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战国古代宰相名言 正文

战国古代宰相名言

时间:2025-04-30 01:18:37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日本战国时的名人经典语录

[小气与俭约是不一样的!!!]---伊达政宗

从仙台应上方要求而出阵的伊达政宗,在停留于大和国(现奈良县,京都东边)的时候,举办了一场猎鸟.在猎鸟之时,却有其中一队的铁炮并没有击发..... [为何不击发你的铁炮?] 政宗叫来这个不击发铁炮的组头(足轻队长) , 并加以讯问. [因为不想让我军的火药有所缺乏,所以要很小心重视的来保存它,不想随意浪费.] 组头答. 政宗闻言后怒斥.[混帐家伙 ! 你的这种行为是叫小气 . 我要求的则是俭约 . 所谓的俭约 , 就是不在不需要的时候乱射铁炮 , 浪费火药 . 我带你们出来射鸟 , 是为了万一发生战事时的准备 . 练习如果怠惰 , 等到真正要作战的时候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水准 . 所以你们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 组头听了之后 , 便为自己的错误而向政宗谢罪. 元春感想==>钱有当花与不当花之处,要清楚的考虑后,让钱花在刀口上,则无论数目多少, 皆不能说是浪费.

[光是名声就足以让人惧怕.]--- 藤堂高虎

战国大名藤堂高虎录用了一个名叫渡边勘兵卫的武士.不只如此,还给了渡边他二万石的高禄 .知道的人无不大为吃惊.另一个叫作加藤嘉明的战国大名听到了此事.就以朋友的身份给高虎劝告.[藤堂殿你也真是不太象话呀 , 作出了这种没用的示范 . 渡边一人根本不值得给他两万石, 他的俸禄可以去录用只领俸二百石的武士一百名之多 . 不管渡边是一个多强的武将 , 难道他一次可以打得过一百名武士的围攻吗? ]听了此话的高虎开口说:[这么说就错了 . 在战场上只要听到渡边勘兵卫这个名字 , 就会令敌军好象有二百至三百人援军到达般的震憾.勘兵卫他一个人确实可以当成二百人或三百人来加以使用呀 . 也就是说, 我花了这么多俸禄就是为了买渡边勘兵卫这个轰动的武名而已.加藤殿你是不会明白的 .]这就是高虎说的话.

感想==>不同的事物,无论有形或无形,都有其不同的价值,端看如何加以利用,不能只从片面来断定~~

[留下一半吧 ! ]---长宗我部元亲

长宗我部元亲是平定四国南部与土佐的战国大名.有一次在他出征压制敌方领地的时候 , 元亲派出手下的足轻队趁机去收割敌方领地内的刚好成熟的麦子 . 就在要割的时后 , 元亲又突然改了主意 , 叫部队们不要割掉全部的麦子, [留下一半吧 ! ] 元亲下了这道命令. [为什么呢 ?! 主公 , 这里可是敌方的领地呀 , 麦子应该由我军全部割走才是 , 怎么可以留给敌军呢 ?! ] 家臣们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 并希望元亲改主意. [ 这里确实是敌人的土地 , 但是种出这些麦子的 , 确是农民们。将农民的努力与生存所赖的完全夺走 , 并非武士所当为 . 所以要留下一半 !] 事后听到这件事的敌领内的农民们都说[ 这个叫作长宗我部的武士 , 比起我们现在的领主还要好呀 . 如果由他来统治我们土佐的话 , 那一定会更平和了~~]于是都十分的期待.

感想==>这可以有很多想法,有人说是收买人心,有人会说是演戏等(笑) ; 但且由好的来看 , 能真正为小民着想的 , 或为别人留一些余地的 , 虽然立即来看对自己有似有损失 , 可是将来又未尝不会得到更多, 不是有句话吗 ? 吃亏就是占便宜~~

[不需为我立传.]---立花宗茂

有一位叫作小濑甫庵的儒学者 ( 在江户时期着有 [太合记] ) , 有个机会与天下知名的九州猛将立花宗茂会面 .甫庵对宗茂说 [ 这一次 , 我终于把 [太合记] 这本书给完成了 . 接下来 , 也想把你的事迹给加进去 , 难道 , 你不想把你过去的种种勇猛事迹好好跟我讲一讲吗 ?]宗茂听言后便微笑道. [ 我本身作过的事 , 没有一件是不能向天下公开的密秘 . 既是如此 , 那么世间的公论自然会给我一个公道的 , 我本身并没有什么其它的话与故事好对你说 . ]甫庵听了之后 , 当场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

感想==>宗茂除了勇猛外 , 想必对自己光明磊落的性格也充满自信 . 充份表现出一个武人的豪放个性^^

[以你这种程度,可以拖累我的名声吗?]---细川藤孝

细川藤孝有天回城去看他的儿子细川忠兴.藤孝就问忠兴说 [ 你的诗歌应该有有稍稍在努力吧 , 成果如何呀 ? ] 这时忠兴稍稍考虑后,有点不好意思的说 :[ 我虽然是在诗歌这一方面有稍稍用心过 , 但以我这种程度 , 恐怕还是怕会拖累了有[诗歌名人]父上的名声.........]藤笑听后微笑道 : [ 你现在的程度只能够在五六人的茶会场合上表现罢了 . 又如何能够拖累到我歌人的名声呢 !? 你多虑了. ] 这时忠兴严肃的问他的父亲 [ 学习像作诗吟歌这一类的事,会不会使武士堕落呢 ? ] [ 像咏歌作诗这一类的事 , 还可以稍稍有助于武人精神的修养呢 . ] 藤孝是如此加以回答的 . 忠兴后来也变成了天下知名的歌人武将 , 那时忠兴说了一句话 [ 岁数越大(一说到了八十岁) , 越才是能了解当初父上对我所说之话的含意呀.....]

感想==>真是有其父比有其子啊,我也要好好学习做诗啊

[忙的时候,才要乘牛来思考....]---竹中半兵卫

竹中半兵卫在敌我两军正进行合战的时候 , 乘了一只漂亮的牛在本阵旁溜来溜去 .而周围即使满是武具铿锵之声 , 马的嘶叫 , 与众人的吆喝声 , 但半兵卫依然看来完全不受影响 , 一脸平静 .有一个用心不是很友善的武士看到了就走近来问[ 在这么忙的时候 , 你还骑了这么一只慢声吞气的牛在此溜来溜去 , 到底是何意思?! ]半兵卫不慌不忙的答说[ 就是因为这么忙 , 所以才要乘慢牛来镇定心情 . 不这么作的话 , 我想不出好的作战方法 .如果我跟你们一样 , 只会在忙的时候还一直在叫着忙呀忙的 , 这样我的脑中是不可能涌出好的方法 . ]听到了这些话的武士 , 无不会心一笑 , 都觉得 [ 原来是这样的呀 . ] 感想==>真正的智者不但要有良好的智力,还要保持充分的冷静。

《战国策》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战国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战国策》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战国策》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战国策》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战国策》

出不辞劳,入不数功

《战国策》

以财交者,则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

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战国策》

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

《战国策》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行百里者半九十

狡兔有三窟,仅免其死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战国策》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战国策》

祸与福相贯,生与死为邻。

《战国策》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

《战国策》

寨有盍饕之心,而欲不可足。

《战国策》

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战国策》

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战国策》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战国策》

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时

《战国策》

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

《战国策》

按图索骥术难买

《战国策》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战国策》

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

《战国策》

家有水义之财,测伤本

《战国策》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存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战国策》

望岳的经典赏析(一)

杜甫,出身于长安杜陵,晋大将军杜预的后代。杜预曾镇守过襄阳,后来杜氏有一支遂居该地,所以《旧唐书·本传》说杜甫本襄阳人。曾祖杜游艺,曾官巩县令,所以移家巩县。杜甫客长安近十年,居于杜陵之少陵,故自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后人称他为杜少陵。

开元末举进士未中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召试文章,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友好。不第后曾与李白、高适等游大梁(今开封)及齐、赵。他的诗远承《诗三百篇》《乐府》、汉魏齐梁,近承陈(子昂)、沈(期)、宋(之问)和其祖杜审言,兼备众体,独创一格。诗的内容多反映盛唐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和肃宗、代宗时的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也被公认为同情人民忠于国家的古代现实主义诗人。安史之乱时,他从贼中逃至凤翔,见肃宗拜左拾遗。宰相房随玄宗入川时,曾建议封诸王,后永王反,更为肃宗所不满,借故贬官。杜甫上疏谏,认为不应以此借故贬宰相,肃宗怒,几乎处罪,后被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他后来弃官去秦州,由秦州入川,依剑南节度使严武。严武死,他住过梓州,后到夔州,准备出峡。出峡后到过公安、江陵、岳阳,代宗大历三年死于耒阳。

宋人赵次公有《杜诗注》,郭知达有《九家集注杜诗》,蔡梦弼有《草堂诗笺》。明人有王嗣《杜臆》。清人有钱谦益的《钱注杜诗》,后来有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杨伦《杜诗镜铨》,这两部书是比较好的。其他还有金圣叹《杜诗解》、浦起龙《读杜心解》等。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涤非主编有《杜诗集注》。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首句:“岱宗夫如何?”“岱宗”,古代认为泰山是五岳之宗。《舜典》:“东巡狩,至于岱宗,柴(祭名)。”“夫如何”,那(山)怎样呢,用意在说泰山名不虚传。第二句“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横跨齐、鲁两国之地,一片青黛色,似乎没有尽头。刘辰翁评:“只五字雄盖一世。”这时盛唐气象未衰,杜甫又是“裘马颇轻狂”的少年,还不因自己一时得失系怀,所以诗句写得很宏壮。下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割”,意为山高如剑锋,所以用“割”字。山北少见日光山南日光照耀,所以一山昏晓不同。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意思和这两句相近。这两句承神秀而言,讲山色的变幻。以上四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而下面四句则写诗人的感受。五、六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句是说倏忽间生出重重云海,像动荡在自己的胸际。泰山的灵秀又转为奇壮。下句“决眦”,本于曹植《冬猎》篇:“张目决眦。”“决眦”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意思。全句写目送飞鸟归山,凝神瞪视,才看到山鸟如何飞进高山的。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写被山的灵秀所吸引,作深层次、多角度的仔细观望,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而五、六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这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这六句全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层次愈深,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就回来上泰山。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并非有意套用《孟子·尽心上》所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而是想到不久之后总要来亲身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就会像培一样,匍匐低首在下方。杜甫有意无意之间抒发了他的壮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怀抱如能实现,就近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全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这是一首有对偶的古体诗,气势雄浑。

望岳的经典赏析(二)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104106.htm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我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基督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望岳的经典赏析(三)

全诗着一“望”字,句句写向岳而望。

首联为“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什么样子吗?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颔联为“近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都赋予了你,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上句为虚笔,是泰山是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下句是实写,山南先得日光曰阳,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曰阴。“割”字炼得极好,是说,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颈联为“细望”:“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可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了“层云”和“归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一种远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