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在祖国境内
原始人类中,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
2. 老师让小丽做组长,她却推选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小明做组长,同学们感叹:这是 的再现啊! ( )
A.推恩令 B.王位世袭 C.禅让制 D.大一统
3.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 B.巩固对西周的统治
C. 让诸侯给周天子交纳贡品 D. 炫耀周的强大
4. 公元前7世纪后期,使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关键性战争是(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 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5.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楚庄王
6.“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各国纷纷变法,竞相改革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学术活跃,百家争鸣 D.农业发展,商业繁荣
7.“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
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
8.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列成语典故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烽火戏诸侯 ③退避三舍 ④围魏救赵 ⑤纸上谈兵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9. 联系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认为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积极当兵,保卫国家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0.秦始皇当时修筑长城主要是为了抵御_______的入侵。( )
A. 匈奴 B.越族 C.突厥 D. 蒙古族
11. 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
A.儒家思想问题 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国家统一问题
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x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指出x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x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都护的设置 C. 玄奘西行 D.丝绸之路的开辟
13.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著作,它以“纪”、“传”等体例进行编写,史料翔实,文笔生动,是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史书是( )
A.《尚书》 B.《春秋》 C.《史记》 D.《道德经》
14.史学名著《史记》记述我国古代( )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15.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的是( )
A.刘备 B.袁绍 C.曹操 D.孙权
16.汉代以来,人类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快捷,最主要是因为( )
A.国家统一 B.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C.太学的建立 D.交通发达
17.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 )
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
18. 下边涉及我国文字演变过程的图示,正确的是( )
A.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金文—甲骨文—篆书—楷书—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楷书 D.甲骨文—篆书—金文-楷书—隶书
19.你认为我们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是因为( )
A.促进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保护了鲜卑族的保守势力
C.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迁都洛阳
20.书法成为一种艺术始于( )
A.西汉末年 B.东汉末年 C.三国时期 D.西晋时期
二、填空:(共10分)
21.读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4分) A B C D
(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1分)
(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2分)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1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三、材料分析题(共3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 “秦失其政而陈胜发迹。”
—————《史记》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 《史记》的作者是谁?(1分)
(2)材料一提到了哪几件历史事件? (3分)
(3)材料二是谁的名言?这些话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2分)他是哪家学说的创始人?记载他言论的书叫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
(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1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4)为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会有不同的结局?(6分)给我们哪些启示?(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6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2分)
四、问答题(共16分)
2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问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2分)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国家的改革是什么?(2分)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4分)
(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6分)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C C C B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B C B A A C B
三、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1.(1)A 秦国 B 楚国 C 齐国 D 燕国
(2) 晋国。(3)长平之战。
(4)秦国,根本原因: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的封建国家。
二、材料分析题
22.(1) 司马迁(2)商汤灭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3)孔子,仁政,儒家,《论语》
23.(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的现象。
(2)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3)统一南北;没有。
(4)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关于启示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4.(1)《史记》反映了汉朝时江南经济发展落后,而《宋书》则反映了南朝时江南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有很多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
(2)原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奠定了 基础。
三、问答题
25.(1)管仲。
(2)商鞅变法;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3)①迁都洛阳; ②汉化措施: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意义: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韩非子描述远古时代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因此,原始人最需要的是()
A.住在山洞里B.学会制造工具C.懂得用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
2.神话故事《封神榜》中塑造了姜尚、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形象,这部作品反映得时代背景应该是()
A.商汤灭夏B.武王伐纣C.大禹治水D.炎黄战蚩龙.
3.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他筑酒池肉林,惨无人道,他是哪一王朝得君主()
A.商朝B.西周C.东周D.夏朝
4.由于“甲骨文”的出土和释读,使哪个朝代成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5.下列关于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不正确的是()
A.炎帝、黄帝是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得部落联盟
B.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打败了蚩龙部落
C.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
D.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6.青岛在春秋时期属齐国管辖,齐国在齐恒公统治时期国力强盛,主要是因为重用了一位贤相,他就是()
A.管仲B.李斯C.伯益D.比干
7.武王伐纣的性质属于()
A.民族间的相互征战
B.国家之间得争霸战争
C.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D..奴隶主贵族领导推翻暴君的战争
8.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得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土地的私有权;
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强化了周王朝得统治;
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下列农作物,最早是由中国种植的是()
①稻;②黍;③麦;④粟;⑤豆。
A.①②B.①③C.④⑤D.①④
10.有人认为半坡原始居民器具上得符号是中国早期文字得雏形,这种符号刻在()
A.青铜器上B.骨器上C.陶器上D.石器上
11.下列文物所存在的年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②元谋人的牙齿化石;③河姆渡人骨耜④北京人使用的石器⑤半坡彩纹陶盆。
A.④①③②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③④①⑤D.②④①③⑤
12.黄帝被尊为华夏“人文初祖”是由于()
A.统一中国B.打败蚩尤
C.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贡献巨大D.和炎帝结成联盟
13.下列人物,不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首领的是()
A.尧B.舜C.禹D.启
14.下列排序符合原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①私有制的出现;②生产力的发展;③阶级的出现;④国家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15.我国的奴隶社会开始于()
A,黄帝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期B.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期
C.舜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期D.禹建立夏朝
二、改错题(10分)
16、下面是小敏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农耕文明”为题所写的一段文字,可是其中有五个地方写错了,你能帮她改正过来吗?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由于气候、土壤、地形等的差异,形成了南方以种植粟,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格局。黄帝治水的成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青铜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我国农耕文明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秦穆公主持兴建了著名的大型水里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1)(2)(3)(4)(5)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二、改错题(10分)
16.(1)改为
(2)改为(3)改为
(4)改为(5)改为
三、材料解析题(共45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奴隶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1)若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封建地主,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些措施表示欢迎?理由是什么?(6分)
(2)若你是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原因是什么?(6分)
(3)若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何?(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1)以上都是谁的关于人生态度、学习及做人方面的至理名言?(4分)
(2)任选其中的两条讲一讲它们的含义是什么?(6分)
(3)哪一条对你的影响最大?为什么?(5分)
19.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中物体的名称是什么?它出生于何地?何时铸造的?(6分)
(2)根据图片说说它的构成以及它的地位。(8分)
④编钟在我国音乐史上占有很高地位。(仅作参考)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1
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有着极高的评价,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是多么的出色。
但是,《史记》是言,像我这样大的孩子,有点看不明白。令人高兴的是,青岛出版社出版了《少年读史记》这一系列书籍,把言翻译成了简明易懂的白话,让我们能够轻松的读懂《史记》。
这本书的主题是绝世英才的风范,里面有一个个战国时期的小故事,比如有:应侯范雎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田单复国的故事……
这一个个小故事,都表明在战国时期,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被君王重用。为了让我们悟出更多的隐藏含义或道理,《少年读史记》每个节都会有"三分钟读懂历史关键"这一栏。用一些古人对人物的评价,透析人物形象,并且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告诉大家关键点,对故事进行解读。最后,还会告诉大家通过这事得到的道理。
每个节还会有史记原典精选,就是用《史记》中这的一些原话,让我们读到原汁原味的古籍,其中较难理解的词语会有注释,后面还有这段话的翻译。每一最后一栏,就是词语收藏夹,有的是中出现的词语,有的是对事例总结的词语,紧随的有这些词语的例句,让我们学习掌握好词好句,希望我们能够用到自己的作中。
介绍完这本书的结构后,我就要说说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节了。前面我说过,这本书有着一个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了。说白了,这个小故事主要讲的是完璧归赵这一事。
"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大家其实并不陌生。主要内容是:秦国想拿十五座城池换取赵王得到的和氏璧。赵王几经犹豫后,派蔺相如送去,蔺相如认为秦国打算耍赖,不换十五座城池,便找借口把和氏璧拿回自己手中,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秦王说:"如果你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我就连璧带人一起撞在墙上",并让他五日后举行大典时再取和氏璧,大典上,蔺相如让秦王先给赵国城池之后再拿和氏璧。但是秦国始终没有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蔺相如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带回了赵国。
通过蔺相如的做法,我懂得了做凡事都要动脑筋想办法,要有策略。要抓住对方的弱点,与其谈判,才能取得胜利。
《少年读史记》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历史故事,使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从中也学到了各种应对事情的方法及策略,对我将会有很大的影响。
这个暑假,我将继续阅读经典著作。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本书,但最喜欢的还是那套《少年读史记》。
这套书共有五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一篇又一篇《史记》里所记载的新鲜事,从尧、舜两帝的禅让故事到大汉帝国风云录,我感受到了沙场上战士的勇猛与绝世英才的风范。我最喜欢的是其中一册《少年读史记.辩士纵横天下》,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像以养士而出名的孟尝君,像纵横家张仪,像作法自毙的公孙鞅……但是,我最喜爱的却是孙膑的故事。
孙膑系出名门,是曾写过《孙子兵法》孙武的后代。孙膑和同门师兄弟庞涓一起在鬼谷子那儿学过兵法,也曾帮齐国大将田忌赢得赛马比赛,后来孙膑和庞涓都受到了魏惠王的重用,但庞涓心生嫉妒,认为孙膑比他更有作为,所以命人挖掉他的膝盖骨,还在他的脸上刻字,目的是想让他一辈子也见不了人。孙膑知道后,在围魏救赵的战争中,用妙计大败魏军,也趁机用万箭射死庞涓,复了大仇。
从这则故事里,我看出了孙膑的机智勇敢,还看出了他对活着的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想正是这样,当司马迁遭受磨难与宫刑,不愿存活于世之时,是孙膑的奋斗故事激励了他,才使得他克服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最后完成《史记》这样的惊人大作。
其实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孙膑”。就像此次疫情中的张定宇院长,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命,依然奔赴在前线,他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多的病人。”你瞧,多像“孙膑”啊!其实,还有许多成功人士经历了磨难、挫折,但他们抱着满怀希望,最后成功迈过。
这套书让我受益。即使我们不能出门拥抱春天,但我依然能在历史的长河里畅游,看遍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烟云,去解析前人的智慧,所以,我要谢谢你,《少年读史记》!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3
假期里,我从《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中汲取了营养,领略到了历代英雄的气概与豪迈,也从他们的事迹中悟出了很多道理。
书中“四面楚歌”的故事最吸引我。因为项羽不听范增的劝告,使得刘邦有机会利用陈平进言的离间计造成项羽与范增不合,缺兵少将的项羽无可奈何,最终落得落荒而逃的下场。“四面楚歌”的故事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
一个星期天,我和哥哥在小区里踢足球,爸爸看见了,连忙走过来对我们说:“小区里不要踢足球,容易踢到车子或玻璃。”我和哥哥嘴上答应着“知道了,知道了”,可爸爸刚一离开,我们就又偷偷踢了起来。没踢几下,只听见“砰”的一声,我们把一辆车的尾灯踢碎了!最后我们只能向父母要钱赔偿了车主。我的心里充满了悔意,要是当初听了爸爸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唉……
作为班长,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令人满意,也正是因为成绩还不错,我忽视了自己的行为习惯,总喜欢在课堂上和别人聊天,对此,老师专门找我谈话,记得老师曾语重心长地说:“你虽然成绩好,可是如果在纪律上不能认真遵守,又怎么能在班级中树立威信呢?”听了老师的话,我想到了“四面楚歌”的项羽,这次一定要听老师的劝告,改掉缺点!从那天起,我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再在课堂上聊天。果然,老师们都说我进步了,在班干部选举中,我也再次被选为班长。
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好好做人,脚踏实地做事。《少年读史记——帝王之路》这本书中的事例让我明白了,从古至今,不管是令人敬仰的帝王,还是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要听得进劝告,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4
“当他在山中行走时,感觉路途是如此的遥远、颠簸,而怀里的孤儿是如此沉重——这是一个从一出生就背负了一大笔血债的孩子……”
故事虽然没完,但我的内心已被深深触动。
暑假里,我看完了《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讲述了春秋战国这个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年代,英明君王和忠义臣子的故事。整本书中最感动我的还是赵氏孤儿的故事——
奸臣屠岸贾发兵诛灭了赵朔全族,只有赵朔的妻子怀有身孕,留下一个遗腹子,躲避在宫中。程婴和公孙杵臼设计,保全了婴儿的性命,但公孙杵臼却因此而死。待程婴把孤儿抚养成人,赵家也恢复原有地位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杀,去向当年的公孙杵臼报告托付的事已成。
像他这样的忠义,不仅是在古代,就连现代的人也会觉得不可思议,不过也确实让人感动。正如序言里所说,驱动一批又一批爱国臣子的动力,不是别的,而是承担。正因为有了承担,有了自己内心的标准,才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说是承担,其实更准确的一个词是“责任”。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身份都有每个身份的责任,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压力,但这种压力多数会转为动力,让你坚守自己的本分,驱动你尽心尽责,不留遗憾。
人的一生,努力追求的不正是这个吗?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公民、一名小学生,一定要有责任感。当我们尽力了、尝试了,做事做到问心无愧时,也就足够为人了。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5
《少年读史记》是张嘉骅编著的,这套书是按《史记》的分类标准来分的。《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我刚刚看完《少年读史记》的《帝王之路》,也就是《史记》的本纪部分,讲的是帝王或独揽大权的人的一些故事,如尧、舜、项羽、刘邦等等。
《少年读史记》的内容简短,但是通俗易懂,所以我很喜欢看。其中尧的精神令我敬佩:他不把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而是让大臣选一个能干的人来接替。尧选对了继承人,舜非常聪明能干,他也很无私地把位子传给了他认为有才能的人——禹。
所有人物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吕后了。她是这一本书中唯一一个作为主题讲的女人。她是历史上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人,民间对她的评价是: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吕后她虽然手段狠毒,把戚夫人变成“人彘”,但是她也推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太极端,不能只因为他(她)做了什么坏事很坏很坏,就说这是个坏人。
《少年读史记》有一个特点:当每一章写完时,都会有“三分钟读历史关键”“史记元典精选”“词语收藏夹”三个延伸板块。三分钟读历史关键告诉我们怎样读懂历史;史记元典精选谢了这一章节中一部分的文言文,并还有注释和译文;词语收藏夹则是这一章节中的成语收集,并有例句和意思。这是《少年读史记》的特色。
《少年读史记》会带你走进司马迁的《史记》,遨游历史的海洋。每一章都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很适合我们这个年龄阅读。如,本书还讲了何为“大器”,古代人能成为大器的人少之又少:真正是大器的`人只有尧、舜等人。书中说“若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器’,那是天下之大幸!”何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还特别的遥远。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上《阅读与写作》课时,老师让我们找一本自已喜爱的书看,然后写读后感。于是,我选了司马迁写的《史记》,在《史记》中选中前十八篇,而十八篇都是关于辩士的。
看完关于辩士的文章,我终于知道为何有句话叫:辩士纵横天下了。
比如说孙膑,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一生命运坎坷,因为有才华而遭人嫉恨,被自己的同窗庞涓,挖去了膝盖,变成了一个无法站立的人。但老天给了他一个机会。齐国大将很欣赏孙膑,并把它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并拜为军师,孙膑借用了魏国与赵国攻打韩国这个机会,用万箭复仇这个计谋杀死了庞涓,凭借自己的口才与兵法的见解报了自己的仇。并大败魏国。将魏国太子申俘虏回国,也使孙膑名声大噪,他的兵书流传后世。
看完孙膑的故事,让我知道即使身陷困境,也不要颓废,坚持本心,相信一定有岀人头地的一天。让我也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了解了前人的智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少年读史记》中非常经典的两
苏秦是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辩士,这个人也是鬼谷子的弟子,他在家刻苦读了好多书,“头悬梁锥刺股”就是讲他读书的事情。苏秦到了秦国,想得到国王的赏识,可他不但没有得到亲王的重用,还被侮辱了,他决心去其他六国。他用油嘴滑舌的方法把除去秦国以外的六国联合起来,这叫合纵去抗击秦国。秦王被吓到了,他原来立志想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但苏秦已经联合了六国,不敢惹了。这样的太平日子过了十五年。苏秦死后,这个联盟的秘书长没有了,大家又开始心怀鬼胎。
苏秦有个师弟叫张仪,也是一个辩士,他用欺骗的战术组织了连横,让秦王送土地给楚国,再联合齐国攻打楚国。再把楚怀王抓起来,去打韩国、齐国。张仪又挑拨燕国和赵国的关系。这样原来结盟的六国被瓦解了,后来被秦国一个一个打败了。
合纵连横是发生在两千年前的古代战国,但在今天,美国要和我们打贸易战,处处限制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8
中午,烈日炎炎,我坐在家中,手捧一本《少年读史记》,遨游在历史的海洋里,领略中国历史的风采。
《少年读史记》讲的是中国汉代及汉代之前的历史故事,作者张嘉骅。在这些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信陵君的故事》中的《唯恐交不到的市井贤士》。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信陵君在夺兵权、救赵国后,留在了赵国。在赵国,他结交市井贤士——毛公和薛公。秦国得知信陵君留在赵国,便出兵攻打信陵君的故国——魏国。信陵君担心魏王怨恨他,不愿回国。这时毛公和薛公来见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受到赵国的敬重,能闻名于诸侯是因为有魏国,现在魏国有难,而您置之不理,假若秦国大军攻破大梁,把您祖先的宗庙夷为平地,公子还有什么颜面立足于天下呢?”信陵君一听脸色大变,立即准备回去拯救魏国。
合上书,我不禁思考起来,信陵君靠什么改变了不愿回国的想法?是他所交的毛公和薛公给他的谏言,这也许就是谏言的力量吧!正是这几句谏言,让信陵君返国,最后打败了秦军,声明威震天下,谏言的力量真是强大啊!
此时,我又想到了唐太宗。他和信陵君一样,都肯听谏言。魏徵是他手下的大臣,他很喜欢劝谏唐太宗。唐太宗也愿意听他的谏言。有一次,魏徵在众多大臣面前说唐太宗的不好,唐太宗气得要把魏徵斩首。幸亏皇后委婉劝谏,唐太宗才醒悟,闻过即改。想到这儿,我扪心自问,发现我并不爱听劝告,常常在别人劝我后生气,让别人失望。妈妈劝我答题时要慎重,我没放在心上,结果丢了分。反省一下,我十分惭愧,决定改正。
夏日的午后是安静的,我坐在房间内,思绪万千……我们一定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只听优点,不听缺点,从而变得骄傲自大。感谢《少年读史记》,它不仅让我增长知识,拓宽眼界,还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9
今年寒假,我看了五本《少年读史记》。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五本《少年读史记》是作者张嘉骅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故事编写的,语言通俗易懂,人物生动形象,故事精彩有趣,很适合我们小朋友来看。
《少年读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分为五本,分别是《帝王之路》、《霸主的崛起》、《辩士纵横天下》《绝世英才的风范》和《汉帝国风云录》。
其中《霸主的崛起》中记载春秋五霸和一些忠臣良将的故事,他们创造了群雄争霸的辉煌历史。《绝世英才的风范》中描写了出奇制胜的田单,知错就改的廉颇,足智多谋范睢。《辨土纵横天下》中有身残志坚的孙膑,寸舌动天下的子贡,还有超级辨士苏秦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浮现眼前,我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
这些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就是《霸主的崛起》,这本书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就是齐恒公。他之所以能当上霸主,是因为他知人善用,启用了管仲和鲍叔牙等贤臣。并且用人不疑,才让整个国家日益强大,诸侯也都归顺于他。不过他晚年亲信了易牙等小人,才让齐国逐渐走向哀落。
以史为鉴,亲君子远小人。我们要区分出身边的君子和小人,向优秀的人学习优点,遇见不好的人,也看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加以改进。
《少年读史记》读后感 篇10
在寒假里,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中有一本“少年读史记”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历来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我立刻叫爸爸买了这套书。
《少年读史记》是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的白话文版,而且他在翻译的基础上,还在内容上做了一些无伤大雅的修改,让书中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拿到书以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读完第一本“帝王之路”,我发现这套书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在每个章节后面都会有《史记》的原文摘抄及现代文翻译。在“帝王之路”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就是“不能不打的仗”。这一章讲述了汤武革命的故事。我认为,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一句我曾经听到过的俗语,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汤武革命指的是商朝开国国君商汤灭夏的战争。《易·革·彖辞》中,由:“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天乙。书中提到,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诸侯反抗夏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的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而“武”则是指周武王,他领导商王朝的诸侯国西周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西周。这两次王朝更迭合称为“汤武革命”。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这件事,我懂得了即使自己有天生的优势,但不能对自己的优势用心经营,任意妄为,那么最后自己所有的优势都会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