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类:
1.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劝学》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惜时类: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送别类: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友情类: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四季类:
春天:
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4.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夏天: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
秋天: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高 适 《别董大》 李 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 白 《赠汪伦》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王 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 白 《赠汪伦》 贺知章 《咏柳》 朱 熹(宋)《春日》 杜 甫 《绝句》 叶绍翁(宋)《游园不值》 杜 甫 《春雨》 高 鼎(清)《春居》 杨万里(宋) 《小池》 杨万里(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杜 牧 《山行》 白居易 《暮江吟》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 《枫桥夜泊》
冬天: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柳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节日类: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 《元日》(过年)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 牧 《清明》(清明节)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 轼(宋)《水调歌头》(中秋节)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 郊 《游子吟》(母亲节、三八节)
心情类:
悲伤: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 游(宋)《示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 甫 《春望》
高兴: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忧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 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 白 《秋浦歌》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 继 《枫桥夜泊》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书、
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明)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宋)《观书有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游(宋)《冬夜读书示字聿》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论语》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代) 董其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能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孔子(春秋)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孔子(春秋)
【待人处世】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毛主席
10.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
【生活哲理】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
1.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有志者事竟成。蒲松龄(清)
4. 言必行,行必果。
5.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6. 大丈夫一言九鼎。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9.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0.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1.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12.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13.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14.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5.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7. 竹篮打水——一场空
18. 兔子尾巴——长不了
19.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20.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
21.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22.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古诗分类
一、请选用恰当的诗句来描述下列景物。
(1)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名山)
(2)长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大川)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名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宋)《题西林壁》
(4)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宋)《梅花》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元)《墨梅》
(5)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宋)《饮湖上初晴后雨》
(6)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
(7)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郑板桥(清)《竹石》
(8)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9)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大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0)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11)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宋)《小池》
(12)桃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宋)《惠崇春江晚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13)咏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宋)《水调歌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嵋山月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4)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15)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杨万里《游园不值》
(16)雪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7)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8)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19)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明)(名山)
(20)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寇准(宋)《咏华山》(名山)
三、按要求写诗句。
1、写读书好处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孙洙
2、说明要不断学习、读书的诗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宋)《观书有感》
3、说明要多角度看问题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宋)《题西林壁》
4、说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宋)《题西林壁》
5、描写山水的诗句:(山或水)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出自] 北宋寇准 《踏莎行》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
阑:消失。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译文1: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译文2:
百花盛开的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涩老。争奇斗艳的红花已经落尽,梅树上结出的青梅果还小。华丽的堂舍内沉寂、宁静,舍外细雨蒙蒙,画着山水的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余香如轻烟袅袅。
昔日里密约山誓海盟,离别后却未赴约音信杳杳。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是因为自己懒于梳妆。独自地倚着妆楼默默无语,极度地悲伤愁苦神魂欲销。万里长空黯淡无光,不尽的情思连着绵绵芳草。
赏析:
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
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 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在这样一个丝雨细如愁的场景中,女主人眼看着春天就要离自己远去了,曾经娇美的朵朵花儿已被雨 打风吹去!春的离去怎不让人想到红颜易老?自己曾经如花的容颜也将在这时间的流逝中一天天凋零!“春色将阑”,春将去,春将去!那清脆的鸟啼似乎也随着春 光的消逝而透出了苍桑,入耳再也不是良辰美景时的百媚千娇了。女主人的目光掠过远方,只见无边无际的绿已逐尽了芳踪,心中对春的留恋与伤感越发浓重。收拢 目光,细看楼前的梅树,早已是红英落尽,再也看不见春日的满树繁花,小小的青梅已从枝叶间探出头来,似在无言地告诉女主人春已随落花流水远去了,任多么伤 情的心也挡不住时间的脚步!
看楼外,春的离去让女主人伤心欲绝,而楼内呢?却是“画堂人静雨濛濛,屏山半掩余香袅”。本来就幽静的画堂,在满 天烟雨的映衬下,更显出了无限凄清,而半掩的绣屏遮住了兰香,只见袅袅香烟萦绕在堂内,让这安静的画堂平添了几许凄迷与悲凉。想当初男主人没有离去时,这 精美的画堂该是何等快乐的地方!两情缱绻,比翼齐飞,可以一起吟风咏月,一起弄墨调丹。只是此际人去楼空,睹物思人,更让人愁肠百结。这烟雨濛濛中的画 堂,这余香袅袅中的屏山,物是人非,情怀难遣,怎不让女主人悲从中来?
昔人已去,所有说过的话都如石沉海底,正是“密约沉沉”,“海誓山盟言 犹在,奈何却有别离时”,一切都是人意无法改变的,哪怕再不情愿,哪怕还有太多的理由,时空的阻隔都让一切变得虚幻!不能牵手,没有音信,心爱的人现在何 方?如果女主人生活在现代,有了信息高速,两地分离的恋人还可以凭借现代化通信手段来慰藉相思,而在遥远的古代,不能相守的两个人除了用想像来安慰自己, 还能有什么办法?所以那离别的情更切,恨更深。因为“密约沉沉”,更觉得“离情杳杳”,长久没有音信,让曾经的感情都变得渺茫起来。虽说“密约”仍在,但 什么时候才能聚首?这看不见希望的守候怎么不让女主人终日恹恹,慵于梳妆?都说“女为悦己者容”,爱人早已离去,自己的容颜又有谁能怜惜?对镜只能伤情,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镜中的自己一天天变老,还不如自欺欺人!让它“菱花尘满”!对爱人的刻骨思念,深深感情,只在“慵将照”三字中就表露无遗,因为心爱的人 不在,才没心思梳妆,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让爱人喜欢,没有了欣赏自己的爱人,自己所做的还有什么意义?情切切,意真真,“菱花尘满慵将照”,直让闻 者落泪。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情重,才会思深。女主人倚楼而望,恨春光易逝,容颜易老,而心上人却音信茫茫,何日是归 期?花儿谢了可以再开,春天走了可以再来,而人的青春呢,一旦不在了,却再也不会回来!想到自己遥遥无期的等待,可能真的要等到“鬓发染白霜”,怎么不“ 黯然销魂”?而这深深的相思、无尽的离愁又能向谁诉说?只能是“倚楼无语欲销魂”,心中有苦不能言,所有的痛只能默默承受!这愁这恨就如“长空黯淡连芳草 ”一样,没有尽头,真的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芳草连天的画面,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缠缠绵绵无穷无尽的相思。
整首词通过暮 春时节,女主人倚楼而望的画面,表现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词以情写景,景皆带情,情思缠绵,虽只是一个画面,但极具表现力,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仕女相思 的图画,让我们读到了一颗为爱而跳动的心。虽然时间早已流逝,这画面早已让时间雨打风吹去,但这唯美的感情,却永驻人间,让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为之感动。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出自]
北宋 寇准 《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
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河:黄河。
樯(音“墙”):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危槛:高高的栏杆。
凭:靠。
危:高。
萧萧,风声。
译文:
一个秋日的傍晚,独自倚着危槛,凭高俯瞰,只见河面烟波滔滔,浩渺无际,河阔船稀,悠长的水流勾起绵绵思绪。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赏析:
《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写的是秋景。
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危槛(高楼长廊上的栏杆),凭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楼的一边,所以望下去,河岸显得很宽阔。樯,桅杆,这里指船。水中,船只稀少,因此越发衬得那烟波滔滔,浩渺无际。
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凝望着它,诗人心潮翻滚,绵绵思绪也像视野中的水一样悠长。他暗暗询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当初,诗人在参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几个贤才,遭到群小围攻,被排挤出朝廷。不过,诗人善于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忘掉它。于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树林,看到了秋山。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目光越过这片树林,诗人发现一个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半”,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称。秋色正浓,山也染上“秋色”了。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灿亮。远远望去,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带”字极妙,不仅变秋山的被动为主动,且将常景写成了异景,饶有韵味。
全诗由触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隐隐地传达出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过程。一个遭到贬谪的诗人,其思绪,其“愁情”,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诗人面对景物、景与情会时,在诗人孑然独处、百无聊赖时,这种愁情便会翻涌上来。然而,诗人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许这思绪、这愁情肆意泛滥,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风景的'观赏上,把读者也带进他描绘的景色之中,此诗便是如此。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