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其要求与国际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可是在社会经济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部分人群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使诚信丧失如:食品安全、贪xxx、造假制假.....时刻发生充斥着人们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正在形成价值观的小学生;家庭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这一代的儿童少年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做错了事闯了祸面对责任和担当时往往是逃避、推脱如说假话、找替身、拿父母当挡箭牌.......他们缺的不是爱,而是责任和诚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德育这一块仍处于被忽视或被轻视状态对于小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影响.......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诚信教育已是学校非智力教育的一项重要德育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
大多数小学生对“诚信”的含义和“诚信”的价值已经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由于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而且还不成熟,所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来帮助孩子达到全面的知、情、意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教育规律,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受教育者诚信品格所进行的教育,包括三层内涵:首先,指培养诚信之人的教育,即使受教育者成为富有理念和诚信品质的教育。其二,指教育本身是诚信的,即教育自身对受教育者、社会和国家是诚信的。其三,指教学自身的诚信,即在自觉和自在中教学诚信的教育。
本课题将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从学习、生活、礼仪等方面实施养成教育。特别是作为诚信教育重要内容的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的教育,包括说和做相一致,对自己、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真诚待人和乐于助人的教育。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是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包括真诚地理解、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富于爱心和同情心,力所能及、主动地帮助他人等。通过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关心他人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学校继续开展以“我做合格小公民”的“五小”实践活动为主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等等。
三、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放在学生对诚信的落实行动上。不要求学生有多么伟大的诚信事例,但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判断事情的错与对,并能正确选择有意义的解决办法。在生活中对同学、朋友、老师、家长,甚至是善良的陌生人,能够以诚挚的心来对待。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四、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勇于负责、知错能改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作业认真、考试不作弊的好习惯。 5、在诚实守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运用讨论法、榜样激励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构建育人网络,在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做到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自己做错了事情主动承认,借了别人的东西及时归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人格修养。
1、讨论法 让师生分析目前诚实守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问题的根源。
2、榜样激励法 开展“诚信银行”实践活动,每月评选出“诚信之星”在学生中树立学习好榜样。
3、调查法 本课题以探究学生诚实守纪习惯培养为出发点,在全校师生及家长中展开调查,收集比较客观的信息,通过对资料的处理,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念,形成新理论,提高教育实效性。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主要采用的研究法。我结合我校教学和德育工作,把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并结合个案做好案例分析。通过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
5、定期召开学生交流会、家长学生座谈会,及时总结经验,反馈研究信息。调整试验方案,定时定期完成研究部署。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经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的目标。
(2)收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研究进行可行性论证。
(3)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
(2)通过调查、测试,对小学生诚信现状和小学诚信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形成调查报告,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设计初步的实践措施及方法。
a、诚信每一天。
诚信每一天是诚信教育环节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让学生们搜集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或者阅读相关的小故事,每天在黑板上写一条诚信名言,或者是课前讲一个诚信小故事,同学听了故事有什么感想可以说一说、写一写。
b、诚信对待学生。
人的交往是相互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等都在发展期,在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师益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诚信待学生,学生也会耳濡目染的学习,渐渐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c、与语文课程的课堂教育紧密联系。
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有很多是可以作为诚信教育的素材的,在进行课堂教授的同时,把握好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
d、与课后诚信活动整合。
理论的东西讲的再多,学生也不见得会懂,要在具体的事情当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理解诚信的含义与意义。
(4) 在实践中继续完善研究措施与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全面达到方案制定的研究实践目标,总结出可供推广的小学生诚信教育和诚信品质培养的途径、方法、实践活动,形成论文及课题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1、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实现课题实验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本次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寓德于教的作用,将课题实验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采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显性教育即挖掘教材中的教育点,将诚信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而隐性教育则是本次教育的重点,特别倡导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过程。可以说,寓德于教无处不在。
2、坚持常规教育,坚守道德教育阵地。
(1)、召开“诚信从我做起”动员大会。号召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并向全体同学发出诚信倡议书。
(2)、对学生开展诚信调查问卷。然后根据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
(3)、课题研究和读书活动结合,让有关诚信的优秀书籍浸润学生的心灵,做到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
a、让学生收集并背诵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b、编辑绘制《诚信名言警句集》。内容均由学生搜集整理,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诚信思想渗透的过程。
c、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故事会。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小学生诚信教育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及梳理我校学生诚实守信的现状,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以学生的学校主活为圆心、家庭和社会生活为半径展开,主要涉及对同学的诚信,对家长的诚信,对老师的诚信,在金钱面前的诚信,对自己学业报告的.诚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凡涉及到学生的自身利益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密切的事物,学生的诚信度就比较低,且与眼前利益关系越密切,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就越严重。比如:向家长报告自己的在校情况通常是报喜不报忧,成绩考得不理想时不告诉家长,和自己要好的同学犯错误时不如实向老师汇报,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第一次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出来后,我们课题组对这些数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与研究,并请各班班主任老师协助课题组对自己班级的数据情况作了进一步详细的分析,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找一些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还走访了部分学生家长。在调研中,我们得出结论,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是:
1、社会原因: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整个社会诚信道德的缺失。商品流通过程中的短斤缺两,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尔虞我诈,人才市场上的假文x,文艺界、体育界的假唱、假球、假哨,学术界的剽窃等等现象给了孩子们巨大的负面影响。“老实人吃亏”,“不讲假话,办不成大事”这些言论似毒蛇一样吞噬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2、家庭原因:家长的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行为以及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影响了年幼的孩子。孩子涉世之初,父母亲往往“谆谆教诲”:“社会很复杂,老实人要吃亏的,你的脑子可要活络点。”父母亲在给孩子言传时,又往往辅以身教,部分学生家长经常采用先哄骗孩子说出实情,应允孩子绝不责怪,待孩子诚实相告后立即破口大骂,动手就打的“教育方法”,造成孩子撒谎,不愿说出实情,报喜不报忧。这也是当今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原因:学校教育中某些弄虚作假现象,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欺骗。像公开课前的反复操练,甚至连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事先指定,考试前故意让成绩差的学生坐在成绩好的学生旁边,让学生“互相帮助”等等。教育工作者的不当言行,“熏陶”着涉世不深的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加深了学生对诚信教育的困惑。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对学校、对班级、对个人有好处,说谎是没有过错的。认知发展到这种程度,在行为上当然要体现出来。这也是学生诚信缺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学生的自我抵御力不够导致诚信缺失。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观念淡薄,意志品德不坚,敌不过外来的不良引诱,例如: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研究,撰写了论文《浅谈学校教育中的诚信教育有效策略》《浅谈社会对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浅谈家庭教育中的诚信教育》,论文从学校中的诚信教育,家庭中的诚信教育,社会中的诚信教育三个层面进行了阐述。
九、收获与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年来,诚信教育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一件件小事中依然可以看到诚信教育已经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也不断有所感悟,不知不觉间,“诚信”已成为衡量自我发展的尺度。
1、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好学很多东西。——洛克
2、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看看他为何领先,学习他的做法。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呆板的人只会投机取巧。优柔寡断的人,即使做了决定,也不能贯彻到底。
3、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
5、自信的建立不能用背书的方法去获得,而只能靠不断地学习、经历、实践与积累来建立,这种自信会使自己得到一种提升。
6、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佚名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苏麟
8、学习有两忌,自高和自狭。——佚名
9、学者如取水,终日取而不能逾其量。操瓢者止于瓢;操盎者止于盎。故善学者不自溢其器。
10、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英)
1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
12、各种蠢事,在每一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13、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14、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15、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16、我们全都要从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的天才,如果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
17、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这两件东西是结合成一体的,工作的失败都起因于对因果关系的无知。
18、好人的天生欲望是知识。
19、见识得多,经历得多,和研究得多,是学问的三大柱石。
20、科学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错觉和失败的历史,是伟大的顽愚者以笨拙和低效能进行工作的。
21、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他在品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功能。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特殊的管理方式。
22、如果没有数所制造的关於宇宙的永恒的仿造品,则人类将不能继续生存……
23、前进吧,前进将使你产生信念。
24、也许我可以并非不适当地要求获得数学上亚当这一称号,因为我相信数学理性创造物由我命名(已经流行通用)比起同时代其它数学家加在一起还要多……
25、广泛的求知欲,能使一个人成为系统的博学家。——达尔文
26、我不担心读者的阅读耐心。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任何一个作家都不必妄想"垄断"所有的读者。
27、这是因为%成功的根基所在——对自己有信心,并全力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28、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西汉·戴圣《礼记·学记》
29、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作者: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30、掌握好的方法学习时就能够事半功倍,否则将事倍功半。
31、方法或许一夜可以学会,但头脑和意识只有漫长的学习才能形成。无论你何时误会自己,把自己想象得过于聪明或不聪明,时间总会不徐不疾地将误会澄清,相信时间,就是相信很多事情没有捷径。
32、对外开放的国策不能变。但中国人也要避免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成为跑龙套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国人支持本土企业,提高自主发展能力。韩国人""这句话很好嘛,这种精神值得中国人学习。
33、真爱无需学习,乃天生自然如水合水,似空应空。只有在炼狱中的人,才需耗费心神去熔铸、焊接,成形之后,还是一块冷铁。 冷铁无处去,要用牙齿一口一口嚼烂,成灰成土了,才还你自由。
34、喜欢是天性,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爱,是需要学习的。一段理智的感情,是两个人共同的成长。
35、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
36、沟通首先要充分相信孩子,解决问题或制定改善计划,两代人也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有时候,家长适时地认个错、道个歉,不仅不会"弱化"家长的权威,还会赢得孩子更多尊重。
37、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作者:贝多芬 出处:致韦该勒书
38、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39、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
40、什么是两人相爱最珍贵的纪念,不是那些有形的礼物和纪念品,而是彼此间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爱情不是考试,不比谁高分,不计较谁爱谁多,用心体会彼此在爱中的成长。
41、我用前半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 个成年人,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
42、那些不和别人比较,专注于自己世界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热爱自己的学习,热爱自己的工作, 热爱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乐趣,这一乐趣是持久而宁静的,不是转瞬即逝的。因此这一乐趣必须来自心灵而不是来自现实世界对于物质的拥有。和物质满足相比,心灵富足是真正快乐的源泉。
43、人生,若能全情投入便不是浪费生命~在自习室学习不是浪费,在寝室打游戏不是浪费,在大学谈恋爱不是浪费,在小饭馆畅聊狂饮也不是浪费!可悲的是有些人常常在学习时沉不下心,在游戏时放不开手,在恋爱时渴望自由,在畅谈时沉默不语,在年少时渴望安稳,在中年时追求激情,在有能力给身边的亲人以关心时自私自利,在至亲知爱离去时又黯然神伤……在人生的每一时刻都不能全情投入,我想,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亵渎。
44、为了改变面貌,不断的去学习,去变化,去适应,去拼搏是广大青年人终其一生将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不仅仅是为了高考。
45、学习之心不可无,懒惰之心不可有。——俗语
46、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
47、你应该小心一切假知识,它比无知更危险。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48、如果学习的过程是一棵大树,那么想学习就有了根,会学习就有了干,努力学习就有了枝,会运用知识就有了叶。 ——张芝理
49、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彷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彷佛以各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50、我不曾遇见过一个无知到我无法从他身上学习任何事物的人。——伽利略伽利莱 Galileo Galilei
51、写文章时不该被眼前的事物所范围,而应让本身的想象驰骋于广漠的天地之间。
52、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53、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54、学习是一种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方式。
55、学当以立德,百行当以德为首。
56、思索、勤奋和谦虚,便是一要知识的源泉。
57、知识好比沙石下的泉水,挖的越深,泉水越清。
58、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59、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60、学习不断地追求真理和美,是使人们能永葆青春的活动范围。
61、过于心急的学习实在并不是学习。"百日通"、"速成科"只能欺骗热切的希望。决不能从这些上得到真实的益处。
62、常识就是气力。
63、不动笔墨不念书。
64、韬略终须建新国,高昂还得读良书。
65、学到许多对象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许多对象。—— 洛克
66、劳动是常识的源泉;常识是糊口的指南。
67、进修恰似一片沃土,只要辛勤耕种,定会有累累的硕果;如若懒于劳作,当别人跳起丰收之舞时,你已是反悔莫及了。
68、要分明本领进修。不只要进修常识,更重要的是造就本身的本领。常识一般都容易在书本上找到,然而某些本领是很难从书本上学到的,纵然书上具体地先容,也很难直接从书本上学到。真正的本领进修需要去直面人生,融入社会,勇于实践。
69、我们自身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周围的资源是无限的,要想成功的人,就要有这种想法:以后刻开始,运用自身的资源,运用周围的资源,运用一切可操作的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70、劳动教化了身体,进修教化了心灵。
各位老师,今天,我校小语再生教学研究组为不日举行的课题商榷会,在此召开筹备会。现在,由我代表课题组作一个简短的讲话。
一、我们应向大师学些什么
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全国著名小语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的教学视频。说实话,面对着这样的一顿课堂教学的盛宴,我们都会陶醉、赞叹、佩服和震感。正如有人评价他的课时所说:“王崧舟老师的课是一个艺术连续体,一个对内凝聚,对外辐射的艺术作品。”因此,在我们享受饕餮大餐而后,留存于脑子里便只是一片记忆里的空白。
是的,当我们沉浸在他的一个个眼神、一种种姿态、一句句诗性语言、一段近乎完美的课堂构造的艺术之中时,我们的确为其沉迷,为其倾心,以至于我们无暇顾念其它。可是,记得另一位全国著名小语特级薛法根老师曾说过:“名特优教师的优质课、精品课往往是精心打磨过的,甚至是艺术化的课堂,所呈现的是精彩的、成功的篇章,省略的是曾经失败的、受挫的过程。”故在我们享受这般丰盛的课堂大餐之时,所看到仅是鲜花怒放的姿态,所听到的也只是此刻花开的美妙奏响。
可在大家在陶醉、赞叹和茫然之际,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撇开花开盛世,源兹回溯,去探寻他为何如此的点点滴滴呢?是的,当我们精心找寻时,就自然不难发现大师成长背后的足痕。虽然其中不乏诸多天命与人事的妙然贴合,但却无论无何也离不开一个教师自身的涵养历程。老子所云“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禅宗里也有句名言:“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俱此之谓也。我校景鸿老师也常常说了一句经典的话:即课课是教研,天天是教研呀。所以,当我们考量应该向大师学些什么的话题时,我们就应该注重当下自己的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每一堂课,每一种教育行为都视为最好的研究机会,敏心观察,细心揣摩,脚踏实地地从身边做起,不断地锻造自我。这样,日积月累,你自然会大有收获。
菩萨道里的'求因之道便着此意,而世人所谓“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也与此意尽同。
二、小语再生教学两个相关的话题
1、再生教育现象的简要诠释。
我们学校的课题搞了这么久,我们部分老师可能至今对于“再生”概念的理解仍有些许的偏执或误解。今天,藉此机会,我想再次单从教育现象上作简要的诠释。
从内心上说,关于“再生”这一概念以及其蕴涵,就课题开放者的我而言,由于才疏学浅,甚至是笨拙,暂此也不能用精辟的语言对此作完美地阐释。再说,如果用佛学的“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观念来看,我们也没有必要太执着于这一语词的真实名相。故我们不如从身边的一些教育现象来体悟它的存在。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育现象可理解为“再生”呢?以我之浅见,就教师而言,你时常思索,每一堂课,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并在次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所调解,有所提升。这样,此时的你就不同于往日的你了。而这即是教师本人的“再生”至于小学生的“再生”当然也蕴含此理。譬如:一个学生,本来十分顽皮,在众人的眼中他就是一个“捣乱鬼”而通过你的一系列的教育行为而后,他爱学习了,有了自我的约束力,也有了自觉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等等。那么,这即是他个人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等层面的“再生”还如:一个学生,开始不会写字,不会读书,不会做作业。而在你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他慢慢会了一些。这也即是他知识层面的“再生”所以,所谓教育教学中的“再生”即是教师本人和学生的时时新添,日日进步的一种形象描述。
需要我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新添与进步,并不单指知识习得,还应着重包括人性的滋养与育化。以我之愚见,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习得还不是十分重要的,相反的是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滋养与育化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有了这些东西,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也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更会是一个有品格、有追求、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无论是只考二十分的人,还是考九十分的人,都将拥有一个有意义、有快乐、有幸福的人生。
2、目今我校再生教学的行课方略
记得我曾与大家说过,小语再生教学与小语教学一样都是博大精深的。因此以我们之精力和智慧,是无法做出较全面的研究的。故我仅选取了其中的四个点做了一些尝试。这四个点即是:①教师的自我提升。②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滋养。③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的开发。④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行。而对于这四个点,由于我日常积累中偏重于第三点,其它三个方面目今尚未形成赋有自我特色的东西。所以,今天,我只想将其中的第三点作一个简要汇报。
这其中的缘由主要是缘自我对行课特色的一个肤浅的认识。即当我们向外人推介我们的课题时,外人首先要看的自然是我们的课堂。而我们向外人所展示的当然必须是我们自己的特色。倘若我们所呈现的课堂亦如一般所为,则仍就难脱庸常,更无法有吸引力。
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便在实践中创立了“三五三”式的行课方略。即把语文课文的学习从“事件”“做法”“程序”这三个思维视角来重新构造,并把课文的学习分成“读文”“字词”“构造”“解文”“表达”五件事,还通过“独学”“小组学”“班级学”三个学块来展开。我们所做的虽然仍是众人日常所做之事,但由于我们是用做事观来实施语文课文学习的,也由于我们基本变换了教师和学生课堂学习的角色位系,以及近乎玩课的组织形式,更由于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的行课方略,因此,我们就拥有了仅属于我们自个儿的课堂特色。
3、两个特别说明
(1)小语再生教学的适用范围。通过我自身三至六年级的小语教育教学的实验,以及通过对上学期景鸿老师执教二年级时的语文课堂观测,我确信小语再生教学适用于小学各个年级。
(2)小语再生教学给予教师的解脱
①备课的解脱。我以为一本语文教材用分类备课法只需要写少量的教案。譬如:凡是读文的课型不管有多少篇课文就只需要备一节课。还如二十首古诗的学习,也只需要备一节课等。
②上课的解脱。当我们的语文课堂从“事件”“做法”“程序”三个思维度确立以后,只要经历一段时日的练习,就可摆脱老师讲解的固有模式。
③作业批改的解脱。当我们教会学生自行设计和自行批改作业而后,教师在批改作业方面简直就少有事可做,最多也只是检查而已。
但可惜的是,以上语文课文学习中的诸多方略还十分粗糙,甚至还有不少缺憾。而我所期望的就是:大家理当以我为垫脚石,且屐于吾肩,向上攀摘,而不是以我为绳索而束缚自我。如果是这样,则课题研究可盼矣。
各位老师,佛祖曾曰:“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虽然以我之资,永远都不可能去做那一叶普渡众生的扁舟,但此刻的我,却十分愿意与诸位一同去寻觅那一叶能使我校小语教育教学渡过晦涩苦海的扁舟,更愿意与大家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