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粮食的诗句(一)
《悯农》【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三国时期】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节约粮食的诗句(二)
【唐】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北宋】司马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明】薛瑄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清】朱用纯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约粮食的诗句(三)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君子以俭德辟难。
《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李绅写的关于爱惜粮食的古诗是哪两首?全诗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爱惜粮食的?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悯农(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丰收,用“种”和“收”赞美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也把问题突出出来。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赤贫。劳动生产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洞窟。劳动生产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鲜明的形象概括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爱粮节粮的名人名言26句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2、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唐·白居易《观刈麦》
3、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唐·白居易《观刈麦》
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明·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
6、珍珠为宝,稻米为王。——民谚
7、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民谚
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9、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10、日储一勺米,千日一石粮。——民谚
11、吃饭不忘农人苦,穿衣不忘工人忙。——民谚
12、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13、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14、食不过佳,充饥则可;身不过华;遮身则可。
15、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16、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17、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18、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19、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20、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民谚
1、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2、奢侈总是跟随着,总是跟随着奢侈。--孟德斯鸠
3、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卢梭
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司马光
5、奢则妄取苟且,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罗大经
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8、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9、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10、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1、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1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13、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14、成由勤俭败由奢。
15、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16、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17、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18、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19、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20、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21、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22、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23、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24、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25、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26、节俭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