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冠子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3、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家经》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
6、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9、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11、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
12、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礼记》
13、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14、花经雨后香微淡,松到秋深色尚苍。——袁枚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1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
17、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远。——《易经》
21、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孔子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3、知耻近乎勇。——《礼记》
24、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
2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2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27、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出师表》
2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书经》
3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3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3、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孔子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35、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3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3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38、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
39、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40、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4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4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4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4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6、苛政猛于虎。——《礼记》
4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8、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4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50、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5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
52、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5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54、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
5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5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5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5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5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61、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
62、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6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64、季孙之忧,不在?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65、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66、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
6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6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
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译:想看到更远更广阔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层楼。想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你就要比原来更努力。
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译:尽管你是一个强者,可是一定还有比你更强的人,所以不要在别人面前骄傲自满,自己夸耀自己。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抓紧时间勤奋学习,到老了想读书却为时已晚。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准;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著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
1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庄子》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39、千经万典,孝悌为先。——《增广贤文》
译:千万种经典讲的道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最应该先做到的。
40、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译:好事坏事都是自己做的,灾祸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来的。
4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不会感到迷茫,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疲倦而没有收获。
4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应当说不知道,不弄虚作假,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4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译:事业或学业的成功在于奋发努力,勤勉进取。太贪玩,放松要求便会一事无成;做人行事,必须谨慎思考,考虑周详才会有所成就。zhlzw.com任性、马虎、随便只会导致失败。
4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译: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4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译:努力学习却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厌倦。
4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4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4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经典篇】
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3.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4.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5.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7.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9.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精选篇】
1.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5.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6.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
7.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9.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10.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1. 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2.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13.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4.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5.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18.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19. 日新之谓盛德。――《周易·系辞上》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热门篇】
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4.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5.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8.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9.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10.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11.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12.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3.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14. 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
15.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1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7.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18.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9.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20.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21.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22.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2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4.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25.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6. 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27. 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28. 仁者寿。——《论语·雍也》
29.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30.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