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唐宋八大家王安的名言 正文

唐宋八大家王安的名言

时间:2025-05-17 12:41:15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 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才子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苏东坡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都是满腹经纶的一代才子,然而两者的政治观念不一,也就导致了彼此间的恩怨不断。下面就来看看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恩怨纠葛吧。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

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却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三年前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

次年,王安石的姻亲、侍御史知杂事谢景温诬告东坡护丧回蜀时利用官船贩卖私盐等物,王安石闻之大喜,当即奏知神宗,第二天就下公文到东坡返蜀的沿途州县调查此事,连当年服役的士兵和船夫都被抓来严刑逼供,结果一无所得。司马光、范镇等大臣纷纷为东坡辩诬,范镇且指出苏

当然,王安石对东坡的才学其实是深为赏识的,尤其是当他不在朝中的时候,曾称赞东坡所

一个是经历了四年磨难的旧党中坚,另一个是业已退出政坛的新党首领,虽然都还坚持着各自的政治立场,但毕竟远离了政治漩涡,彼此间的敌意已大为减退。见面之后,东坡说他有话想说。王安石顿时变了脸色,以为东坡要重提旧怨。东坡又说,他要说的是有关天下的大事,王安石才定下神来倾听。于是东坡对当前朝廷接连用兵和屡兴大狱的措施表示不满,认为“大兵大狱”是汉、唐灭亡的前兆,并劝王安石出面阻止。王安石说那都是吕惠卿主政的结果,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预。东坡又说:“‘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这只是事君的常礼,而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岂能以常礼来报答皇上?”王安石顿时激动起来,厉声说:“我一定要说!”但他马上叮嘱东坡不可泄漏此话,原来他对吕惠卿的倾轧心有余悸。

此时东坡与王安石身上的政治家色彩已经消退,文人学士的身份意识得以凸显,所以他们的对话很快离开了政治的主题。两人互相出示自己的诗文,东坡手书近作相赠,王安石意犹未足,就自诵其诗,请东坡书写后留给自己作纪念。东坡称赞王安石的“积李兮

东坡在江宁停留数日,两人多次作诗唱和,东坡游蒋山的诗中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二句,王安石大为叹赏,当即和之,并叹息说:“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王安石甚至劝东坡卜宅钟山,与他结邻而居,所以东坡在赠诗中说:“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一个月以后,东坡渡江北上,王安石送走东坡后,对人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劫波度尽,恩怨尽泯,两位文化巨人终于消除了彼此间的敌意。王安石最终改正了对东坡的看法,而东坡更是以不计前嫌的态度对待王安石,东坡的胸怀有如光风霁月,令人敬佩。

伤仲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多媒体电脑、投影。

教学准备阶段: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课题)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提示:1、人名、地名、年号等专用名词,不用翻译。

2、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3、把省略的内容补译出来,使译文通顺准确。

(难理解的字词、句子可请教小组的其他同学,小组解决不了,可以记下来全班讨论)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参考〕1.“借旁近与之”:给

2.“即书诗四句”:动词,写

3.“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4.“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5.“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6.“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7.“贤于材人远矣”:比

8.“卒之为众人”:最终

9.“如此其贤也”:好

10.“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①现在②本来

C、重点句子翻译

还自扬州:〔自扬州还,从扬州回来。〕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吧?〕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3、你从作者最后一段的议论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

六、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七、小结

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八、布置作业。

把自己的发言整理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写到摘记本上。

伤仲永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例1: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12岁从初中跳到美国大学一年级,15岁攻读博士,博士毕业后,由于没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压力,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患上精神疾病,最终英年早逝。

例2:我国神童宁铂,两岁半能背诵几十首诗词,4岁时学会了400多汉字,13岁就进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大学生。然而却无法和社会、他人沟通,屡次单独出走,最终丢掉大学讲师职位,出家为僧。

例3:出生于湖南湘潭的神童魏永康,2岁时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念书,13岁考上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然而,他却中途肆业回家。他退学的原因很简单:自己无法一个人去面对社会。

看着神童们的这些悲剧,我不禁想问自己,到底是谁造就了神童的悲剧,到底这悲剧带给了世人多少沉重的思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作者作品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养: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四)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五、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六、布置作业:诵读全文。

伤仲永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⑵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材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重、难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语顿。

2、翻译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到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卡菜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努力”。世上没有绝对的天才,只有勤劳、不懈追求的普通凡人。今天,我们学习《伤仲永》,看看王安为何“伤”仲永呢?

2、走近王安石: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抢答。

3、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对照注释,一字一句地读,通过合作交流,把课文读懂。

师引:

⑴推荐一位读得最棒的同学大声朗读。

⑵师读。

⑶学生评价师和生读的有什么不同?(点评)

朗读文言文如何停顿才好呢?

4、多媒体显示:

停顿的要领:

⑴理解文章,确定停顿点。(主要是指不能把意思读“破”。)

⑵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是指不能把词语读“破”。)

⑶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5、下面我来连一连,纵着一同学一句,大家齐读:(多媒体显示)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还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手中资料书疏理文意,把课文试着翻译边读边说出声)

⑵抢答赛:

隶:属于。

尝:曾经

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文理:指文采和道理。

还谒:四处拜访。

乞:求取。

泯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材人:有才能的人。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得为众人而已耶?:它是一个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⑶翻开书,同桌互相试者翻译,找出不会翻译的句子,然后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解决: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多媒体显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可照录翻译;

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课文研讨、探究:

大家自由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揣摩文意,提出文章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5题。(11分)

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戈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时时怨望厉王死①,时欲畔逆,未有因也。

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时为太尉,乃逆王霸上,与王语曰:方今上无太子,大王亲高皇帝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遗武安侯金财物。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畔逆事。

建元六年,彗星见,淮南王心怪之。或说王曰:先吴军起时,彗星出,长数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竟天,天下兵当大起。王心以为上无太子,天下有变,诸侯并争,愈益治器械攻战具,积金钱赂遗郡国诸侯游士奇材。诸辩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王喜,多赐金钱,而谋反滋甚。

然太史公曰:《诗》之所谓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信哉是言也!淮南、衡山亲为骨肉,疆土千里,列在诸侯,不务遵蕃臣职,以承辅天子,而专挟邪辟之计,谋为畔逆,仍父子再亡国,各不终其身,为天下笑。此非独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夫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乃自古记之矣。 (节选于《史记&8226;淮南衡山列传》)

注:①怨望,怨恨。厉王,淮南王刘安之父,因谋反被处死。

22、解释下列词语。(2分)

(1)乃逆王霸上( ) (2)今彗星竟天( )

23、对即宫车一日晏驾,非大王当谁立者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就在皇车某一天静静地到你的面前,除了大王还有谁能担得起大业呢

B.假如皇车某一天静静地驶到你的面前,除了大王还能立谁为王呢?

C.假使皇上在某一天去世了,除了大王还有谁能担得起大业呢?

D.如果皇上在某一天去世了,除了大王还能让谁继位呢?

2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说淮南王刘安 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可见他本性是仁义的。

B.淮南王不能正确认识其父厉王之死,心怀怨恨,图谋叛逆。

C.第二段中武安侯的一番言论对淮南王刘安谋反起促动作用。

D.建元六年,彗星见是淮南王变本加厉谋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25、司马迁认为谋逆而受死非独(淮南)王过也,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那么,俗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臣下渐靡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语)(4分)

参考答案:

22、(1)迎(接) (2)满(尽、终) 23、D 24、 A 25、(1)荆楚僄勇轻悍,好作乱 (2)诸辩士为方略者,妄作妖言,谄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