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我们进步,我们大家可以一起看看下面的读书知识竞赛试题,欢迎阅读哦!
读书知识竞赛试题
初级题(23个)
1、《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是今天的:
答案:吐鲁番盆地
2、吴敬梓是哪一部名著的作者:
答案:《儒林外史》
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
答案:社会风俗画
4、说出有“舌”字的成语,说得最多的胜出
答案:七嘴八舌、妄口八舌、闲嘴淡舌、唇枪舌剑、张口结舌、笨嘴笨舌、鹦鹉学舌等
5、“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A)
6、“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D)
7、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
A、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 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 (A)
8、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A、吴国 B、楚国 C、越国 D、齐国 (B)
9、“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B)
10、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A、晚春 B、盛夏 C、初秋 D、寒冬 (A)
11、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
A、半截剑 B、半段枪 C、半面 D、半瓶醋 (D)
12、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A、炎炎夏日 B、夏去秋来 C、春去夏来 D、秋去冬来 (B)
13、“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哪四个人?
答案:西施、王昭君、杨玉环、貂禅
14、说出下边年龄称谓各指多少岁?
①弱冠 ②古稀 ③不惑 ④花甲 ⑤期
答案:①20岁 ②70岁 ③40岁 ④60岁 ⑤100岁
15、谜语:打中国文学名著中的人物(说出两个即可)
⑴孔雀开屏结束(打《三国演义》中人物)
⑵木材遭水劫(打《水浒》中人物)
⑶话说湖南千古事(打《红楼梦》中人物)
答案:关羽、林冲、史湘云
16、“天下大势,汾酒必喝,喝酒必汾”这是——广告,它运用了——修辞格 答案:山西汾酒 仿拟(仿句)
17、成语字谜:A、全面开荒 B、下大雪 C、举重比赛 D、聋
答案:A、不留余地 B、天花乱坠 C、斤斤计较 D、充耳不闻
18、你知道我国民间四大传说分别是什么?
答案: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19、接诗歌名句:共五题
①( ),死亦为鬼雄
②小荷才露尖尖角,( )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 )
④( ),山雨欲来风满楼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答案:①生当作人杰②早有蜻蜓立上头③为有源头活水来④溪云初起日沉阁⑤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戏剧按矛盾冲突表现最后结果可分哪三类?
答案:悲剧、喜剧、正剧
21、“猫鼠同眠”的正确解释是:
①表示“化敌为友” ②表示“宽广胸怀” ③如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一样是一只可爱的鼠 ④比喻互相包庇,一起干坏事.
答案:选④
22、现代交际语言很有讲究填空:
称对方的儿子——( )称对方的母亲——( )
称自己的父亲——( )称对方的父亲——( )
称自己的儿子——( )
答案:令郎、令堂、家父、犬子或愚子
23、下列不属于比喻义的是:
①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
②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
③道理很深——“深”指深奥、深刻、深入
④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
答案:③(③为引申义)
中级题(22个)
1、各举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的俗语(包括成语、惯用语等)
例如:一是一,二是二
答案:一不做,二不休 一心一意 二一添作五 三心二意三 下五除二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四通八达 五花八门 六六大顺七上八下 八九不离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九归一 九牛二虎之力 十有八九 十拿九稳
2、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陈残云(风卷残云)
王任重(任重道远)
刘海粟(沧海一粟)
丁慧中(秀外慧中)
焦若愚(大智若愚)
3、“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A、格林童话 B、安徒生童话 C、伊索寓言 (B)
4、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变成人是为了见到谁?
A、渔夫 B、皇后 C、王子 (C)
5、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B、冬虫夏草C、灵芝(C)
6、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A、华山B、黄山C、峨眉山D、天姥山D、庐山(D)
7、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B、骑马C、奔跑D、飞行(C)
8、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A、木兰诗 B、木兰辞 C、琵琶行 (A)
9、“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
“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衣服穿得太多 B、劳动太卖力气
C、打仗拼死厮杀 D、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D)
10、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应是:
A、青衣 B、花旦 C、彩旦 (B)
11、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迷离伤感请问,人们常提到的“杨柳”是指:
A、一种树木的名称 B、两种不同的树木的名称
C、与树木无关 (B)
12、'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A、刘邦 B、项羽 C、韩信 D、张良 (C)
13、“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
A、口吃 B、好说谎 C、喜欢骂人 D、喜欢无病呻吟 (A)
14、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是因为猫头鹰:
A、头脑聪明 B、活得长久 C、与人长得相似
D、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 (B)
15、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
A、男女平等 B、一夫一妻 C、婚姻自由 (C)
16、古人如何描述人生四大幸事?
答案: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7、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篇《七子之歌》,把曾经与祖国母亲分离的七个地方分别喻为七个孩子,它们分别指哪些地方?(说出五个即可)
答案:台湾、香港、澳门、广州湾、威海卫、九龙、旅大
18、以下是几则歇后语,请说出后半句:共四题
①孔夫子搬家().
②快刀切豆腐().
③大路上的'电线杆().
④隔着门缝吹喇叭().
答案:①尽是书(输)②两面光③靠边站④鸣(名)声在外
19、戏剧行当五角色是?(一角色一个)
答案:生、旦、净、末、丑
20、“中国”一词古代有很多别称,请说出至少四个
答案:①中华②海内③华夏④诸夏⑤九州⑥神州⑦九牧⑧禹城(只说出四个即可)
21、接诗歌名句:
①晨起理荒秽,——————
②——————,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霜叶红于二月花
④欲把西湖比西子,——————
⑤我寄愁心与明月,——————
答案:①带月荷锄归②洛阳亲友如相问③停车坐爱枫林晚④淡妆浓抹总相宜⑤随君直到夜郎西
22、请说出“四史”指哪四部书?
答案: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总称
高级题(14个)
1、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这是列宁说的中国古代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怎么说的?
答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2、“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语出:
A、席勒 B、雪莱C、歌德 D、徐志摩 E、舒婷 (B)
3、《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A、皇帝 B、诸侯王 C、贵族 D、重臣 (B)
4、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
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B)
5、王昭君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见而远嫁匈奴单于,是因为:
A、王妃对她的陷害 B、画师歪曲她的形象
C、大臣说她的坏话 (B)
6、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A)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被现代人所向往请问: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B)
8、'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A、唐代一位诗人 B、唐代一位高僧 C、一种官职 (C)
9、'东床快婿”原本是指: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C、刘邦 D、诸葛亮 (B)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聪明节 E、寒食节 (E)
11、“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 (C)
12、由成语“墙头马上”的原意可知,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属于什么类型的杂剧?
A、武侠 B、言情 C、战争 D、伦理 E、历史 (B)
13、历史上曾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A、东林书院 B、岳麓书院 C、石鼓书院 D、白鹿书院 E、应天书院 (A)
1、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鞅《商君书定分》
2、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3、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刘禹锡《砥石赋》
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韩非子,诡练》
5、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6、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7、公私不可不明,法制不可不审。——韩非《韩非子》
8、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9、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王安石
1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11、喜不可从有罪,怒不可杀无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喜怒》
12、立法普法执法司法依法治国,公正公开公平公道秉公为民。——卢志勤
13、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14、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15、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有度》
1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汉·刘安《说苑·政理》
17、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18、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张居正
19、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20、立宪利于国,利于君,利于民。——清·郑观应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韩非子》
22、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3、历法禁,自大更始,则小臣不犯矣。——苏轼《策别第六》
24、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25、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26、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27、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28、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苏轼《策别第八》
2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墨子·法仪》
30、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31、可行必守,有弊必除。——刘禹锡
32、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33、守一而制万物者,法也。——《羲冠子·度一》
3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35、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3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清)
37、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
38、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39、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汉书·王尊传》
40、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41、先王以明罚敕法。——《易传·象传·噬嗑》
42、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4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孟子
44、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
4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6、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7、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管子·心术上》
48、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4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葛洪《抱朴子·判子》
50、如平直必以准绳。——《吕氏春秋·分职》
51、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5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韩非子有度》
53、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桓范《政要论·为君难》
54、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55、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56、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汉书》
57、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58、宪律制度必法道。——《管子·伍法》
59、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韩非子·解老》
60、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史记·循吏列传》
61、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62、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63、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刘禹锡《天论》
64、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65、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汉书》
66、立法设禁而无刑以待之,则令而不行。——苏辙
6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68、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69、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野叟曝言》
70、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71、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三国志》
7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刘禹锡《天论》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74、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黄帝经·经法·君正》
75、法出于仪,威于义。——苏轼《王振大理少卿》
76、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77、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刘恒
78、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79、法者,公天下持平之器。——完颜雍(金世宗)
80、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81、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管子·法法》
82、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8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84、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85、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86、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8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史襄哉《中华谚海》
88、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
89、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90、省刑之要在禁文巧。——《管子·牧民》
91、不以私害法,则治。——商鞅《商君书修权》
92、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9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孟子离娄上》
94、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95、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96、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欧阳修《纵恶论》
97、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
98、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商君书》
99、言出为箭,执法如山。——李绿园《歧路灯》
100、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一、韩非子简介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出身韩家贵族。与李斯同事荀卿。韩非所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年代。韩非眼见韩国政治腐败,改革不力,在强秦进攻面前一再割地受辱,多次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度等富国强兵的建议,但不为韩王所采纳,于是退而著书,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五十五篇十余万言(《韩非子》)。后来,这些著作传到秦国时,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看到《孤愤》、《五蠹》等著作,其深邃的思想,不禁使他拍案叫绝。秦王为了急于得到韩非,便发兵攻韩,韩王没有办法,只好把韩非送到秦国。韩非到了秦国,不到一年,还没有来得及被重用,李斯怕韩非得势夺取了的地位,于是和姚贾利用韩非曾建议秦王存韩以为蕃臣,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秦王听了李斯的话,将韩非下狱治罪。韩非要求面见秦王,没有得到允许,李斯使人送毒药给韩非,迫使他自杀。不久,秦王又后悔,使人赦免他的罪过时,他已死了。
韩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统治经验,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法、术、势三者之间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为了推行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彻底打垮奴隶制,必须变法,实行法治。推行法治必须掌握政治上的权势,他主张统治者要有势。有法有势而无术,会大权旁落,人君得不到利益,所以必须有术。韩非认为,法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韩非主张“任法不任贤”,厉行法治,严格考核铨选,一定能出现胜任封建行政管理的官吏。韩非还继承前期法家商鞅的'“以刑止刑”的观点,力主重刑厚赏,“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五蠹》)。韩非的重术思想渊源于申不害。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新的阶级矛盾的条件下,韩非提出术是“藏之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难三》)的工具。人主要不动声色地掌握赏罚大权。对于势的理解和运用,韩非发展了前期法家慎到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即“抱法处势”,“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要牢牢地控制住政权,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统治人民,“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五蠹》)。法、术、势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政治思想体系,它成为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工具。韩非,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法学大师,作为上升时期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法治思想和他建立中央集权政治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确曾起了进步作用。
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他继承、补充和发展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构成的总根源,韩非的历史观是反对复古主义的,他认为天子不是由天的意志决定的;经济生活决定历史;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生活资料决定道德面貌和法制。韩非对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还提出了“参验”的方法,就是用考查比较得到证实的方法。韩非还从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出发,提出了自己新的伦理学说和社会观点。他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并发挥了性恶论的观点,认为人生就是好利的,只有“利”才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群合作的唯一力量,利害关系才是人类的唯一的社会关系,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也是国家执行赏罚、法令的依据。
二、关于韩非子名言名句(精选100句)
1、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2、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韩非子
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4、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韩非子
5、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韩非子
6、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韩非子
7、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
8、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
9、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
10、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韩非子名言
1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韩非子
12、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韩非子
13、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
14、赏罚之道实国之利器。——韩非子
15、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
16、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7、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
18、峻法,所以禁过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韩非子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
2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名言精选
21、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韩非子名言精选
22、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韩非子名言
23、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名言
24、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韩非子
25、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韩非子
2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韩非子名言
27、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韩非子
2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名言
2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0、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名言
31、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韩非子
32、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韩非子名言
33、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名言
34、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韩非子
35、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36、自胜谓之强。——韩非子
37、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
38、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
39、治民者,禁奸于未萌。——韩非子
40、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韩非子
41、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子
42、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韩非子
43、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
44、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韩非子名言精选
45、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
46、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子
47、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子
48、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韩非子
49、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韩非子
50、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韩非子
51、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韩非子
52、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
53、臣得树人,则主失党。——韩非子
54、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名言
55、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
56、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韩非子
57、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韩非子名言
58、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韩非子
59、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60、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名言精选
6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子
6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韩非子
63、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名言
6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韩非子名言
6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名言精选
66、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
67、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韩非子名言精选
68、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韩非子名言
6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韩非子名言
70、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71、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子
7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韩非子名言
73、主上不神,下将有因。事有不当,下考其常。——韩非子
74、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75、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韩非子名言
76、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韩非子
77、因可势,求易道。——韩非子名言
78、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79、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子
80、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韩非子名言精选
81、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韩非子
82、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韩非子名言
83、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韩非子名言
84、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韩非子名言
85、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韩非子
8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子名言
87、去甚去泰,身乃无害。——韩非子名言精选
88、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韩非子
89、良药苦于口,忠言拂于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90、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韩非子的名言
91、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韩非子名言精选
92、巧为蒡,拙为鸢。——韩非子名言
93、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
94、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韩非子
95、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若刑。刑重,则不敢以贱易贵;法审,则上尊而不侵。——韩非子
96、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韩非子名言精选
97、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
98、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
99、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
100、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