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31、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34、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6、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37、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赠卫八处士》
拓展:
杜甫 - 人物评价
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衔接了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人间的艰辛代替了之前的理想色彩,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中唐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著有文集《杜工部集》。
长歌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反复品读古诗,品析诗歌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理解全诗主旨。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相关链接】
“乐府” 作为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武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
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第六单元将学习杜甫的《兵车行》。
【写作背景】
东汉后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来价值。许多人生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目标。同时,人们也再度感慨人生短促。在对待人生的这一问题上,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是以《西门行》为代表的及时行乐的消极态度;一种是以《长歌行》为代表的奋发有为、有所建树的积极态度。
【自主探究】
一、了解感知
1、大声朗读两遍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2、听读录音,听准字音和节奏,并把节奏划在书上。
3、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葵: 晞:
翻译: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布德泽:
翻译: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秋节: 焜黄:
翻译: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翻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徒伤悲:
翻译:
二、深入学习
1、诗中前四句借物喻人,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五六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3、如何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作者用流水比喻什么?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你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三、迁移运用
请再写出一句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的名句。:
【相关知识】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短歌行》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早晨的露水转眼就消失了,逝去的年华苦于太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孔子在河岸上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长歌行教案 篇2
汉乐府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原文: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
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葵:古代的一种蔬菜。 晞:晒干。 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 焜黄:枯黄。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 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著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长歌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
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
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杜甫的古诗名句大全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人生贵是男,丈夫重天机。——《咏怀》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5、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6、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7、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8、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
9、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4、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5、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19、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0、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其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26、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27、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28、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29、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3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3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3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3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5、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36、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37、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38、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杜甫——《曲江对酒》
39、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
40、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杜甫——《曲江对酒》
4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曲江二首》
4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43、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44、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
4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春运》
46、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雨过苏端》
47、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朝雨》
48、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贫交行》
49、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醉歌行》
50、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
51、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5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5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5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5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57、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5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5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6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拓展:杜甫诗词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杜甫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杜甫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杜甫的视线,拨动诗人杜甫的心弦。
诗人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杜甫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杜甫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杜甫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杜甫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杜甫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杜甫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杜甫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杜甫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杜甫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杜甫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杜甫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杜甫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杜甫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杜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杜甫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杜甫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