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名人名言 正文

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名人名言

时间:2025-05-17 20:33:45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三、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材 哲学与生活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七、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一:P12(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优缺点)

(1) 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①材料一的观点认为谁是世界的本原?

在当时提出观点的时候,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金木水火土等同于物质吗?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

材料二: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世界里面,就是在社会中,由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所以可以自由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主观。那么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

(1)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但是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请问:

上述观点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通过本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推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三:

王陽明的《传习录》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1:王陽明认为“心”与“花”是什么关系?据此可知王陽明的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

问题2:你如何评价王陽明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板书: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问题探究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 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 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节选自《上帝创世说》

问题1:《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问题2: 把上帝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

谁决定谁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划分的,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五)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

简答:

材料一:王陽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极凶灾祥?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1)王陽明的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贝克莱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九、板书设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对古文知识的不理解,说明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老师没有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

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是充满永恒的。——克尔凯郭尔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水是最好的。——泰勒斯(古希腊)

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苏格拉底

“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本周三认真聆听了辛老师执教的《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一单元 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听后收获和启发很多:

一、从教学理念上看:

辛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感悟、提高,获得新知,温故知新,既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重视能力目标的培养,践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从教学目标上看:

1、知识目标

识记:

(1)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2)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 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运用:

(1) 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2)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从教案设计上看:

辛老师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充分考虑学情,对唯物论知识点进行充分的考情研究分析,把握“要围绕一个知识点”、“把握一个基本原理”、“突出两个重点”来设计教案,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从教学重点难点上看:

紧扣高考考点,突出重点难点

考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考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考点5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6客观唯心主义

五、从教学方法上看: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构建知识网络图的形式。从“点”到“线”,进行基础知识的盘点和梳理,主干知识呈现的线索明了,内容清晰、紧凑,知识容量大,知识点全面。

2、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讲坛”提前布置,由2名学生收集资料,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别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教师再加以补充。课堂上,辛老师运用设疑、提问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一问一答,追问有效性高。

3、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师生互动积极,做到适时与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参与度高。整节课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避免了课堂输灌式、低效能的通病,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4、归纳总结,提纲挈领,落实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5、巩固练习中材料分析题的选材关注社会热点,既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又符合本学科时代性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马老师注重答题方法指导,讲练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六、从教师的基本功方面:

辛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流畅,课本知识熟悉,操作自如,表述简练、专业。

运用多媒体手段恰到好处,演示熟练,教学方法多样,目的性和针对性强,做到了形式为内容服务,突出并落实了教学重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