,别人才帮助你,人若没有信誉,谁肯帮助?人都如此,何况菩萨?何况上天?
因此要“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尚贤”,就是要能向善,便“吉无不利”了。所以要想得到上天的帮助,必须要从自己先把人做好。“履”,古人就是走路,本来是指鞋子,后来引伸为走路。“履信”,自己做人要自信信人,要自强自立,自己为善。“思乎顺”,思乎上天之意,上天有好生之德,是至善的。这是天意,天意是止于至善的。所以我们中国古人讲“天心至仁”,天心是仁爱的。
“又以尚贤也”,这是注重贤德的`行为,自己能够尚贤有善行,才可以得到天的帮助和保佑。现在一般性宗教,大家都是在向神明贿赂,好像菩萨上帝也都在贪腐一样,而且善男信女们贿赂还不花本钱,只要跪到那里磕两个头,散会了哭一场,上帝就会保佑你。这个主意完全错了!一定先要懂得自助天助的道理,自助人助,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所以人能够自己尚贤,才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这样才是大吉大利,无所不利。这是孔子解释大有卦上九爻爻辞,而对《系辞》上传所下的结论,也是孔子《易经》宗教的教义,是永远不偏向于迷信的教义。
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人生的最高原则
“子曰:易其至矣乎?”
一个结论先摆在前边,这是哲学性的。孔子说《易经》的学问,是世界上一切学问的顶点。“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顶点的意思,没有学问可以超过它的范围。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那么《易经》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呢?拿人生哲学来讲,我们的老祖宗,上古的圣人,拿这个《易经》象、数、理的哲学,指导我们人生的境界,推崇你的人生, 崇高你伟大的德业,发展你伟大的德业——这个业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道德的事业,使我们懂得人生伟大的价值,那就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知崇礼卑”四个 字。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知崇”,智慧要高瞻远瞩,要有最高的目标。“礼”者 履也,履就是走路,第一步开始起步是要从最平凡的地方开始。“卑”就是卑下。目标要高远,但是开始的时候却要踏实,从最平凡处起步。能如此,你这个人生一 定会有成就的。不然仅有高远的理想,不晓得从最平凡、最踏实的第一步开始,便永远停留在幻想中、梦想中,不会有任何成就的。所以圣人的名言是“知崇礼 卑”。比如说你要创一番事业,理想尺管很高,但着手处的第一步,要用你的.智慧,踏得很低、很卑的地方,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最后非跌死不 可。
“崇效天”,所谓崇高就是像效法乾卦一样,像天那么高远,像虚空那样无量无边的伟大崇高。
“卑法地”,就是像大 地一样,那么实在、那么能够担负一切。这个大地,担负了万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坏的它都包容、都担负。一个当领导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点,要能“卑法地”—— 容纳一切,有能够担负一切的精神。所以孔子研究《易经》,乾坤两卦最为着重,所谓“天地设位而易行乎中矣”!
研究《易经》,首先要把乾 坤两卦研究透彻,这两卦我们过去都讲过的,大家回去要再好好复习 复习 ,务期彻底了解。懂了乾坤两卦就懂了天地,了解了宇宙。天地代表了空间和时间,我们抬头就是天,脚踏就是地,不管我们在太空或飞机中都是一样,天永远在上 边,在虚空那边;地就是实在的大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我们仔细琢磨琢磨这些文字的排列组合,就可看出孔子用字之妙。“设”就是假设,也是人为 规定的。永远看不见、摸不着、无穷尽、无止境、无量无边的就是天。当我们脚踏着地,地是可以摸到的,那个确实的就叫作地。所以乾坤两卦,假设了天地的位 置,而“易行乎其中矣”。整个《易经》的道理,在你懂了乾坤两卦后,对《易经》生生不已的奥妙、秘密,便可洞若观火,统统了解了。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哲学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 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为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 对空吗?不是空!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 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 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 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 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 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周易》出来以后,历代有众多的人去阐释,其中又有众多的人在阐释时附会上一些本不属于《周易》的内容。
【原文】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1),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交。言天下之至喷,而不可恶也(2);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鸣鹤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逐者乎(3)?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选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还,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4);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5);同心之言,其臭如兰(6)”。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7),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7),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8),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四,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11)。君不密(12),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害成(13);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14)乎四?《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15)也者,君子之器也分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16)。慢藏诲盗,冶容诲婬(17)。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18)。”
【注释】
(1)赜(Ze):繁杂。拟:模拟。物直:事物的特点,特征。 (2)恶:意思是胡言乱语。
(3)迩(er):近。 (4)枢机:控制弯弓发射的装置,比喻关键所在。 (5)利:锋利。金:金属。 (6)臭(Xiu):气味。
(7)错:用作“措”,意思是放置。
(8)斯:此,这种。术;方法。 (9)伐:夸耀。德:这里的意思是自满。厚;敦厚。 (10)辅:辅佐。
(11)阶:台阶,阶梯。 (12)密:慎密。 (13)几:用作“机”,意思是重大。几事:重大的事。 (14)盗:盗贼,强盗。
(15)乘:这里指车。 (16)器:用具。够慢;怠慢,轻慢。 (17)诲:教,劝。冶容;妖艳的容貌。
(18)盗之招:意思是招盗,招惹盗贼。
【译文】
圣人用卦画来显示天下万物的繁杂现象,模拟万物的形态姿容,反映它们的特征,因此称为卦象。圣人用卦象来显示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运动变化中的普遍联系,以推行立身处世的准则和规范,加上文辞,用以判断吉凶,因此称为支。言说天下万物最繁杂的`现象,不能妄自开口;言说天下万物最复杂的运动,不能胡言乱语。拟出卦象,然后言说,琢磨探求,然后行动,经过比拟和讨论,来把握事物的变化。
“鹤在树荫中鸣叫,幼鹤应声附和。我有美酒,与你同享。”孔子说:“君子住在家中发表言论,如果说得好,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响应,何况近处的人呢?坐在家中发表言论,如果说得不好,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背离,何况近处的人呢?言论出于自己,影响到民众;行为产生在近前,远处也有反应。言论和行动,就像君子的枢机,枢机一发动,就决定着君子的荣辱。言论和行动,是君子用来影响天地万物的手段,难道能不慎重吗?”
“聚在一起的人先呼叫逃跑,然后胜利欢笑。”孔子说:“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么入世要么出世,要么沉默要么发言。两个人心齐志一,就像利刃可斩断金属;心齐志一的言论,它的气味就像兰花一样芳香。”
“初六:用白茅铺垫以示恭敬,没有灾祸。”孔子说:“假如放在地面上就可以了,用白茅去铺垫,又有什么过失呢?这表示慎 重到了极点。白茅是很普通的物品,却可以用于重要场合。按照这种慎重的态度来行事,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君子勤劳刻苦,谨慎谦虚,会有好的结果。吉利。”孔子说:“勤劳刻苦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自满,这是敦厚到极点的表现,是说有功却甘居别人之下。德行说的是弘大,礼节说的是谦恭。谦虚则是致力于恭敬而保全自身的地位。”
“天上出现直龙,凶险。”孔子说:“尊贵而没有地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处在低下的地位而无人辅佐,所以动辄就危险。”
“在家室内不出门,没有灾祸。”孔子说:“变乱的产生,是以 语言为阶梯的。君子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臣下;臣下言语不慎密,就会丧失性命;重大的事不慎密,就会造成危害;因此君子由于慎密而不出家门。”
孔子说:“《易》的作者了解盗贼吗?《易》说:”带着许多货物,背负马拉,惹人注目,结果强盗来了。‘负重是小人干的活儿,车马是君子乘坐的用具。身为小人却乘坐君子的车马,盗贼就想着去抢劫。地位在上的人怠慢,地位在下的人就横暴,盗贼就想来劫夺。懒于收藏财物是教人偷盗,妖艳的容颜是教人婬乱。
《易》说:“带着许多货物,背负马拉,惹人注目,结果强盗来了。‘ 这是招引盗贼。”
【读解】
在这一节里,我们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对《周易》作了个案分析,并且力。以发挥,说自己的看法。将它们选出来,为的是让大家看看孔圣人如何评点《周易》。
“鹤鸣在陰”几句出自专讲礼仪的“中半卦”,本以诗歌形式表现男女相悦唱和,孔夫子却发挥出了君子大人对自己的言行要慎重的宏论。出自“同人卦”的“同人先号眺而后笑”,本讲打仗时先被围后获胜的情景,孔夫子看出了两个人要同一条心,一个鼻孔出气。出自“大过卦”的“藉用白茅”说的是恭谨从事,孔夫子就此认为慎重无过。“谦卦”的“劳谦,君子有终”倒是讲君子大人要谦虚谨慎,勤劳刻苦,孔夫子认为这是敦厚的表现。“就分’的“亢龙,有悔”是占天上的星象,孔夫子却扯到了君子大人脱离民众而孤立。“节卦”的“不出户庭”说的是在家中随便一点,不守礼节,无伤大雅。孔老夫子则发表了“祸从口出”的妙论。“解卦”的“负且乘,致寇至”说的是商人满载而归途中遇到强盗,孔夫子却说是小人越轨招引盗贼。
看来,这位圣人君子之中的领袖人物所戴的有色眼镜的颜色过于深了,以至于处处不忘为君子大人的崇尚品德美言几句,不 忘贬责小人来烘托君子的高尚伟大。
读前人的作品,有不同的看法,本属正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谁能摆脱“有色眼镜”的限制?圣人都不行,你我凡人也一样。但是,读别人的东西,读出了其中没有的东西,应当算是自己的创作了。既然是创作,干脆写自己的,又何必去寻微言大义而大大发挥?
《周易》出来以后,历代有众多的人去阐释,其中又有众多的人在阐释时附会上一些本不属于《周易》的内容。这风气,多半与孔老夫子的榜样有关。或后来,《周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原来的面目被层层掩盖,难以看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