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道德情操论经典名言名句 正文

道德情操论经典名言名句

时间:2025-05-26 02:17:45

1亚当·斯密的理性

亚当·斯密作为古典经济学的创立者、西方经济学的鼻祖对经济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他的两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仅奠定经济学的基础,到今天经济学的研究者还在不断拿出来学习研究,并不断得到新的收获和启迪。1759年《道德情操论》出版,作为斯密的第一部著作,斯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道德人”的概念。他认为人是自私的,但人的自私不是纯粹的,人还有同情心,有利他的一面,“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外,一无所得。”对市场经济非常重要。经济自由没有道德是不能很好地存在下去的,特别是在其鼎盛时期。如果贪婪肆意猖獗,人们还会支持自由市场制度吗?如果客观的逻辑和合理性成为每一个不公正结果的庇护所的话,人民还会支持自由市场制度吗?“个人这一概念是随养相互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才形成的。道德规则不仅承认个人的尊严,也承认其相互关系。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的话,社会将会崩溃。”亚当·斯密一生中曾五次修改《道德情操论》,到1790年斯密去世前几个月第六版才而世,可见斯密对这本著作非常重视,其本书中的思想也不是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中,道德哲学和法学是基础,经济学是其核心,其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知出版,1786年斯密修改的第四版而世,这也是斯密修改的最后一个版本。

“经济人”这个概念不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但亚当·斯密是第一个系统阐述“经济人”假设思想的经济学家。通过对18世纪初英国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商人进行观察,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性,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都是利己的,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人的利益会促使他去寻找最有利的用途,避开最不利的用途”。对财富的追求是每个社会的大多数有用劳动力行动的动机。斯密还分析了分工产生的原因,他指出分工使得劳动变得专业化,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能够得到提高,相同的时间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分工还可以使得劳动者省却从一项工作转到另一项工作的时间,分工从事单一工作有助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总之分工有助于提高效率生产更多产品,“劳动分工提供了那么多的好处,它最初却并不是由于任何人类的智慧,预见到并想要得到分工所能带来的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是非常缓慢的和逐渐的结果,这是一种互通有无、进行物物交换、彼此交易的倾向。”彼此交换出于人的利己动机,在交换中人们发现,从事单一工作要比从事所有工作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人们专门去做一项工作,分工就出现了。由于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每个人都通过分工使自己生产专业化而扩大了产出,社会总的产出也增加了,每个人都通过交换消费多种商品,使得远比自己一个人生产自己消费的所有商品要更有效率,能消费更多商品,利己的“经济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促进社会利益的增长。“每一个人都不断地竭力为他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使用方法。诚然,他所考虑的是他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但是研究他自己的利益自然地或者毋宁说必然地导致他去采取最有利于社会的使用方法。”通过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自利的“经济人”推动社会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的“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求:即个人理性、自利心和市场自由(看不见的手)。在自利的、理性的经济人的行为下,“看不见的`手”(市场)会使整个经济在人们追求私利的同时达到最优。在斯密思想中,经济学和道德哲学、法学是密不可分的,自利的“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做出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选择,“经济人”并非只是自私自利的人,有利他心的一面,受自身人本性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受法律约束,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并没有指出是完全自利,具备完全计算能力的人,受道德和利他性,的影响,斯密的“经济人”会做出非个人最大化的选择,并非完全理性

2西尼尔的个人利益最大化

纳骚·威廉·西尼尔(1790-1864)是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对英国当时的政治事务有极大的影响力,斯密去世那年西尼尔降生,西尼尔也提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观点。西尼尔一生主要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学大纲》、《政治经济学绪论》、《论工厂法对棉纺织业的影响的书信》等。西尼尔主张政治经济学脱离价值判断、政策宣传的影响,他的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所依赖的一般事实可以概括为四个“不需证明”的基本命题。

2.1每个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牺牲去的更多的财富(收入效用最大化原理)。

2.2精神上或物质上的缺陷使得人们当心财富不足以适应自己的需求,会自行限制人口增长(人口原理)。

2.3劳动力量和生产财富的其他力量可以借助所生产出的产品继续作为工具,可以无限制的增加(资本积累原理)。

2.4农业劳动技术不变条件下,不断增加劳动投入时,一般会产生比例递减的报酬(边际报酬递减原理)。

西尼尔认为四个基本命题中的第一个是意识问题,其他三个是观测问题,是对第一个基本问题的注解,所以他的经济学基础也是个人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西尼尔还反对古典派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全部利润是最后一个小时生产出来的,主张节欲论,认为节约是牺牲当前的享受,和工人的劳动没有区别,应该得到相应的利润作为补偿。

经典古诗词读后感600字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承载的便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受家庭的教育熏陶,我自幼爱读诗,尽管儿时只是张嘴背诵而不知其意,随着年龄渐渐变大,很多诗词再次细细读来、听来,却总能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

每逢空闲之时,我都会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诵读,体会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品位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的亡国之恨,领悟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感。我最喜欢的古诗是那首儿时就朗朗上口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每次读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也会像我一样,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耕种,给禾苗锄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都忘记了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有时随长辈们外出饭馆吃饭,却常常能看到刚离去的人们在餐桌上剩下大量的饭菜,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如何节约。我真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经典古诗词读后感600字2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经典古诗词读后感600字3

唐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中一共有三百首古诗,每一首古诗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四年级的我,读完了一首古诗,我会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但其中深刻的历史意义还需我去慢慢体会,许多知识还需要我继续去探讨。唐诗,被誉为“中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内涵十分丰富。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体现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知道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经典古诗词读后感600字4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我们这学期学的一首古诗,是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吟的一首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看似平常的石灰,实际上也蕴含着诗人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既形象地告诉我们石灰是怎么来的,又赞美了石灰的品质。意思是说,一锤锤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岩凿出来,运到高温的.窑中进行焚烧后,就产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凿万凿、粉身碎骨、烈火焚烧,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给人间,贡献自己。

《石灰吟》也激励着我学习。一次,老师留了几道数学题,题很难,有一道我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想不出来。回到家里我打电话问了同学,原本是想让她为我讲解,但拿起电话就让她直接把答案告诉了我。之后,妈妈检查我的数学作业,我全做对了。妈妈问我:“这道数学题是抄答案的还是照同学写的?”我羞愧的看着妈妈,低声说:“是同学告诉我答案的。”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石灰吟》这首诗,它使我努力学习,激励着我的前进。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个纯洁的人。

经典古诗词读后感600字5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亚当·斯密被称作“经济学之父”。经济学家把斯密当作他们的偶像,如果说经济学家是天主教牧师的话,斯密的思想就是他们的马可福音。然而,斯密的在天之灵却对这种膜拜越来越不耐烦,他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误解,并一代一代地让这种误解谬种流传。这真是“大多数虔信者使我们对虔诚感到厌恶”。最后老人家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出马,重新解释自己的思想。于是,斯密通过灵魂附体,附身到一个弗吉尼亚的移民老工人身上,重返人间。当他刚刚出现在伯恩斯——一个快要毕业的经济学博士面前时,伯恩斯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一定是个疯子或骗局。然而,伯恩斯随后跟随斯密经历了一段令人心跳的冒险,期间有凶杀,有爱情,甚至还目睹了斯密、休谟、卢梭、伏尔泰等一群名人集体复活,坐在一起打牌。这就是乔纳森·怀特所写的《拯救亚当·斯密》一书的故事情节。

斯密究竟为什么感到自己的思想被人们误解了?这要从他最有名的“看不见的手”说起。斯密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反而会带来社会公共利益的提高。他举的例子是,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供应我们每天的吃喝,并不是出于对我们的善举,而是因为他们要从买卖中得到自己的利益。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后来的人们开始对斯密的观点庸俗化,借斯密之口宣扬贪婪是有益的,自私的行为反而对社会有益。这正是斯密最不能容忍的。

在斯密看来,有了灯芯,有了蜡,但没有氧气,蜡烛还是不能燃烧。市场经济也一样,离开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市场经济只能够带来堕落和失败。斯密谈到,“大多数成员贫穷悲惨的社会不是一个快乐幸福的社会”。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让大家都珍惜的社会秩序?斯密特别指出,同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说道,“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在这个人的本性中仍然会有一些原则使他们关心别人的命运,并分享到他们的幸福,尽管除了为他们的幸福而感到喜悦之外,他不会有其他收获”。这样的一种同情心源于人的本性,但是如何将其发扬光大,需要人们不断地培养。

举一个类似面包师的例子来讲,在北京,有很多外地人早上卖早餐给我们吃,当然,他们卖早餐不是出于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需要卖早餐来自己养家糊口。但是,我们从报纸上常常会看到小贩往油锅里放洗衣粉炸油条等报道,为什么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变得这样肮脏呢?经济学家对此的本能反应是,要么说竞争不够充分,等到市场经济足够成熟就会解决所有的问题,要么说市场出现了失灵,政府要加强管制,应该制定更多的法律,派出更多的质量检查员。但是,我曾经在王小波的一篇随笔中读到,他说如果你到了这些外地人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就会发现他们缺少起码的生存的尊严,在城市里也处处受到白眼和欺凌,既然别人从不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对待,他们为什么要尊重别人呢?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同情别人,才能唤醒他们对于自己的尊重和赞赏,然后,他们才会真正地回过头来尊重我们。

看来,在我们的社会中的确缺少了一些东西。书中也说到,经济自由没有道德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怎样找到这样的社会道德,按照斯密的看法,我们并不是要用一套利他主义的原则替代市场经济,让人人都当活雷锋,而是要找到一套和市场经济相得益彰的伦理。

在他看来,对于个人来说,美德在于谨慎和克制,因为人们在寻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克制才是最优的方式。极端的自私自利反而会招致别人的反对,最后被淘汰出局。拉罗什福科爵士就曾经说过,过分精明是缺乏智慧的表现。斯密说:“在追求财富、名誉的赛跑中,他可以紧绷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竭尽全力地跑在对手的前面。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击垮他的对手时,观众就不会再迁就他。这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他们所不允许的`。”

对于公司来说,或许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有一部叫《华尔街》的电影,其中著名影星道格拉斯扮演一个华尔街金融家,在一次股东大会上夺过话筒,振振有词地说:“贪婪是正当的,贪婪行之有效。贪婪阐明、剖析并抓住了进化精神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贪婪——对生命、对金钱、对爱、对知识——促进了人类的突飞猛进。”颇具讽刺意义的是,随着安然、世通等大公司倒台引发的一连串华尔街丑闻再次提醒我们,贪婪仍然是最为糟糕的品质。《拯救亚当·斯密》中借一个硅谷公司经理的艰难抉择,为我们指出了另一种选择。这个经理的员工向他抱怨,一个客户非常傲慢无礼,但是,这却是一个带来大订单的客户。是牺牲员工的尊严选择订单还是尊重员工的人格放弃订单,经过艰难的选择,这个经理最后还是不卑不亢地向那个不可一世的客户说,我们今后不再接受您的指令。这种选择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企业不就是赚钱的机器吗?在面对丰厚的利润时,企业不去赚取,最后还会生存下去吗?斯密对此却大加赞赏。他认为,生产效率最终来自于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所以,如果尊重员工、更加慷慨大方地给工人以奖励,会促使员工更加勤勉。他们会更活跃,更勤奋,而且会比工资低时工作更加有效率。书中还说到,“在你没有树立正确的员工道德之前,是不可能逐渐向其灌输正确的顾客服务道德观念的,只有对内负责,才能做到对外负责”。这就是一种基于价值的新的商业模式。

斯密强调谨慎和仁爱,并不是出于欲取先予的狡诈,他试图引导我们去沉思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斯密看来,财富是必要的,财富值得被喜欢,但是不应该被狂热地追求。权力和财富能够赶走夏天的阵雨,但是却不能躲避冬季的暴风雨。它们使得你仍然像以前一样,甚至比以前更糟,仍然暴露在焦虑、恐怖和悲伤之中。斯密有一句名言:那些在路边晒太阳的乞丐,拥有国王们奋斗终生也无法获得的安逸。

书中有一段对白。斯密问伯恩斯,“什么能带来幸福?”读到这里,我合上了书本,试图自己也想出一个答案,我想到了我的青春,那无知而不安的躁动的心灵;我想到了在学堂里学习经济学时的激动,以及后来到了美国之后感受到的挫败和失落;我想到了我排得满满的日程,被贫穷和虚荣心驱使着每天忙忙碌碌……

然后,我翻开书,读到这一句:

“斯密举起双手:‘那是心灵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