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孟子生平经历及名人名言 正文

孟子生平经历及名人名言

时间:2025-04-30 12:03:45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5)其进锐者,其退速。(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12)仁者无敌。(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17)仁则荣,不仁则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0)民事不可缓也。(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相关推荐:

有关于孟子的名人名言精选

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2.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6.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8.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

1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1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

1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有关于孟子的名人名言集锦

1.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3.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6.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7.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9.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0.永言孝思,思孝惟则。

1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4.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5.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有关于孟子的名人名言摘抄

1.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5.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8.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粱惠王下》

9.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下》

10.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1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1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孟子·告子上》

1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4.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15.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粱惠王上》

16.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7.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孟子·万章》

18.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19.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藤文公下》

20.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三、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2、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

六、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二)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1、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2、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1)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①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②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③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④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⑤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⑥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①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②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③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④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①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②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a、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b、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c、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d、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5、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