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克与千克的数学名言 正文

关于克与千克的数学名言

时间:2025-04-29 04:24:08

《克与千克》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重量单位,但是重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这种这么直观,它让学生理解有点抽象。但易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学的脉络,能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攻破教学重难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很多,我就谈几点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一、首先在导入环节,新课一开始,易老师就充分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背一背游戏,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物体有轻有重。接着让学生一手托一枝铅笔,一手托书本书来感受重量,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觉。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觉,顺利的引出本课的课题。并且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在新课教学中,易教师准备了恰当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切身感受克和千克这两个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尤其是每个学生都发了一个一克的硬币,教师带了很多一克的硬币,让学生知道一个硬币是一克,十个大约是十克,五十个大约是50克,等等一步一步的引导,还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上面标有重量的东西,可以亲手去掂量。很自然的让学生从认识克过度到千克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克和千克。

三、课堂组织得很好,一开始学生积极性不高,但通过老师鼓励性的语言,还有恰到好处的引导,互动环节的设计等让气氛慢慢活跃和轻松起来了,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学生动手了,动口了,动脑了,合作了,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越来越积极了,后来甚至等不到老师叫他回答就脱口而出了,当问到比千克更大的单位时,有的'学生还欢呼有万克,虽然没有答对,但是可以看得出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了,也可以说是学生有了成功体验时发自内心的欢呼。

总之,这节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我觉得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实在要讲缺点,我也只好发表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觉得在教学称物品的重量时候,因为那个盘秤怀了,所以易老师就没有详细讲解怎么样来认和怎么样来称物体的重量,但是学生还是在上认出了物体的重量,本来要让学生自己拿着物品自己称一秤就更好。还有,讲完了克和千克时候,设计了一些练习,但是我觉得应该再设计一点有猜一猜某些物品的质量的练习,让他们和刚才建立在脑海里的一些物品质量进行对比来猜测某些东西的大概质量。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能与各级

说句实话,听课对我而言,每一次都是很好的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下面就刚刚听的数学课,把我的所看、所想、所悟向与会

下面仅就王秀梅老师的数学课做以具体评析:

这是一堂生动的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地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以学生所调查的丰富信息出发,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体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生活知识数学化”这一理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值得肯定:

一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个文本,一个载体,它往往过多地存载着培养学生智商的成分,从而忽略了情商的成分。如何给枯燥的内容生动、情趣化,给理性的知识情感、人文化。王老师这堂课通过学生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称物品,猜想,验证2分硬币。掂手中精盐袋的重量来体会、感悟“千克”和“克”的关系。既迎合了小学生好奇争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乐趣,类化了知识,丰富了视野,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是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不仅重视了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我们惊喜地看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情感丰富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这与教师具有激励性的

三是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学,活中乐,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

具体体现在:

(1)以活的导入激发学生的乐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王老师从课伊始就进入到用口交流购物的重量,用手掂量物体的重量,用心感悟物体之中,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达到以乐导情,以情启思的目的。

(2)以“活”的形式调动学生乐趣,启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向深入发展,从课开始的说、看,课中的掂、猜、称,课尾的掂、想、称、议的活动中,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王老师这节数学课“小活动”这一环节,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中,学生再能实际操作会更完美。当然,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有现实意义!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学识能力局限,难免孤陋寡闻!评课上剖析不一定那么深刻,点评也不十分精确到位。还请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是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我们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是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我在设计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抛弃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课堂实践的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内容引入时,我选择了“喝水”这个引子,学生不知道10千克的水有多少,表示愿意尝试,可当知道了讲台上放的一桶水就相当于10千克水时,才明白原来10千克这么多啊!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这样学起来就很轻松了。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我想这样可以活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改变一下单调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在本节课中,在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后,我又引导他们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在本节课中,由于大量的活动,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