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建议》这本书里面,谈了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有很多闪光的东西,当然不是金子,虽然存在国家、社会、民情、地域等种种因素的差异,但书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年轻教师,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世界上没有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建议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当你读到:“9个刚刚在学走路的包括各种不同肤色、穿着各种各样的破烂衣服的小孩,冲到一次民众大会的讲台上来,紧紧抱住我的双腿,叫我做爸爸!”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你的心里能不一阵波澜起伏吗?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教育的方法我不敢妄言,只是感觉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是好的方法。
二、课堂质量是我要诛求的目标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是因为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大量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间。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间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所以,可以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可以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三、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在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时,书中还有这样一段话,非常诙谐有趣:“我不由得想起波兰的著名教育家亚努什·科尔恰克的.话:‘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如果你们想成为真正的能工巧匠,那就不要等待‘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只有你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比喻生动形象,很能发人深省。确实,现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能盲目地跟从,一味模仿不是明智地选择,我想说:“克隆永远到达不了艺术的高峰。”别人好的东西应该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我觉得,在教学这条路上,只要你遵循上面提到的这两个原则,才可事半功倍。
文学的力量
明天就要离开波士顿了,我在脑海中检索:对于这座美国历史文化名城,还遗忘了什么没有。忽然就隐约记起:马克·吐温安葬在波士顿郊外。女儿网上匆匆一查,说没错。
父女俩立马驱车前往。
放眼墓地,总有数千墓碑,哪一块属于这位著名作家呢?工作人员已经下班,我们只好拦住了一位开车路过的美国小孩。看他一脸稚气,顶多也就是16岁刚满拿驾照的年龄。听明原由,他一脸的惊讶和狐疑:“马克·吐温就葬在这里?不会吧。”见我们言之凿凿,他又是一脸的敬意加羞愧:“中国远在万里之外,你们还能知道这位文豪的安葬处并前来吊唁。我是波士顿人,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直至最后,他竞满脸涨红,手足无措起来,表示回家一定弄清墓碑准确方位,明天再来拜谒。告别小伙,我们茫然查看了’几处墓碑,终无所获,只好披着夜色怅然归去。
回家了,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结果还是我们出错。原来,马克·吐温是安葬在纽约的一处同名墓地,网页上有清晰的墓碑照片和介绍文字,我感到很对不起那位美国小伙,是我们的错误导致了他的羞愧,然而,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文学的力量早已清晰地进入美国的编年史页。仅仅拿美国南北战争那一段说事:1852年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就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描写了南方奴隶的悲惨命运,直接揭开了人权运动的序幕,引发了美国南北战争。“凡是内部存在极端不正义而又听之任之的国家,都蕴藏着大动荡的因素。”斯托夫人的这一名言,成了联邦政府向叛逆的南方宣战的道德依据。而1936年密契尔女士的`长篇小说《飘》,又从人们的心灵感受,对这场战争作了极为深刻的反映:光靠战争消除不了种族的鸿沟,光是解放黑奴的伟大宣言,消除不了人性的自私和骄傲。书中名句:“明天又是另一天!”几乎成了许多人在黑暗中摸索的明灯。
让我们从历史回到现实中来,距芝加哥只有三小时车程的阿华州麦迪逊县境内,有一座普普通通的木桥,却长年车水马龙,成了知名的旅游胜地,原因不过是它见证了一段中年男女的恋情——《廊桥遗梦》及其同名电影,就这样造就了一处爱情的圣地。
挂一漏万,我还没有写惠特曼,没有写海明威,没有写我没有读过他们作品的那些伟大的美国作家。
我们曾经无限夸大过文学的作用。一段时间,又把文学说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我想,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吧,它能把许许多多孤独的灵魂引领到一起,给这个纷扰的世界增添一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初到美国,我不懂为什么不少人喜欢驾驭名叫福特皮卡的人货两用车,原来,在《廊桥遗梦》里,让罗伯特·金凯和费朗西丝卡一见钟情的,就是这种车。
6.文中提到的马克·吐温是____国的作家,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2分)
7.寻墓不着后,文章讲“儿女网上再仔细查找”证明第一次“网上匆匆一查”“结果还是我们出错”。请根据全文,排出整件事思维及行动过程的次序。(5分)
(1)要离开波士顿时,想起郊外有“××墓地”尚未去拜谒。
(2)去波士顿“××墓地”遍寻不着,向美国小伙打听未果。
(3)网上匆匆一查,没错,马克·吐温安葬在“××墓地”。
(4)原记得马克·吐温葬在波士顿“××墓地”。
(5)女儿网上再仔细查找,才知马克·吐温安葬在纽约的同名“××墓地”。 用上面五个序号排出此事思维及行动过程正确的次序是 。
8.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我却从他的羞愧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这句话的作用,对话语本身又怎么理解?(4分)
(1) (2)
9.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主要用美国小伙不知马克·吐温就葬在本市而羞愧的故事证明“文学的力量”。
B.文章详略结合地用作家作品产生的影响来证明“文学的力量”。
C.文章想提倡用文学作品作粘合剂,让商品经济社会里许多孤独的灵魂多些理解、宽容与和谐。
D.文末写美国人喜开福特皮卡人货两用车则是顺便证明爱情的力量,因为不是证明文学的力量,故写得简单。
10.全文写作的主要方法是______ 。(2分)
11.怎么理解第7节中“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文学至少可以是粘合剂”这句话?(3分)
12.简单举一例,谈你感受到的“文学的力量”。(4分)
参考答案:
6.美国。《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哥尔斯密斯的朋友再度出洋》、《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傻瓜威尔逊》、《赤道环游记》、《神秘的陌生人》等。《镀金时代》是他与查·沃纳合写的。(列出备查,以上只要写出一部即可)(共2分)
7.(4)(1)(3)(2)(5)。(5分)(5格分别对号入座,错1扣1分。事情的进程伴随着思维的逻辑不能错一格)
8.(1)此话概括了全文众多的写“文学的力量”中的一个并起到点题的作用。(因题目是问“从全文看如何理解此句话”,故此话是全文众多“力量”事例中的一个)(2分)
(2)从此话本身理解,作为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在世界上产生过影响的文学家就葬在本市的。这个“文学常识”有让你感到不知道就意味着自己缺少起码的文化修养的力量。作者感受到美国小伙是为自己不知道此常识会被二位中国人认为“无文化修养”而羞愧,这就是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2分)
9.D. (这还是证明“文学的力量”。爱此车是因爱《廊桥遗梦》,爱里面的爱情故事而产生的“爱屋及乌”的效果。(2分)
10.例证。(写其他的都算错。因(1)题问“主要的写作方法”,(2)全文有四、五个例子,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2分)
11.在商品经济“至上”的年代,人们为获利,除赚钱外的共同语言少;有的甚至不择手段,道德沦丧。如果人们还能阅读好的作品,那么被作品打动、感染时,就是文学的力量把人们“粘合”在同一感情下了。(3分)
12.要求有作品思想(或人物形象)对自己思想或行动产生作用的实例。(4分)(有作品名1分,有作用2分,归结点出这是“文学的力量”1分)可用课本上的作品。
135.“斯芬克斯之谜”中的“斯芬克斯”的身躯是:( )。
A.马 B.狮子 C.老虎 D.蛇
13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是谁最早提出的?(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子
137.《阿Q正传》中阿Q的最后结局是( )。
A.被当成罪羊抓往城里,关进大牢 B.糊里糊涂送掉性命
C.成了富人 D.平庸过生活
138. ( )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A.《陌上桑》 B.《长歌行》 C.《孔雀东南飞》 D.《子夜歌》
139.由刘德华主演的大片《墨攻》的思想精髓来自于下列哪个诸子百家的思想?(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140.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
A.《两都赋》班固 B.《两京赋》张衡
C.《子虚赋》司马相如 D.《魏都赋》曹植
141.下列不是俄国作家的是:( )。
A.泰戈尔 B.普希金 C.高尔基 D.契诃夫
142.神话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幻想性 B.现实性 C.理论性 D.逻辑性
143.我们平时常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请问,这句
A.雨果 B.拜论 C.雪莱 D.普斯金
144.娜拉是下列哪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 )。
A.《麦琪的礼物》 B.《玩偶之家》 C.《罗亭》 D.《项链》
145.下列俄国作家中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是( )。
A.屠格涅夫 B.高尔基 C.契诃夫 D.列夫·托尔斯泰
146.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等。
B.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具有“变色龙”的特点。
C.《汤姆索亚历险记》、《竞选州长》的作者都是美国的马克·吐温。
D.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李尔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147.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英国
B.海明威——《老人与海》——美国
C.莫里哀——《李尔王》——德国
D.司汤达——《红与黑》——法国
14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名著《哈姆雷特》、《羊脂球》、《母亲》、《竞选州长》的作者依次是莎士比亚、莫泊桑、高尔基、欧·亨利。
B.凡尔纳,法国小说家,写有许多科学幻想小说。
C.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狄更斯的代表作品依次是《红与黑》、《复活》、《双城记》。
D.《狼和小羊》、《灰姑娘》、《海的女儿》分别是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德国作家格林的童话,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
149.下面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是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C.《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却没有得到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150.下列不属于卢梭的作品的是( )。
A.《爱弥儿》 B.《忏悔录》 C.《红与黑》 D.《社会契约论》
151.下列作品、作家及体裁对应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小说
B.《上尉的女儿》——普希金——小说
C.《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亚———
D.《警察和赞美诗》——惠特曼———小说
15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形象——韩麦尔。
B.左拉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自然主义作家。
C.英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项链》是他的成名作。
D.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罗曼·罗兰是法国作家。
15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对后世欧洲文学影响很大。
B.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世界文学画廊添了浓浓的一笔,直到今天,只要有人生活在虚妄的幻想中,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人们往往会称他为“堂吉诃德”。
C.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代表作有《变形记》等。
D.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歌德,其自传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
154.“春秋三传”除了《左传》、《春秋公羊传》还包括( )。
A.《春秋》 B.《春秋外传》 C.《春秋谷梁传》 D.《战国策》
155.下列莎士比亚的剧作中不属于悲剧的是( )。
A.《麦克白》 B.《李尔王》 C.《威尼斯商人》 D.《奥赛罗》
156.下列作家中不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是( )。
A.果戈理 B.塞万提斯 C.裴多菲 D.马克·吐温
157.下列不属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