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对整个封建时代社会本质作了深刻揭露,他把封建时代分成了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长期的封建统治使人民养成了顺从、卑怯心理和奴化人格,于是,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就有“不为最先,不为最后”的不敢冒尖心理,就有平均平等、损有余补不足、打击出色人物的小农意识,就有以我族为中心、安贫乐道、不思进取、精神的精神胜利法,旧有企求时来运转、坐等其成的侥幸心理,就有只求高邻人一等的“东方式嫉妒”心理,还有时常盼救星、盼青天的狭隘心理……
鲁迅作品对传统文化中这些落后面的批判,可谓是不遗余力的,我们在中学语文课本选文中,也可略窥一斑。
一、对“青天”思想、“父母官”意识的批判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抒发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对反动统治者虐杀请愿学生的憎恨之情,他主张斗争,主张“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主张“奋然前行”,他认为请愿不是好的斗争方式。因为究其实质,依然是“父母官”意识的再现,是对当权者满怀着幻想与期待。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幻想是注定要幻灭的。
当鲁迅先生《在药》里借夏瑜之口喊出:“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带有民主精神的呼声可把大清国的努力们吓懵了,他们除了认定夏瑜是疯子外,别无解释,大清国理所当然是属于皇帝的,怎么会是我们大家的?
鲁迅先生的批判之笔至此已尖锐指出:“青天”思想,与现代民主意识是背道而驰的。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几千年来,人们头脑中的君臣思想可谓根深蒂固,民主意识焉存?
二、对民众冷漠心理状态的批判
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小农意识,小农意识不是鼓励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是只求平均主义,只求庸碌,只求相安无事,只求不要出阁,安分随时。小农意识造成了病态的心理缺陷和人格萎缩,人与人之间十分冷漠,甚至妒贤嫉能,打击拔尖人物。正因如此,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出世人的真面目……”小康人家,人人嫉妒,坠入困顿,幸灾乐祸,从此大家就平均了。也正因冷漠,祥林嫂死了,鲁四老爷讨嫌,打工的也忌讳她“老了”;正因冷漠,无人知晓孔乙己失踪为哪般,是死是活无人管;正因冷漠,夏瑜被舅舅夏三爷告发,鲜血为人所吃……鲁迅先生对这份冷漠痛心疾首,他强烈呼吁不要这样吃人了,“救救孩子!”
三、对企求时来运转、坐等其成的侥幸心理的批判
不思进取、不肯改变困顿处境、坐等其成的典型人物就是孔乙己,摆着读书人自命清高的臭架子,穷死也不肯放下架子,不肯从事劳动,自谋生路,结果导致偷窃灭亡。阿Q也曾在穷途末路上企盼捡到钱。幸福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告诉我们:坐等其成只是坐等灭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只有走将前去,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路来。
四、对精神、精神胜利的批判
阿Q不仅欺弱怕强,而且常常自欺欺人,依靠精神来反败为胜。他自始自终认为自己是个特殊的重要人物,他比秀才长三辈,还是赵太爷的本家,便以赵姓为荣,直到赵太爷不许他姓赵,他又逆来顺受,精神。在最后的审判中,阿Q无法理直气壮地表白自己,甚至糊里糊涂地送上性命,究其原因,皆是奴化心理作祟。鲁迅先生说,创造阿Q这个形象,就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当一个民族的国民们,生活在幻想中,靠精神胜利来排遣苦难,接受压迫和侮辱,民族的希望之光何在?鲁迅先生为此痛苦彷徨,大声呐喊,希望惊醒铁屋子里昏睡的人们。
五、对因果报应、封建迷信思想的批判
百姓除了企求当权者
“替小民做主”外,是从不敢让自己替自己做主的,他们的另一份寄托是求助神灵。“人死为鬼,树木有灵,顽石能思,鸟兽会言,无物不神,无鬼不灵”,避祸消灾,企求神灵;祈福求安,祝祷神灵。〈〈祝福〉〉中,鲁迅先生对鲁镇年终大典的描写,是祝祷形式的典型。而祥林嫂的命运更是与鬼神观念息息相关。〈〈药〉〉中,小栓花钱买人血馒头吃,夏四奶奶叫乌鸦飞上坟墓显灵,无不显示鲁迅先生对迷信思想的批判。鲁迅先生在作品中,以现实的`冷酷无情来惊醒沉醉在迷信幻梦中的人们,给热昏的人们以当头棒喝。
六、对封建礼教、三纲五常思想的批判
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重道义轻功利,统治阶级以次规范人心,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伦理道德和礼教面前,没有自我,灭掉人欲,闰土是这样的,祥林嫂也是这样的。月光下,海滩上的少年闰土多么迷人,可是,伦理纲常染缸里浸泡后的成年闰土俨然是一尊木偶——被异化的标本,那“老爷”的尊称和下跪动作多么呆滞、愚笨、机械!祥林嫂是勤劳能干的青年妇女,可是,礼教逼迫下,几番沉重打击,使她精神委顿,动作迟缓,目光呆滞,最终惨死。礼教可以变鲜活的生命为木偶,也可以吞噬生命。还有什么杀人武器比封建道德要求这把刀更锋利的呢?
综观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有对民族文化落后面的剖析和批判。剖析中“揭出病苦”,批判中进行“疗救”。阅读和教授这些作品,我们要注意把握精髓,注意学习鲁迅先生与传统文化作斗争的勇气,更要懂得民族自强有赖于自知、自救。对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当然要吸收,而糟粕部分,一定要剔除。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运用)联系生活、学习当中的事例,进一步明确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能力方面:
鉴别能力:明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区分二者的不同。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并且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抽象思维能力:这一框题中,知识的支撑点很多都是抽象的名人名言,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提升解题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觉悟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学难点
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得事例更具有说服力、信服力
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为主,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请看一位小学生的演讲)(多媒体展示)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四年级一班的尚文宇,今天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大家都知道,目前,让人们“谈虎色变”的非典型肺炎正在我国各个地区不同程度的流行,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待“非典”这一“新生事物”,大家的态度各不相同。它就像一面哈哈镜,让胖子更胖,让瘦子更瘦。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某个地方的居民,用燃放烟花鞭炮来驱逐“非典”,还听说有在门上贴“神狗”,拦住“非典”进门的……如此种种,可笑之极,愚昧之至。
封建迷信在世界观上是唯心主义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当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它不仅阻碍我们对科学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会使我们自身沉沦。
请看:(多媒体展示)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心外无物”──王守仁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英国)
宗教、封建迷信、邪教
(学生讨论,总结)
结论:荀子、范缜、王夫之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王守仁、贝克莱、宗教、封建迷信、邪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问: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区别是什么?
1、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看课本第38页漫画。)它们分别是什么观点?(学生回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板书)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板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板书)
(1)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板书)
原因: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回答不同,哲学的性质不同。
例如:“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坛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多媒体展示)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我们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在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就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不同的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板书)
通过人类长时期的实践与总结,都证明了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而唯心主义世界观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经历了有缺陷到逐步完善的过程。
唯物主义发展的阶段:(多媒体展示,见图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气、火、水、土等物质具体形态。它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上。
缺陷:用某种具体的物质现象代替世界本原;具有猜测性;不系统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坚持了唯物主义;在社会发展上又陷入了唯心主义
缺陷: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概念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缺少辩证思想(机械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具体形态),是一个从不科学到科学的世界观的发展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板书)
(1) 产生条件:①19世纪中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②马克思、恩格斯主观努力、辛勤劳动。
(2)理论: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如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类与世界关系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问:同学们回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精彩片段)(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难点)当今人类的需求与资源的矛盾;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不仅对自然界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社会历史的观察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板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科学地解释了世界,解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问:方法论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
(精彩片段)(联系实际,更好地把握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我国绿色GDP的提出及实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项革命性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它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4、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具体要求(板书)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图片展示)
宗教是对现实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灵,更没有上帝创世说等。它是伪科学的。封建迷信思想在我国老百姓中还存在,它用欺骗等手段谋财害命,也影响着我们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请看教材P41“议一议”(学生讨论)
(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例如:我国的国情:人口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也较大,资源紧缺等等。我们只有立足我国的国情,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我们的目的。
(3)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要有认真精神
周围的人和事时时刻刻都在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如何客观地看待这些是我们在工作学习中能否达到目的的重要因素,坚持认真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顺利实现自己的目标。
(4)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点,同时也有优点,但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这些缺点和优点,如果对自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当中就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挫折;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以及根本分歧是什么。在哲学发展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做到自觉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会指导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唯物论部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大家一起来回忆第一课所讲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以及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下文是法制教育的手抄报边框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安全法制教育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从小培养法律意识,进行普法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几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县普法办的安排下,把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规划之中,特别在“五五”普法期间,广泛动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遏制了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增长势头。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我校在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我校的法制教育特色作如下总结: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办事机构,制定宣传教育齐抓共管的机制,为做好学校法制教育提供重要保障。
我校近年来的法制教育工作在上任校长郭江和现任校长刘光西的发动和领导者下,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历年来均成立有由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师的考核目标,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检查考核制度,明确各位教师的责任;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法制教育进行布置,学校校长亲自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聘请城关镇派出所指导员黄劲担任法制副校长、聘请城关镇党委副书记吴菊章、城关镇纪委书记王国文为法制辅导员,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校建立健全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长监督、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政教处组织班级具体实施、师生共同参与、全社会各方面配合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符合客观实际,是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
二、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阵地的资源,多渠道宣传法制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对学生从正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学校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进行2-5分钟的安全强调。使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近几年来,我校各班成立了法制宣传教育小组,先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禁毒条例》、《禁止赌博条例》、《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反邪教宣传工作安排意见》等等。通过讲解这些法律、法规以及意见使学生了解了我国法制体系,自觉地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同时,充分利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做到了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上课有教案,课时有保障。政治课穿插法律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另外配合重大节日、活动和课外阅读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教育。比如开展禁毒教育活动,提高识毒、防毒的能力,并进行宣传。再如组织全校学生家长做了题为“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报告。我们请城关镇派出所指导员黄劲担任法制校长援助帮教“问题学生”,通过上课、座谈、警示教育等形式,以案讲法,以事论理,进行法制教育。我校在教育方法上注重传授律知识与提高法律意识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治理相结合;普法教育与依法执教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我校的特色。
在普法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普及法制教育读本》人手一册,坚持把《法制教育教育读本》作为政治教育的内容,政治教师负责上课。另一方面注意协调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形成教育的三位一体的合力和网络。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防范自护意识。
三、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作到内容丰富,并坚持教育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注重实效。
(1)紧密结合学生特点,紧扣时代主题是我校法制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开展好法律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成熟早、自控能力较差,又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存在“世界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心胸十分狭窄,虚荣心又强喜欢争强好胜。针对这些特点,我校法制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结合学生特点,根据讲解的法律条文结合学生身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2)举办普法“黑板报、法制报刊”比赛活动。各班学生积极参与黑板报、法制报刊的内容挑选排版、美工等工作,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受到法制教育,学到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律意思。并且学校还组织学生评奖,在校宣传栏中展示了获奖作品,进一步进行普法教育,激发学生守法的自觉性。
(3)举行普法系列报告会。为了更新、拓展教师、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教育水平,我们邀请派出所干警举行普法系列报告,学生从听派出所干警讲法制课后知道了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懂得了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另外我校副校长结合学校实际给教师们作《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邪教的罪恶》等专题讲座,并组织了考试,使对教师的法制教育得到全面落实,使执教者依法执教意识明显增强法。
(4)积极举行法制知识展示活动。利用广播、录像、报刊、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大量的法律、法规都是通过这个阵地向学生进行宣传的。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视节目,参观戒毒图片、阅读展览法制报刊,“警钟长鸣”等栏目,使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加形象生动。从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守法的`自觉性。
(5)积极和家长配合形成合力,学校每年寒暑假都有告学生家长书,告诫学生家长黄赌毒博的违法性,黄赌毒的危害性劝诫学生家长远离黄赌毒博。并作好假期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远离黄赌毒、封建迷信的教育。通过这些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在告家长书上签名,有的家长还在回执上向学校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经过五五普法工作的开展和我校近几年来的努力,我校法制教育工作逐步趋于完善,实现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使我校法制教育能持之以恒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更为突出的是近几年来我校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都为零。并且我校在校学生以及毕业的学生法制观念得到进一步提高,遵纪守法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特别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观念开始树立,遇事首先要想是否合法,做事首先要想是否违法,这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
法制教育名言警句
1、付给律师的费用不应据其在法庭上陈述时间的长短,而应据其辩护质量的优劣。
2、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3、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4、法律职业的社会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
5、法律应该是稳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
6、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7、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
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9、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10、法律解释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寻获其时代问题的答案。
11、法律的真理知识,来自于立法者的教养。
1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象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
13、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14、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15、在一个法治的政府之下,善良公民的座右铭是什么?那就是“严格地服从,自由地批判”。
16、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17、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
18、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19、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刑罚的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
20、宪法创制者给我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