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安电视二台的记者,此时此刻,我们要在这里讨论做文与做人的道理,面对同仁、先辈,我岂敢壮语豪言,我只是想起了我们老领导的一句话,二台的记者应该做穿草鞋的记者。
草鞋是什么?
草鞋丈量过艰难的历程、泥泞的道路,有和长征一起载入史册的光荣。
草鞋连接着平民百姓的期望和寄托;穿草鞋的记者,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记者;穿草鞋的记者不娇贵、不势利,心中对普通老百姓、对新闻事业充满了
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19xx年12月,当时我还在西安电视二台新闻部。当我们的《今日新闻》节目被会议充斥,被大量有偿新闻侵占版面的时候,西安电视台一位老资格的记者走马上任,他给我交代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到农村去,到户县去,他说户县是一方热土。新主任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对新闻久积的热情。在腊月呼啸的寒风中,我依然扛起装着摄像机的几十斤重的大箱子,怀揣从部门借来的100块钱,挤上从西安发往户县的长途公共汽车。我的一些习惯于采访车接送。吃住楼堂馆所。稿子抢手代写。红包不拿稿子不发的同行们对我抱以冷眼和不解。然而田野的清风,土地的厚重,农民的挚情给了我温暖的创作激情。有关户县农民修路的系列报道很快播发了,《户县农民拆房让路不要国家一分钱》还获得本年度的西安新闻奖。我不敢说这就是我的成功,我只是觉得踏实而且同心无愧,因为我当了一回穿草鞋的记者!
朋友,我们的采访经历千差万别,我们的文章千姿万态,但是所有我们至今难忘、穿越时空的优秀新闻作品哪一个没有留下我们敢于吃苦的足迹和带着来自生活的回响!
穿草鞋的记者敢于趟过泥泞而百拆不回,善做实事,敢说真话。俗话说捧人的戏好演,黑着脸说话难,然而我坚信无欲则刚。
19xx年4月23日傍晚,在潇潇的春雨中,一位周至县的农民把我堵在了下班的.路上,告诉我:他们村里的村干部把农民集资建校的钱,给吃喝挥霍掉了,
19xx年建校的村中心小学,墙壁裂缝,屋顶漏雨,房梁倾斜。两年前就已开始集资修建新校舍,因为村里的几条蛀虫把钱挥霍掉了,一百多名小学生至今仍坐在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教室里上课,学生的家长为此终日提心吊胆。听到这里,我立刻冒雨前行赴周至县调查了解。调查中的甘苦已不足挂齿,只是第二大,当我再赴周至决意曝光此事的时候,遇到的是一路的围追堵截。然而事实拒绝吃请,金钱买不走良知,《危漏年已久,修缮应有期》的电视批评报道当晚即与观众见面。尽管此前,县领导已将电话打给我们的台领导,然而新闻事业责任重大,县领导不知道,不知道我们二台的记者是穿草鞋的记者。
铁肩担道义,草鞋行万里。
新华社陕西分社的一位主任记者说过: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善恶忠好,笔下有人命关天。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权力的重压,朋友,作为无冕之王的我们,是否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回顾历史,我们钦佩一个外国人斯诺,告别人称天堂的美国,踩着不平坦的中国之路,给新闻史上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样跨越历史时空的新闻巨著;有皮鞋不穿而穿草鞋的范长江,从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来到硝烟弥漫的抗目前线,从国统区到根据地,范先生记录了一个时代,也留下了他作为一名杰出新闻工作者的成功与风范。再看今天,在恶浪滔天的抗洪一线,有记者不屈的身影;在巴格达、贝尔格莱德战斗的街头,有我们中国的记者向世界报告着正义的声音。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赢了。 唐师僧的这句名言,仿佛也有草鞋精神;深入海湾战争,写下《我从战场归来》;千里之行,可知名记者唐师曾也有一双磨不烂的脚。
真想穿一双草鞋,走得更远,去开辟更广阔的生命空阅,然而我们都无法离开现实的土壤,1998年6月,我在西安电视二台周未版投标中的,成为《家住西安》这一社会文化栏目的制片人,可以说我是在大家纷纷看好经济类节目的时候,树起了为社会文化鼓吹的大旗。栏目开播以来的日日夜夜,作为制片人的我在金钱的困惑与文化的清贫之间来回撕扯着。请人,要付工资,拍片更要花钱,两万元的启动资金本已捉襟见时,归还日期又眼看就到。我怎能不为钱憔悴呢?但我不为钱折腰。今年3月,当一家广告公司拿来有偿专题片,要塞到我们栏目播出的时候,被我拒绝了。广告公司和他们的客户耻笑我们的记者是酸臭文人。我说: 马上把你们的钱拿回去,并且记住,这是人民的电视台,不是某个财主的电视台。 朋友,我当然也有慷慨之后的烦恼,可是为了举起这面文化的大旗,在这条尚且艰难的路上,我仍然要当穿草鞋的记者!
也许有人说,草鞋是穿不久的,可是我想:不怕,当草鞋磨烂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却有一种永远也磨不烂的草鞋精神。
谢谢大家。
午间时分,《跨越时空》栏目正在播出。
主持人:冰心老人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不经奋斗就随便得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跨越时空,走进一位位名人,体验他们奋斗的生活。
(随着慷慨激昂的曲调,屏幕上打出了一串醒目的大字:“生活因奋斗而精彩”)
第一站
向日葵!刚走进庭院,记者便看到了一大片向日葵。穿过花丛,记者来到房中,看见陆幼青正在电脑前吃力的.打字,他全身大汗,却顾不得擦,颤抖的手一下一下地敲打着键盘。
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种那么多向日葵?
陆幼青:因为他们充满生命力,激励着我顽强地奋斗。
记者:您饱受病魔的折磨,为什么不好好休息一下呢?
陆幼青:没时间了,我的《死亡笔记》一定要完成。我一定要把我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激励后人不断奋斗,并珍惜生命。
院外,阳光灿烂,向日葵闪闪发光,它们正在努力地生长,踮起脚尖,拥抱太阳!
第二站
在凌乱黑暗的房间里,有一张轮椅,上面直挺挺地坐着一位身残志不残的军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他把稿纸框架蒙在纸上面,一行一行摸索着写作。
记者:(轻声地)尊敬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您好!请问,您已经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为什么还要如此艰难地写作呢?
奥斯特洛夫斯基:我要把一生都献给革命。我虽残疾,但我仍能写作,我要用笔来书写我坎坷但不屈的一生。
记者看了看他手中的稿纸,上面写着他的
第三站
孤岛上,海浪用力地拍打着岩石,鲁滨逊屹立在岸上,目光坚毅而深邃,像一尊雕塑,高大,威严。
记者:鲁滨逊先生,您好,请问您在干什么?
鲁滨逊:我在眺望大海,他能赐予我继续奋斗的勇气。
记者:您认为您能回到故国吗?
鲁滨逊:绝对能,只要我努力的去寻找同伴,制造船只,总有一天能回到我的国家。
海浪此起彼伏,像吟唱着雄伟的海员歌……
画外音:人的一生需要奋斗,人生因奋斗而精彩!陆幼青虽然身患绝症,但奋斗使他短暂的一生充满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努力创作,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辉映文坛;鲁宾逊虽然身在异地,举目无亲,但奋斗使他找到了同伴,得到了船只,回到了故乡。
让我们定好人生的目标,像他们一样去努力奋斗吧,生活因奋斗而精彩!
吴尚村老师赏析:《生活因 而 》是中考的常考题,从20XX年到20XX年就有5个城市用命题、半命题、话题的变通形式考这道题。一方面,这道题的开放性比较好,考生们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这道题能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对生活的总结能力。但因为考得多了,研究的人、套作的人就会多,要拿到高分不容易。
面对这样的“熟题”,尚远同学不走寻常路,她独辟蹊径,用“现场报播”的新颖形式把三个间接材料组合起来,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全新。
中三个人物的材料都是经过作者概括和提炼的,不留原文痕迹。作者通过“主持人”、“记者”把它们巧妙地串连在一起,不但切合题意,做到内容很具体,描写生动形象,还充分地体现了“生活因奋斗而精彩”的中心思想。这是“移花接木”的高手。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同仁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电视台的记者,此时此刻,我们要在这里讨论做文与做人的道理,面对同仁、先辈,我岂敢壮语豪言,我只是想起了我们老领导的一句话,×台的记者应该做穿草鞋的记者。
草鞋是什么?
草鞋丈量过艰难的历程、泥泞的道路,有和长征一起载入史册的光荣。
草鞋连接着平民百姓的期望和寄托;穿草鞋的记者,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记者;穿草鞋的记者不娇贵、不势利,心中对普通老百姓、对新闻事业充满了热爱,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19×年12月,当时我还在××电视二台新闻部。当我们的《××》节目被会议充斥,被大量有偿新闻侵占版面的时候,××电视台一位老资格的记者走马上任,他给我交代的第一个采访任务是到农村去,到×县去,他说×县是一方热土。新主任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对新闻久积的热情。在腊月呼啸的寒风中,我依然扛起装着摄像机的几十斤重的大箱子,怀揣从部门借来的100块钱,挤上从××发往×县的长途公共汽车。我的一些习惯于采访车接送。吃住楼堂馆所。稿子抢手代写。红包不拿稿子不发的同行们对我抱以冷眼和不解。然而田野的'清风,土地的厚重,农民的挚情给了我温暖的创作激情。有关×县农民修路的系列报道很快播发了,《×县农民拆房让路不要国家一分钱》还获得本年度的××新闻奖。我不敢说这就是我的成功,我只是觉得踏实而且同心无愧,因为我当了一回穿草鞋的记者!
朋友,我们的采访经历千差万别,我们的文章千姿万态,但是所有我们至今难忘、穿越时空的优秀新闻作品哪一个没有留下我们敢于吃苦的足迹和带着来自生活的回响!
穿草鞋的记者敢于趟过泥泞而百拆不回,善做实事,敢说真话。俗话说捧人的戏好演,黑着脸说话难,然而我坚信无欲则刚。
19×年4月23日傍晚,在潇潇的春雨中,一位×县的农民把我堵在了下班的路上,告诉我:他们村里的村干部把农民集资建校的钱,给吃喝挥霍掉了,
1954年建校的村中心小学,墙壁裂缝,屋顶漏雨,房梁倾斜。两年前就已开始集资修建新校舍,因为村里的几条蛀虫把钱挥霍掉了,一百多名小学生至今仍坐在随时都可能倒塌的教室里上课,学生的家长为此终日提心吊胆。听到这里,我立刻冒雨前行赴×县调查了解。调查中的甘苦已不足挂齿,只是第二大,当我再赴×决意曝光此事的时候,遇到的是一路的围追堵截。然而事实拒绝吃请,金钱买不走良知,《危漏年已久,修缮应有期》的电视批评报道当晚即与观众见面。尽管此前,县领导已将电话打给我们的台领导,然而新闻事业责任重大,县领导不知道,不知道我们的记者是穿草鞋的记者。
铁肩担道义,草鞋行万里。
××分社的一位主任记者说过:“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善恶忠好,笔下有人命关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权力的重压,朋友,作为无冕之王的我们,是否每一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回顾历史,我们钦佩一个外国人斯诺,告别人称天堂的美国,踩着不平坦的中国之路,给新闻史上留下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样跨越历史时空的新闻巨著;有皮鞋不穿而穿草鞋的范长江,从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来到硝烟弥漫的抗目前线,从国统区到根据地,范先生记录了一个时代,也留下了他作为一名杰出新闻工作者的成功与风范。再看今天,在恶浪滔天的抗洪一线,有记者不屈的身影;在巴格达、贝尔格莱德战斗的街头,有我们中国的记者向世界报告着正义的声音。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赢了。”唐师僧的这句名言,仿佛也有草鞋精神;深入海湾战争,写下《我从战场归来》;千里之行,可知名记者唐师曾也有一双磨不烂的脚。
真想穿一双草鞋,走得更远,去开辟更广阔的生命空阅,然而我们都无法离开现实的土壤,19×年6月,我在××电视台周未版投标中的,成为《家住××》这一社会文化栏目的制片人,可以说我是在大家纷纷看好经济类节目的时候,树起了为社会文化鼓吹的大旗。栏目开播以来的日日夜夜,作为制片人的我在金钱的困惑与文化的清贫之间来回撕扯着。请人,要付工资,拍片更要花钱,两万元的启动资金本已捉襟见时,归还日期又眼看就到。我怎能不为钱憔悴呢?但我不为钱折腰。今年3月,当一家广告公司拿来有偿专题片,要塞到我们栏目播出的时候,被我拒绝了。广告公司和他们的客×耻笑我们的记者是酸臭文人。我说:“马上把你们的钱拿回去,并且记住,这是人民的电视台,不是某个财主的电视台。”朋友,我当然也有慷慨之后的烦恼,可是为了举起这面文化的大旗,在这条尚且艰难的路上,我仍然要当穿草鞋的记者!
也许有人说,草鞋是穿不久的,可是我想:不怕,当草鞋磨烂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却有一种永远也磨不烂的草鞋精神。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