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人是水,男人是泥,水渗进泥里,把泥塑造了,泥吸收了水,使水有了形体的寄托,使水可以在这形体里流动着,生活着,获得了丰富的生命。——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2、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3、孟子和庄子一样认为我们已经失掉了一些东西,哲学家的任务是去发现并取回已经失掉了的东西——据孟子的见解,这里所失掉的便是“赤子之心”。这位哲学家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4、教育或文化的目的不外是在发展知识上的鉴赏力和行为上的良好表现。有教养的人或受过理想教育的人,不一定是个博学的人,而是个知道何所爱何所恶的人。一个人能知道何所爱何所恶,便是尝到了知识的滋味。——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6、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7、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始终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筑在明慧的悟性上的达观的人。这种达观产生了宽怀,使人能够带着宽容的嘲讽度其一生,逃开功名利禄的诱惑,而且终于使他接受命运给他的一切东西。这种达观也使他产生了自由的意识,放浪的爱好,与他的傲骨和淡漠的态度。一个人只有具着这种自由的意识和淡漠的态度,结果才能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8、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有时还是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份子。象一个清醒了的幻梦者,吾们的观察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吾们倾向于放弃不可捉摸的未来而同时把握住少数确定的事物,吾们所知道可以给予幸福于吾人者。吾们常常返求之于自然,以自然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丧失了进步与国力,吾们还是很悠闲自得的生活着,轩窗敞启,听金蝉曼唱,微风落叶,爱篱菊之清芳,赏秋月之高朗,吾们便很感满足。——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9、中国哲学家是一个睁着一只眼睛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及温和的嘲讽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把他的玩世主义和慈和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由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的,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生气蓬勃,因而在他清醒的生活中放进了梦意的人。他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看穿了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和他自己的努力的徒然,可是还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的道路。他很少幻灭,因为他没有虚幻的憧憬,很少失望,因为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希望。他的精神就是这样解放了的。——林语堂《人生的盛宴》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下面一起去学习一些孟子的
孟子的名言警句
(一)仁者无敌。
(二)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五)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六)民事不可缓也。
(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八)其进锐者,其退速。
(九)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十)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十一)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十二)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十三)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十四)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十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十六)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七)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十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十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二十)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二十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二十二)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二十三)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二十四)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十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二十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二十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二十八)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二十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三十)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三十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三十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十三)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三十四)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十五)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十六)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十七)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三十八)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十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四十)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四十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四十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四十三)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四十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十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四十六)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四十七)尽信书,不如无书。
(四十八)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四十九)仁则荣,不仁则辱。
(五十)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五十一)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五十二)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五十三)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五十四)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五十五)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五十六)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孟子简介。名轲。字子舆,邹人(今山东邹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约前372~前289)。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故能显赫一时。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自我介绍《孟子简介》。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最有影响的儒家宗师,从而获得了“亚圣”的称号。从北宋开始,《孟子》一书取得儒家经典的地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宋到明、清,“四书”成为士子必读之书。
《孟子》的注释本,东汉时有赵岐、刘熙两家之注,梁有綦母邃注,流传至今者仅赵注而已。宋有《孟子疏》,旧题宋孙奭撰。据朱熹说,此书出于伪托。朱熹作《孟子章句集注》,内容简明精确,是南宋到明清时最有影响的注释本。清焦循《孟子正义》,注释详细,引证丰富,具有学术价值。
《孟子》书籍简介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三毛经典爱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经典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