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产生社会思想。
2、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魏源
4、治办这器具必定要求它发挥作用。
5、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颜元
6、坚持德行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够忠实,(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用?怎么能算是无(可有可无)用?
7、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巴人
8、倘若只是诵读,读诗诵经,即使能诵读无数篇,也不过是鹦鹉学舌之类的。
9、一定是实践和实际的人生经验教给了他这么些高深的理论。——莎士比亚
10、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
11、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甚至是有害的。——陶铸
12、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列宁
13、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毛泽东
14、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
1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萨迪
16、治其器必求其用。——《二程外书·卷一》
17、仅仅一个理论上的证明,也比五十件事实更能打动我。——狄德罗
18、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
19、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20、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刘向
21、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
22、理论脱离实践是最大的不幸。——达·芬奇
23、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
24、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胡子知言·卷三·纷华第九》
25、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车尔尼雪夫斯基
2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27、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2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
29、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沈从文
30、如果在箱柜中积存了万两黄金,即使贫困也不使用,那么就不知道这和贫穷有什么不同;如果胸中怀有华丽的辞藻,不把心意寄托在着述上,那么就不知道他和普通鄙陋的人有什么区别。
31、没有实际的理论是空虚的,同时没有理论的实际是盲目的。——徐特立
32、治学可贵之处在于有大的成就,不是可贵之处在于有小的效用。大的成就,指的是对天地加以研究;小的效用,指的是谋求利益、功劳。
33、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
34、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
35、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36、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徒讲而不行,则遇事终有眩惑。——王廷相
37、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刘伯承
38、实践决定理论,真正的理论也有着领导行动的功用。——邹韬奋
39、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况
40、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
41、积万金于箧匮,虽俭乏而不用,则未知其有异于贫窭;怀逸藻于胸心,不寄意于翰素,则未知其有别于庸猥。——《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42、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子张第十九》
43、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陶行知
4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5、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廖沫沙
46、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李光地
4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
48、力行而后知之真。——王夫之
49、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鲁迅
50、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51、理论是实践的眼睛。——邹韬奋
52、进入山里,见到树木,不论高的矮的都知道的;进入田野,见到花草,不论大的小的都认识的。然而不能够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采摘花木用来调和药方,这是只认识草木却不能使用的人。
53、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
54、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
55、对妻子、看重品德,轻视色相;事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讲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56、实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论衡·自纪第八十五》
57、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58、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子思
59、道虽学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
60、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8、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9、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11、信则人任焉。——论语
12、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14、君子周急不继富。
1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6、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8、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9、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6、小不忍,则乱大谋。
27、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8、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见到贤能的`人就要(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31、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则不侮。——论语
3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有知识不会疑惑有仁义不会担忧有勇气不会恐惧。
3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丘
3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37、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3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39、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教无类。
40、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4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4、言必信,行必果。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4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4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4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4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译文: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
5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5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
5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55、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5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8、当仁,不让于师。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5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0、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6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6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6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65、子不语:怪,力,乱,神。
6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8、未知生,焉知死
6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70、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71、食不语,寝不言。
7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7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7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7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76、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77、寝不尸,居不容。
7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79、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8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1、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译文:颜回这个人很好学。为人不迁怒他人,不重复犯(同样的)错。
8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忠实?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
83、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8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8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86、巧言令色,鲜亦仁!
8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0、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2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9、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5、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3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0、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41、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2、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4、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