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变通的事例和名言 正文

关于变通的事例和名言

时间:2025-05-03 14:57:29

变通一下方式的哲理故事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是北宋名臣,人称“布衣宰相”。在襄城任知州时,他发现百姓的生活穷困,于是想找出办法改变现状。经过考察,他发现襄城适宜种桑养蚕,织成丝绸后价格不菲,便发布政令,号召百姓种桑树。

可政令发出了很久,范纯仁也没看到百姓种桑树。原来,当地百姓世代以种田为业,习惯了老守田园,不想求变。尽管政府再三鼓励,仍没人愿意去种桑树。范纯仁不愿靠强制措施逼迫百姓,便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种桑树代替处罚。他命人贴出公告,写上:罪行较轻的罪犯可以用在家中种桑树代替坐牢,所种桑树的多少根据罪过轻重而定,并按所种桑树的'生长情况,予以减罪或免罪。

公告贴出后,许多罪犯为了减罪纷纷在家种桑树,继而用桑叶养蚕、用蚕丝织布……几年后,养蚕、织布的风气在襄城流行起来,许多百姓因此脱贫致富。因为范纯仁是以著作侍郎的身份来此任知州,百姓便把桑林称为“著作桑林”。

怎样把政令推行下去是一门学问。许多时候,以强制的方式推行政令,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变通一下方式,巧行政令,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足够的规范性行为模式的框架,是社会关系能够获得必要存续期限与稳定的前提,也是人类能够在团体、组织和国家中和平共处与协作的前提。另一方面,规范的结构具备一个与生俱来的特有的硬度。那些通过这一硬度所赋予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是以墨守成规、规则的僵化以及对新情况缺乏适应能力为代价换取的。” ——托马斯·莱塞尔

这是今天上午我读《法律社会学导论》时看到的的一句话。而看到这句话的同时,我突然想到了前两天听说的一件事。某大学某学院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网站上,有考生留言。该考生初试英语考了41分,两门专业课也十分不理想,但他在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如何爱这个专业之后,说,我相信名校的著名院系将灵活的录取学生我肯定是中了职业病,否则不会在听说这件事之后的第一时间说了一句:“难怪中国的法治进程推进如此困难,一个已经要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居然都对规则如此的漠视。”

的确,当时英语分数线还没有确定,但对于一个仅仅考了41分的人,我实在不明白他有什么理由“相信”学校会灵活录取,而他所谓的“灵活”又是什么?

和这个逻辑相类似,我们或许可以想象,有人会对法官说,“虽然我杀了××,但是我还是相信法官会灵活地裁判我无罪!”没有法官会这样灵活,考官也一样。是的,我的例子太极端,因为司法实践中的灵活实在是不少。“机械执法”已经成为当下司法实践乃至执法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法官和执法人员都被领导和法学家们教育,只不过法学家们说,要领会法律的本意;而领导们说,要顾全大局。

据说,所谓“机械执法”是指过于严格遵守法律条文办案,不考虑社会效果。

但是我们不是一直提倡要严格执法吗?又或者存在着不严格遵守法律条文和不遵守法律条文的区别吗?遵守法律这件事儿也要划定一个刻度尺,去掉头尾,只取中间吗?

我当然不会像很多天真的法学家们那样把法律的规制作用想象的近乎完美,认为法治一建成,一切万事大吉。而只要我们按照那些经典的法治规律办事儿,按照那些经典的法律立法,按照那些经典的司法模式办案,就一切OK了。恰恰相反,正式因为这一套行不通,才有了20世纪以来的诸如法律社会学、现实主义法学,甚至批判法学这样的学派。就像他们说的:“纸面的法”不等于“行动的法”,指望法律条文解决所有问题,并因此而拘泥于法律条文的做法已经饱受批评;虽然修辞不同,但是实际上人们普遍相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不可避免的,执法中的变通也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法律和现实发生严重断裂的时候。

但是这种变通可不等于我们那位“老兄”的灵活,实际上也不等于“领导们” 在很多时候的灵活。因为它们与其说是“灵活执法”不如说是“不执法”——当根本没有法律规则或则后规范在适用的时候,还有何执法而言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正是像批判法学这样的思潮的要害所在。近年来我的阅读和思考始终都针对既往接受僵化的法律教条主义进行清算,但这种清算始终有一条底线。因为无论如何清算,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的目标还是法治——无论法治前头的定语是什么,中心词还是一样的,而在一个短语中,起决定性的不是定语,而是中心词。所以当我们在对建构在形式理性上的司法模式进行批判的同时,我们不可忘记的是,至少目前,它仍然是我们人类所能发明的`最好的制度。的确,我也十分赞同,甚至在一些场合还十分强调形式理性司法的不足:这种司法必将导致为了迎合法律建构的模型而忽略很多其实对于纠纷解决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使是对于当事人之间的差异,一味的不予以考虑,事实上也是不公平的。但问题在于,因为这个制度有问题,我们就应当彻底把它抛弃?制度的变迁需要后备制度的替补,而后备制度起码应当是比现有制度更加有效。如果我们倒掉脏水,就没有任何水可供使用,而且有把孩子同时倒出去的风险,那么抱歉,那点脏水还是留着看看能不能想办法净化一下循环使用的好。

也因此,司法的灵活性必须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必须建立在保证“社会关系能够获得必要存续期限与稳定”,保证“人类能够在团体、组织和国家中和平共处与协作”。当然,这种关于“规则”和“变通”的平衡是困难的,依靠我们通常说的什么“把握××和××平衡”的原则根本无法实现目的。那种原则的本质上不是在控制灵活,而是制造灵活,本身就是在否定规则。真正的控制仍然是要通过规则,也就是尽管在实际操作中规则被变通了,但是这种变通的规则仍然要能够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寻找能够保证逻辑自足的例子。通过这一过程,灵活就带上了逻辑的枷锁,不能随意跳舞。

也因此,法条主义不是毫无用处的,逻辑虽然不是法律的生命,但起码法律也同样离不开逻辑。回到那位老兄的例子,事实上,不仅仅是博士生入学

个需要“出身”、“关系”、甚至“金钱”和“权力”的年代。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因素在考试制度中就不起作用,但显然考试制度提高了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成本,淘汰了一些无法支付这些成本的人。

分粥的和尚

在一个寺庙里,住着许多和尚,每天早上起来要分粥吃,可是,经常因为僧多粥少就有人分不到。 和尚们在一起开会研究。

大家推选了一位年长的和尚,让他主持分粥。开始他分得很平均,后来他就给有关系的人多分,把满的厚的留给自己了。

和尚们觉得这样不行,就提出大家轮流来分粥。一开始也不错,时间一长,轮到自己分的那个人总是想方没法给自己留好处。

最后,一个和尚提出,把所有的粥都事先分好,是谁主持分的,那个人就必须等别人都拿了以后,自己才能去拿。

这一办法采用以后,早上和尚们就没有争吵了!

选择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回答,却让他们走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要求是选摘一个最好最大的穗。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穗,高兴地摘下来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的那个大,但已经没有机会,只得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 总要提醒自己,后边还有更好的。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弟子的教训。当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丽的穗。虽说,这穗不是田里最好最大的一个,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

曹冲称象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少年聪明,五六岁的时候便有成人之智,甚至更超出成人之上。当时,孙权曾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体态雄健,力大惊人,于是便引起曹操的好奇之心,他想知道大象到底有多重,但当时没有合适的量具,曹操便问群臣是否有什么称量的办法,群臣目瞪口呆,都没有什么妙计。这时,曹冲在一旁说:“把大象牵到船上,看船入水有多深,做下记号。然后把大象牵走,放一些石头到船上,使船入水到原来的做记号之处,这样再一块块称石头的重量,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了。”曹操听后,非常高兴,便依曹冲之计而行,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守卫马铃薯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它生长在地下的根块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产量也相当高,可以当粮食吃,也可以当蔬菜食用。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埃对这种植物作了认真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农作物。

他通过刊物向人们介绍这种作物的好处和种植方法。但是由于习惯和传统的偏见,人们都不愿意种这种从未种过的作物。农民说,这是一种魔鬼的苹果;医生说,这种东西吃了后会有损身体健康;土壤学家则说,种了这种奇怪的植物,土壤的肥力会枯竭。他奔走,他呼吁,但是马铃薯在法国依然得不到推广。

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请国王派一队卫兵帮助他守卫自己的马铃薯园地,不许人们摘取它的一枝一叶。这引起了农民们的好奇,他们白天都来偷偷观看巴蒙蒂埃怎样耕种,怎样除草,怎样施肥;到了晚上,卫兵下岗休息时,则三五成群地前来偷偷地挖,偷偷地栽种到自己的田里。农民们对偷来的马铃薯的神秘态度又感染了其他人。就这样有的讨,有的偷,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年工夫,这种大众作物就传遍了整个法国。

不磨刀就等于没有刀

一个伐树的工人每天工作 10 多个小时,可他发觉自己的伐树数目却日渐减少。他开始想,一定是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长,所以他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伐树,但他每天伐树的数目反而有减无增。他迷惑了。

一天,他把他的苦恼说给他的主管听,主管看了看他,再看了看他手中的斧头若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用这斧头伐树呢 ? ”工人认真地说:“当然啦 ! 这是我从开始伐树工作以来,一直不离手的工具呢 ! ”主管关心地问他:“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再使用它呢 ? ”工人回答他:“我每天勤奋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磨利这把斧头 ? ”

主管接着说:“你可知道,这就是你伐树数目每天递减的原因 ? 你没有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又如何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 ”

自救的.驴子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口枯井。一天,一户人家的驴子不小心掉进了这口枯井里。它的主人绞尽脑汁想办法要救出驴子,但不论主人如何努力,就是不能把驴子弄出井口。整整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底痛苦地哀号。

最后,这位主人决定放弃营救活动,他请来左邻右舍帮忙一起将井中的驴子埋了,以免驴子痛苦。于是主人和邻居们手持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

这头驴子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即将到来的死亡,于是凄惨地叫了起来,但所有填土的人并没有停下。忽然,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驴子的惨叫声停止了。

主人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泥土堆上面 !

就这样,驴子每次都将大家倒在身上的泥土悉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不但没有被土活埋,反而离井口越来越近。

很快,这头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有时难免会陷入“枯井”,甚至被落井下石。脱困的秘诀就是:将身上的“泥沙”抖落,然后站到上面去 !

创新论证

方法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人们常说: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这样的例子,如老舍的读书“药方”等。因此有些同学成绩不好,便一味地认为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得当,挖空心思地去找最好的学习方法,于是不惜血本去相信各种被夸大宣传的补习班;同样地,社会上许多人总是在幻想希望一日之内变成富翁,于是到处搜集致富方法,甚至寄希望于彩票。

这些人从不去反省自身努力不够,单纯依赖“宝典”“秘笈”中的方法改变自身状况,殊不知许多成功的例子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是数九寒天的坚持,更是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苦苦思考的结果。相反,一味依赖妙方的人,本质上是惰性的表现,是希望通过不劳而获的方式获得成果,久而久之,天上没有掉下什么馅饼,反而自害其身。金庸笔下的东方不败,为了一统武林,满足自己的野心,寄希望于一本《葵花宝典》,结果不仅没有成为武林至尊,反而落得个人人得而诛之的下场。

因此说,方法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经过长期的坚持、努力、思考,也一定能够找到成就自己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