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智是随着智慧而来的。(非洲)
2、机智的主要用处是教我们与没有它的人相处得很好。(爱默生)
3、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洗脚水。
4、他的机智,用在论战中,轻柔而又犀利,从心脏里抽出来,刀刃上决不会沾上一点血迹。(托·穆尔)
5、真正的机智从来不使我们发笑。(爱默生)
6、富于机智的人,其记性一定不佳。(斯威夫特)
7、不能发挥的机智是一种疾病。(罗伯特·伯特)
8、如果你追踪机智,结果却会抓住愚蠢。(孟德斯鸠)
9、机智是一种光彩夺目的东西,每个人都赞美它,大多数人都立志得到它,所有的人都怕它,但是几乎没有人爱它,除了他们本身的机智。特菲尔德)
10、一巧胜百力。
11、人巧夺天工。
12、一巧破千斤。
13、一遍功夫一遍巧。
14、笔勤能使手快,多练能使手巧。
15、工多艺熟,熟能生巧。
16、巧嘴能当银子使。
17、桥倒压不死鲜鱼。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巧手难使两银针。
20、病万变,药也应万变。
21、见风使舵,就水弯船。
22、看风使舵,顺水推舟。
23、打鱼看浪头,行船看风头。
24、见风使舵。
25、上山弯腰,过河脱鞋。
26、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7、智圆行方。
28、以不变应万变。
29、动静屈伸,唯变所适。(三国·王弼)
30、东西是死的,人可是活的。
31、活人还能给尿憋死。
32、山不转水转。
33、船到弯处得转舵。
34、有了圆里方,百事好商量。
35、若依佛法,冷水莫呷。
36、去年的日历,今年翻不得。
37、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38、变者,法之至也。(明·魏禧)
39、既有师法,又有变通。(宋·刘道醇)
40、变则通,通则存,存则强。(清·唐才常)
41、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宋·吕本中)
42、不入于法,则散乱无纪;不出于法,则拘迂王而以尽文章之变。(清·魏际瑞)
43、守法度,有高出法度外之眼光;循法度,有超出法度外之道力。(清·林纾)
44、凡事有经必有权,有法必有化。(清·王概)
45、取其法度,兼以巧思。(唐·裴孝源)
46、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清·李渔)
47、惟变所出,万变不从。(宋·吕本中)
48、人若有志,万事可为。——斯迈尔斯
49、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塞涅卡
50、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罗丹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真正的爱心,是照顾好自己的这颗心。
51、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就会活得狠快乐。
52、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53、是非当教育,讚美作警惕。
54、
55、人的眼睛长在前面,只看到别人的缺点,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56、信心、毅力、勇气三者具备,则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
57、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58、发脾气是短暂的发疯。
59、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60、有心就有福,有愿就有力,自造福田,自得福缘。
61、自己害自己,莫过於乱发脾气。
62、能善用时间的人,必能掌握自己努力的方向。
63、犯错出
64、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不要心存等待,等待才会落空。
65、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温情。
66、君子如水,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67、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就要越有谦冲的胸襟。
68、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69、修行要繫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
70、不要随心所欲,要随心教育自己。
71、有时当思无时苦,好天要积雨来粮。
72、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发愿容易行愿难。
73、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己。
74、能干不干,不如苦干实干。
75、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76、為人处世要小心细心,但不要「小心眼」。
77、不怕事多,只怕多事。
78、人生没有所有权,只有生命的使用权。
79、谎言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外表美丽,生命短暂。
80、一个缺口的杯子,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它仍然是圆的。
8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
82、有愿放在心裡,没有身体力行,正如耕田不播种,皆是空过因缘。
83、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84、布施如播种,以欢喜心滋润种子,才会发芽。
85、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
2、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心,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3、自然而生有,造化以成形,故天无精气,无以制月之明,地无精气无以制山巅镇焉,人无精气无以制身形之存焉,故曰月禀阴阳之所运行,故知道之无情,随机而所化。又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地何言哉,万物生焉。经云用之不可既,无情而运行月也,月者大道之用也。
4、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道者开口动舌发言之词也。又云道者,虚无之无也,混沌之宗,乾坤之祖,能有能无,包罗天地,道本无形,莫之能名,无形之形,是谓真形,无象之象,是谓真象。先天地而不为长,后天地而不为老,无形而自障,无象而自立,无为而自化,故曰大道。经云视之不见,故曰无形。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混混沌沌,分为阴阳,故为天地也。育者养也,长养阴阳故为生育也。阳者清也,上腾为天,阴者浊也,下潜为地,天地者乃大道之子也。
6、太者大也,上者尊也,高尊莫先,众圣共尊,故曰太上。老君,老者寿也,明老君修天修地,自然长寿,故曰老也。君者尊号也,道清德极故曰君也。以明老君为众圣之祖,真神之宗,一切万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为宗祖也。
7、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0、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能够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3、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1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6、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17、吾者我也,此明太上自言,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此故亦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意也。老君匠成天地,开辟乾坤,变化万物,不言我为,缘道法自然,不能名号,一则从有入无或从无入有,隐显无方,存亡自在。岂有常名之称焉。故经云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8、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
19、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3、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2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5、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6、人为贵,还需行天道。(励志名人名言)
27、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28、道德经》五千字,字字千金,实难取舍。
29、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30、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3、涤初玄览:视其因此,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34、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35、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36、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37、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0、上天生了人,畅行于世,人,至尊。
41、天长地久。天地因此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2、清者天之无也,浊者地之无也,皆因清浊之无生育万物,世人若求长生之道,炼阴为阳,炼凡成圣,皆因清自浊之所生。动因静之所起,清浊者道之别名也,学仙之人,能坚守于至道,一切万物自然归之。故西升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龟蛟龙,鱼龟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欲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无体道合真,万物悉皆归耳。
43、清者天也,正阳之无上腾为天,浊者地也,正阴之无下结为地。夫者发语之词也,夫道能清能浊,能动能静,以至大道无测,常名清浊,动静皆为至道之用。凡学道之士,若能明动静之无,安其位,则至道自来归之,动静合宜故为正色也。
44、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6、治大国,若烹小鲜。
4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4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5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52、神者妙而不测谓之神,心者神也,神者心也,心扰则神动,神动则心浮,心浮则欲生,欲生则伤神,伤神则失道,人能调伏其心,内安其神,外除其欲,则自然清静,
53、故元气无形不可名也,经云道隐无名,乃生于天地,故曰道生一,生命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者五行之子孙也。三才者万物之父母也,道者三才之宗祖也。故元气清静不可常名也。凡学道之人,且在观宗察行,若能智性无凝能够登涉大道之径,游于三才之外,常人无所能知也。
54、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55、本者元也,元者道也,道本包于元无,元无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为万物,万物者末也。人能抱元守一归于至道,复于根元,非返于末,末者化也,本者生也。人能归于根本,是谓调复性命之道者也,南华真经云:生者神凝也,死者物化也,人能归真神,归真神是谓返本还源不可逐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