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译文一】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译文二】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赏析】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 《滁州西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离骚》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游西山村》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示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宋?苏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咏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原文
滁州西涧
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注释
⑴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⑵独怜:唯独喜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幽,一作“芳”。生:一作“行”。
⑶深树:枝叶茂密的树。深,《才调集》作“远”。树,《全唐诗》注“有本作‘处’”。
⑷春潮:春天的潮汐。
⑸野渡: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飘浮。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王安石有“绿阴幽草胜花时”之句,写初夏之景,与此同一立意。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是说: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一说明渡口的‘“野”。二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一般认为《滁州西涧》这首诗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