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刘备一句千古名言 正文

刘备一句千古名言

时间:2025-05-01 02:45:49

刘备成于义,败于义的故事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振聋发聩,直白到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常常让人陷入沉思,反省自己。三国时期,刘备白手起家,成就三分先下,转而又败于东吴,元气大伤,终使一统天下成为泡影,也应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道理。

东汉末年,刘备卖草鞋为生,没什么大能耐,文不能谋略天下,武不能上阵杀敌,然而关羽、张飞这俩兄弟是死命相随,按说以关、张杀敌的本事,在乱世中,投靠个好主子是很容易的事,可这哥俩就愿意跟着刘备到处跑,一点没怨言。这就是刘备的独到之处,对兄弟讲义,好到什么程度呢,晚上不愿意和老婆睡,宁肯和关张抵足而眠,千古

俗话说的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刘备是“成也是义,败也是义”。

正当刘备取东西两川,关羽水淹七军,刘备集团威震华夏,全盛之时,关羽却遭到魏吴两面夹击,大意失荆州,为孙权所擒杀。消息传来,刘备哀痛欲死,从这以后,刘备经常梦见关羽满身是血的站在自己身边,这叫“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后张飞又因为赶制孝服的事为部将范疆、张达所杀,这俩人随后逃命到东吴,可以说是间接为东吴所害,刘备就也把这帐算到了孙权的头上。

蜀国大臣百般劝阻,均不能打消刘备为兄弟报仇的决心,当时的情况是,刘备没这俩弟弟,是食不甘味,生不如死啊,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刘备为弟雪恨的决心,刘备当时的意思就是即使你们都阻拦我不愿意伐吴,那我就一个人去,所以诸葛亮和赵云都没跟着去,刘备遂起倾国之兵,为弟弟报仇去了。看上去有点意气用事,正好应了《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刘备为争一时之气,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出兵伐吴,终致失败,也是一把火,上次是火烧赤壁,这次是火烧连营,火烧赤壁是刘备兴的转折点,火烧连营是刘备衰的转折点。刘备仓皇逃入白帝城后,虽后悔不该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但我想,刘备心中肯定也觉得可以告慰关羽、张飞这两个弟弟了,不枉结义一场,虽然没有生擒孙权,拿下东吴,但直接致关羽于死的几个人都被蜀军所杀,有见关羽危难之时叛蜀投吴的糜芳,傅士仁;擒拿关羽的东吴大将马忠,潘璋;有杀张飞的范疆,张达。

刘备兵败退于白帝城后,不久就郁郁而终了,桃园三兄弟虽然没有做到绝对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的确都是因为一个事死的,就是关羽的死,然后间接导致了张飞,刘备的死,最终导致了刘备基业的衰亡。

或许有人会认为刘备不该这么冲动的为弟报仇,我却想,站在完全理性的角度上,刘备的确不应该兴兵伐吴,但如果不伐吴为弟报仇,那他就不是刘备了,正是因为他重义才得天下,如今因义而失天下,站在情感的角度上,我会说:无可厚非,可以理解。刘备最终的复仇举动,是他重义的又一次表现,这才会让“桃园三结义”的美名流传天下,正如岳飞,世人皆说岳飞愚忠,但假如岳飞当年真的拥兵自立,无非是又一个夺权称君的武将,这样的武将在中国乱世中数不胜数,然而哪一个又能像千百年来岳飞一样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呢?

刘备成之于义,败之于义,是他的性格使然,伐吴失败,站在事业的角度上他失败了,但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他没有失败,他的举动值得尊重。

三国演义好词

一手包办、一举两得、一亲芳泽、七步成诗、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料

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

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名不虚传、吴下阿蒙、手不释卷、旦夕之危、如鱼得水

时秋末冬初、凉风透骨、黄昏将近、哭声遍野

三国演义好句【一】

1、此人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性情宽和,喜怒不形于色;胸怀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2、刘备回过头来,只见这人身长八寸,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

3、刘备打量那人:身高九尺,须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4、众人循声看去,只见这人身长九尺,须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洪钟,十分英武。

5、张飞折下柳条,用力抽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枝柳条。

6、曹操见吕布走开,想拔刀刺杀;但又怕董卓力大,不敢轻举妄动。

7、众人只听见关外鼓声大震,喊声连天,直如人天崩地裂一般。正想派人探听,只听见马铃声响关羽已经马到中军,将华雄首级掷在地上。这时,那杯酒还没有凉。

8、吕布正想举起画戟刺向公孙瓒,只见旁边闪出一人,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手握丈八蛇矛,大叫:“燕人张飞在此。”

9、关羽见了,把马一拍,舞动青龙偃月刀,也来助阵。战了三十余回合,仍然战不倒吕布。刘备也掣出双股剑,飞马向吕布杀来。三个人围着吕布,像走马灯似的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

10、陶谦,字恭祖,本是一个温柔君子,见曹操起兵报仇,杀戮百姓,仰天恸哭。他对部下说,曹军势大,难以抵敌,不如将他绑了,送给曹操,救徐州百姓性命。

11、刘备驱兵乘势冲杀,孔融也带兵出城夹击,贼兵溃败,降者无数。

12、纪灵和刘备都应允了。只见吕布挽起袍袖,搭上箭拉满弓,叫一声:“着!”一箭正中画戟。

13、关羽只得将曹操所赐财物一一封存,又将官印挂在堂上,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曹操。关羽请两位嫂嫂上了马车,自己骑上赤兔马,提着青龙刀,护送车仗。

14、到了古城,众人相见,感叹不已。于是杀猪宰羊,先拜谢天地,然后犒劳三军。不久,刘备又进驻汝南,招兵买马,徐图进取。

15、袁绍见曹操又结纳了孙权,大怒,便要出兵攻打曹操。谋士田丰苦苦进谏,说此次兴兵,必定不利。袁绍非但不听,反而怪田丰扰乱军心,要将他斩首。众将求情,才免于一死。袁绍恨恨地说道:“待破了曹操再来治罪。”

16、曹操与许攸携手入帐。曹操道:“先生肯来,一定有破袁良策。”许攸问道:“军中粮草还有多少?”曹操道:“可用一年。”许攸笑道:“恐怕未必吧?”曹操改口说:“只有半年了。”许攸甩手走出帐外道:“我真心来投,您却如此欺我!”曹操赶紧挽留道:“先生忍怒。不瞒先生,军粮只可用三月了。”许攸道:“人们都说孟德是奸雄,果然不错。”曹操笑道:“兵不厌诈嘛!实话实说吧,军中只有本月之粮。”许攸大声道:“别再瞒我!军粮已尽!”曹操大惊道:“先生既然已经知晓,定有良策教我。”许攸道:“袁绍的粮草辎重,都堆积在乌巢,由淳于琼把守。此人好酒,防备松懈。你可以派人假扮袁兵前去护粮,趁机放火。这样,袁兵不出三天,不战自乱。”曹操大喜。

17、刘备对众人叹道:“诸位都有王佐之才,可惜跟错了我刘备,误了前程。”众人都掩面而哭泣。关羽道:“当年高祖多次败于项羽,后来一战成功,开四百年基业。胜败乃兵家常事,兄长怎么可以灭自家志气呢?”

18、刘备朝马狠狠地抽了几鞭,大声叫道:“的卢,的卢!今日害我!”突然,那马从水中一跃而起,飞身腾到对岸。刘备只觉得像腾云驾雾一般。

三国演义好句【二】

1、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语

2、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关羽借吕蒙口骂孙权

3、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为报当日之恩情,关羽放了曹操,后世的评价

4、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6、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流传新野民众的歌谣

7、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诸葛亮语

8、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华佗交给吴押狱的`《青囊书》,被其妻所烧毁一事,后世的评价

9、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被袁军围困,曹操语

10、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关于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后世的评价经典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11、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12、我有头否?——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名言

14、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身处危难,不抛弃百姓,后世对刘备的评价

15、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后世对刘禅的评价

16、明日两军阵前,老夫只需一席话语,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战自退。——王朗自夸

17、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18、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许劭对曹操语

1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对诸葛亮语

20、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诸葛均语

21、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2、此间皆是尊神地方。在生之日,家家侍奉,何况今日为神乎?老夫只望蜀兵早早报仇。今将军到此,百姓有福矣——某老人对关兴语

23、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孙静对孙策语

24、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吕布对允语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6、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8、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曹操对众将语

29、操问曰:“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因此人皆呼为“美髯公”。

30、竖子不足与谋!——关于杀董卓一事,曹操语

31、曲有误,周郎顾——江东民谣

32、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刘备三顾茅庐谓孔明语

33、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途经卧龙冈,某人唱

34、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35、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36、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关羽留书曹操,去寻刘备,后世对关于的评价

37、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诸葛亮语

38、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诸葛亮对鲁肃语

39、是儿(指刘备)最无信也!!——吕布骂刘备

40、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关于挥泪斩马谡一事,诸葛亮语

41、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国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诸葛瑾对刘备语

42、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43、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语

44、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后世对华佗的评价

45、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诸葛亮对刘备语

46、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刘备对表语

47、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1、"名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自李白《将进酒》。

讲解:两句是李白最负盛名的诗句之一。李白此时离开长安已近十载,年逾半百,岁月无多,又适逢朋友聚会,故诗中流露出浓重的及时享乐情绪。但是李白的用世之心一直未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何李白如此自信 这一方面有对自己才华和强大生命力的自许,有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致的历史使命感("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同时也与开元以来奋发自信的时代氛围——"盛唐气象"——的熏染有关。至于"千金散尽还复来",则反映出诗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之时对金钱都能以一种超脱的态度视之,驱使金钱而不被金钱所驱使。自信,潇洒是这两句千古名句的'灵魂,也是它脍炙人口的魅力所在。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自杜甫《蜀相》。

讲解:上句通过刘备三顾草庐,侧面描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下句一"开"一"济",正面写诸葛亮辅佐先,后二主的耿耿忠心。前句从刘备器重的角度写,后句从诸葛尽忠的角度写,这就在赞美诸葛亮雄才大略和忠贞品格的同时,又表现了君臣际遇,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前不久,担任左拾遗的杜甫因上书言事而遭贬;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肃宗猜忌功臣,信任宦官,致使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唐军惨败于叛军手下。写历史上君臣之间的鱼水关系,正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君臣关系之不正常,同时亦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5、"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讲解:两句写"安史之乱"爆发。对于"安史之乱"这一重大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暗示,笔法之简练,手法之巧妙令人惊叹。这两句不仅交代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且把唐玄宗获得安禄山叛乱消息的时间,地点安排在他与杨玉环在骊山寻欢作乐之时,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作者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可谓春秋笔法。

6、"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

讲解:这是写形势好转,避难四川的唐玄宗回到长安城西门外时的情形。"君臣相顾尽沾衣",不是喜极而泣,也不是悲喜交集,而是物是人非,前路茫茫的悲戚。玄宗入蜀后,留守长安的肃宗在灵武即位,而封玄宗为太上皇。如今玄宗所乘坐的虽然还是"龙御",但大唐江山已换了主子,局面已无法由他来控制了。"信马归"三字,极有表现力,"勒马的缰绳已失",当然只好如浮萍飘絮,任凭命运的安排了。

7、"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出自白居易《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