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行动力强。只有行动才会有结果。行动不一样,结果才不一样。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做了没有结果,等于没有做。不犯错误,一定会错,因为不犯错误的人一定没有尝试。错了不要紧,一定要善于总结,然后再做,一直到正确的结果出来为止。
四.要懂付出。要想杰出一定得先付出。斤斤计较的人,一生只得两斤。没有点奉献精神,是不可能创业的。要先用行动让别人知道,你有超过所得的价值,别人才会开更高的价。
五.有强烈的沟通意识。沟通无极限,这更是一种态度,而非一种技巧。一个好的团队当然要有共同的愿景,非一日可以得来。需要无时不在的沟通,从目标到细节,甚至到家庭等等,都在沟通的内容之列。
六.诚恳大方。每人都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要求利益都一致。关键是大家都要开诚布公地谈清楚,不要委曲求全。相信诚信才是合作的最好基石。
七.有最基本的道德观。曾经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 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生气:“小孩子要玩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说谎话就不好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
儿子非常委屈:“可是我真的拼好了呀!”
记者一看,果然如此:不会吧?家里出现了神童?他非常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做到的?”
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这个人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所以做事先做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是好的。
小故事10、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
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哲理故事11、天堂
一位行善的基督徙,临终后想见天堂与地狱究竟有何差异,于是天使就先带他到地狱去参观到了地狱,在他们面前出现一张很大的餐桌,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
“地狱的生活看起来还不错嘛”
“不用急,你再继续看下去。”
过了一会,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瘦骨如柴的`饿鬼鱼贯地入座。每个人手上拿着一双长十几尺的筷子。可是由于筷子实在是太长了,最后每个人都夹得到.
“吃不到你真觉得很悲惨吗?我再带你到天堂看看。”
到了天堂,同样的情景,同样的满桌佳肴,每个人同样用一双长十几尺的长筷子。不同的是,围着餐桌吃饭的可爱的人们.他们也同用同样的筷子夹菜,不同的是,他们喂对面的人吃菜。而对方也喂他吃.因此每个人都吃得很愉快。
哲理故事12、一个谎言的四十年……
一个谎言的四十年……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发生着令人为之动容的故事,也许就在你的身边。
偶尔的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很感动,匆忙之余将它记了下来,无论好与不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因为那的确是一个很特别、很真实的故事……
他和她的相识是在一个宴会上,那时的她年轻美丽,身边有很多的追求者,而他却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因此,当宴会结束,他邀请她一块去喝咖啡的时候,她很吃惊,然而,出于礼貌,她还是答应了。
坐在咖啡馆里,两个人之间的气氛很是尴尬,没有什么话题,她只想尽快结束,好回去。但是当小姐把咖啡端上来的时候,他却突然说:“麻烦你拿点盐过来,我喝咖啡习惯放点盐.”,当时,她都愣了,小姐也愣了,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以至于他的脸都红了。
小姐把盐拿过来了,他放了点进去,慢慢地喝着。她是好奇心很重的女子,于是很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加盐呢?,他沉默了一会,很慢的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小时候,我家住在海边,我老是在海里泡着,海浪打过来,海水涌进嘴里,又苦又咸。现在,很久没回家了,咖啡里加盐,就算是想家的一种表现吧,以把距离拉近一点。”
她突然被打动了,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到男人在她面前说想家,她认为,想家的男人必定是顾家的男人,而顾家的男人必定是爱家的男人。她忽然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跟他说起了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冷冰冰的气氛渐渐的变得融洽起来,两个人聊了很久,并且,她没有拒绝他送她回家。
再以后,两个人频繁的约会,她发现他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男人,大度,细心,体贴,符合她所欣赏的所有的优秀男人应该具有的特性。她暗自庆幸,幸亏当时的礼貌,才没有和他擦肩而过。她带他去遍了城里的每家咖啡馆,每次都是她说:“请拿些盐来好吗?我的朋友喜欢咖啡里加盐。再后来,就象童话书里所写的一样,“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确实过得很幸福,而且一过就是四十多年,直到他前不久得病去世。
故事似乎要结束了,如果没有那封信的话。
那封信是他临终前写的,写给她的:“原谅我一直都欺骗了你,还记得第一次请你喝咖啡吗?当时气氛差极了,我很难受,也很紧张,不知怎么想的,竟然对小姐说拿些盐来,其实我不加盐的,当时既然说出来了,只好将错就错了。没想到竟然引起了你的好奇心,这一下,让我喝了半辈子的加盐的咖啡。有好多次,我都想告诉你,可我怕你会生气,更怕你会因此离开我。
现在我终于不怕了,因为我就要死了,死人总是很容易被原谅的,对不对?今生得到你是我最大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希望能娶到你,只是,我可不想再喝加盐的咖啡了,咖啡里加盐,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难喝。咖啡里加盐,我当时是怎么想出来的!信的内容让她吃惊,同时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然而,他不知道,她多想告诉他:“她是多么高兴,有人为了她,能够做出这样的一生一世的欺骗……
哲理故事13、生气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3圈,然后坐在田地边喘气,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大,只要与人争论生气,他还是会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爱地巴为何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绕3圈?
所有认识他的人,心理都起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说明,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他的房地又已经太广大,他生气,拄着拐杖艰难的绕着土地跟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3圈,太阳都下山,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他的孙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你已经年纪大,这附近地区的人也没有人的土地比你更大,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啊!您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秘密,为什么您一生气就要绕着土地跑上3圈???”
爱地巴禁不起孙子恳求,终于说出隐藏在心中多年的秘密。
他说:“年轻时,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3圈,边跑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小,我哪有时间,哪有资格去跟人家生气,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于是就把所有时间用来努力作。
孙子问到:“阿公,你年纪老,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地跑?”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地走3圈,边走边想,我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我又何必跟人计较?一想到这,气就消了。”
励志小故事14、看法
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
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
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心得:你对事情的看法,是不是也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
哲理小故事15、习惯标准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
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
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心得: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励志小故事16、酒窝大道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
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
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 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心得: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励志小故事17、志愿
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7、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对比论证。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8、成语“舍生取义”是从文中演化而来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个成语意义的是哪几句?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一例古今这样的“贤者”及其言行来印证作者的观点。
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10、文章的主要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
15、你是如何看待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
答: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采取“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1、历史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作者的这一主张,试举一例。
答: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
1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答: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造成伤害。
13、从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答: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14、《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有什么深刻意义。
答: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在现代社会,这一观点也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5、第一段中那句话体现了全文的大意?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因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舍生而取义(或“生而有不用也”,或“不为苟得也”,或“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或“患有所不辟也”)
1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8、结合本段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 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19、作者提“一箪食,一豆羹”的目的是什么?
以不食一箪食,一豆羹为事实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观点,同时为下文对比论证(“乡”与“今”的对比)的正例出现。
20、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22、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23、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24、对比以下两则材料,对照范例,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范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表现了孟子“生为尊严”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材料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材料一表现裴多菲“生为自由”的价值取向,材料二表现文天祥“生为名声”的价值取向
25、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你还知道与孟子的观点有关的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启发: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是做人的原则。
26、本文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答: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27、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8、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2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30、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31、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32、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3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34、《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
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
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3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保持“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37、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诚信的名言
1、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2、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3、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墨子
4、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持久和平》
6、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7、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薛瑄
8、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10、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
11、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乔叟
12、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13、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14、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15、害羞是畏惧或害怕羞辱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为。——斯宾诺莎
16、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德谟克利特
17、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凯洛夫
1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19、不信不立,不诚不行。——晁说之
20、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21、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22、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23、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觉说直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
24、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周恩来
25、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26、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27、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28、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29、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瓦·阿扎耶夫
30、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
3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32、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3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都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34、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35、失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36、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37、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38、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39、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40、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41、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42、诚实的人必须对自己守信,他的最后靠山就是真诚。——爱默生
43、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45、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哈代
46、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47、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安格尔
48、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49、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50、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诚信的故事
曾子杀猪
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大,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对孩子,也应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应该像曾子夫妇那样讲究诚信,用自己的行动做表率,去影响自己的子女和整个社会。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关于诚信的名言和故事格言大全。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