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名言名句
1、九代之文,富矣盛矣;其辞令华采,可略而详也。
2、谈到欢乐时文字和笑声并至,论到忧伤时语言和哭泣同来。
3、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贵于顺序。
4、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
5、才华出众的第一流的大手笔,却多数疏于书信,好比相马能手九方堙能识别千里马而忽略了马的毛色和雌雄这类小事一样。
6、万古以来的声名得到它的宣扬,千里外的呼应能得到它的推动。
7、夸而有节,饰而不诬。
8、名声受到贬抑或褒扬,既然是这样;职位的通达和阻塞,也有它的原因的。
9、衡量文字哪里要增,哪量要减;考虑笔墨哪里该浓,哪里该淡,删击多余的字句,剪除芜秽韵内容,使文章减轻负担,避免冗长累敷。
10、道理正确,合乎常情,文章才有分景,能说服人;文辞简洁精练,才显得优美。
11、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12、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13、言语不能把用意完全表达出来,这也是圣人难办到的;加上自己的知识很有限,怎么能够讲出创作的标准来呢。
14、后代的作家,力求华丽的文辞,放弃实用的美德。
15、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16、景物描写得十分详尽而感情的抒发还含蓄有余。
17、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18、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
19、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0、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21、一想到登山,作家的感情就倾注到高山之中;一想到观海,作家的情意就洋溢于大海之间。
22、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客,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钠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23、言语既然能显示个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国珍贵的宝玉,文坛中的人应该想到记录事实。
24、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25、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26、说到山水,就能使读者仿佛可以顺着声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样子;说到节令物候,就能使读者在阅读时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写时令的寒暖特点。
27、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学问却无边无际。
28、把晦涩当作深,虽然奥秘却不是含蓄;用雕琢去求工巧,虽然华丽却不是精彩。文章如果故作高深,写得人们读都读不懂,正好说明它“虽奥非隐”,很可能还是故弄玄虚,用来文饰浅薄;文辞如果雕琢堆砌,虽然华丽却决不精辟,只能是华而不实之作。
29、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30、至于尊贵地位的差别与顺序,就要用礼节来表示敬肃。
31、少一个字意义就不完整,多一句话辞采就受妨害。文章写得一字不能少,一句不能多,足见其简洁凝练。炼字斟句如能达到述个水平,文章的语言文字就无可再改了。
32、箴者,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
33、写作书信时应当条达舒畅来显示气势,无拘束地说出自己的情怀,书信往来写得文辞明显、从容自然,也是心声的交流啊!
34、瞻望那些从前的贤人,都有美好的文才和品德。有的声名昭著于南方楚地,有的文采震动了北方梁国。如果只有外表而无才德,怎能从根本上给人树立榜样?
35、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36、华美的词藻过于繁多而真情实感很少的.作品,让人品味起来必然生厌。
37、语言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书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文字;声音文字表现出来,君子和小人就看出来。
38、文章的开头话中,就应该预先稍稍显露出文章中心部分的意思;文章结尾处的语言,也要能承接照应前面中心部分的主旨。
39、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40、讲究全篇的对偶辞采,争取一句的奇特警策;在情景上一定尽力刻画形貌,在用辞上一定尽力要求新颖。
41、是以附辞会义,务总纳领,驱万途于同归,负百虑于一致。
42、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是序。
43、用简清的语言概括丰富的内容,把事物的情态状貌表现无遗。
44、到了具体地品评文章作品,有的话和前人说的相同,但并不是人云亦云,实在是不能不同;有的话和从前的论述相异,并不是随便标新立异,按道理确实是不能不异。
45、宇宙无穷无尽,常人和贤才总是混杂不分,超出一般的只靠才智罢了。
46、文以辫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47、善于删削的人,文章中一些多余的字虽然去掉了,但意思仍保留下来;善于铺陈的人,文章中所用的辞藻各不相同,而意思愈来愈明显。
48、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
49、相同与相异,不必介意这是古人的意见还是今人的意见,只要分析文章的组织结构,力求恰当。
50、为情而造文。
51、在笔札上写下言辞,虽然是各种文辞中的下品,但却是治理政事的要务。
52、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
53、文章中有可以删削的句子,足见其粗琉;文章中没有一个可以削减的字,才知道其精密。
54、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主文之本源也。
55、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
56、评论一篇文章比较容易,总论历代的文章很是困难。
57、时间飞快地过去,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使声名和事功可以流传下去,只有靠创作罢了。
58、将帅宰相因为他们的地位崇高,所以名声就特别显达;文人因为他们的职位卑微,所以经常遭到讥诮;这正像大江大河之所以波涛腾涌,小沟小水之所以波涛曲折一样。
59、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60、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
61、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
62、君子要身藏利器,等待时机来加以施展,建立一番事业,本该积蓄知识修养德行以充实内在的美,散发文采以显示外在的美,做到像楩木、楠木那样质地坚硬,像豫树、樟树那样高大的才干。
63、文章中所阐述的道理强贵圆熟通达,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文辞最忌讳支离破碎,冗长繁杂,脱离中心。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
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⑴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小组读。
⑶ 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