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生更加灿烂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生命的质量在于追求,而不在于仅仅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这些诗句中,你能体会到
A、人的生命因为智慧而闪烁光彩 B、生命很珍贵,好死不如赖活着
C、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要创造和奉献 D、人生的价值在于享受
2、自然界造就了人和动物。下列属于人和动物的区别的是
①人和动物都有生命 ②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改造世界,而动物却不会
③人会运用大脑进行形象和抽象思维,而动物却不会
④人的活动一般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而动物的活动一般都是本能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3、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而且是短暂的,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下面属于珍惜生命的表现是
①绝不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②从点滴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价值
③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延伸白己人生的价值
④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论什么时候都要先考虑自己的安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如果你是一滴水,你就得滋润每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就得照亮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就得哺育生命。”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有意义的人生在于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②有意义的人生要从现在做起
③有意义的人生只要说得好就行了 ④有意义的人生要从大事做起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荣获第五界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的26岁的复旦大学生冯艾在4年内两次到西部贫困山区执教,从繁华来到荒凉,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从校园走向社会,她要为孩子们送去快乐和希望,据此回答5-6 题:
5、冯艾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生命要有价值就要
A、对杜会作出巨大贡献 B、为他人带来快乐幸福,为社会不断创造和奉献
C、获得更多的荣誉 D、使自己的生活无忧无虑
6、冯艾的青春是美丽的,因为她
①有远大的志向 ②能脚踏实地,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
③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山了贡献 ④获得了很高荣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②③
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创造有意义人生的是
A、张雪家庭条件优越,整日吃喝玩乐 B、李忠健把零花钱捐给希望工程
C、护士李晓红不顾生命危险,毅然投身于抗击非典第一线
D、刘鸿霖志愿赴贵州支教,并资助贫困学生
8、许振超以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当今世界上船运界令人敬佩的桥运专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有意义的生活在于对社会有所贡献 ②创造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要求
③有意义的生活就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④有意义的人生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9、“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己” --庄子。这则名言告诉我们
A、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与乐,才能体会生命的美好
B、生命是短暂的,它无比宝贵,须加倍珍惜,让生活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C、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 D、生命是短暂的,所以要及时行乐,享受生命
10、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索取什么。说明了
A、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B、人生只能奉献,不能索取
C、奉献使人快乐,使人充实 D、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11、南宋文天祥面对元军高官厚禄的引诱,高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革战争年代,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在抗击“非典”时期,无数白衣战士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日夜坚守在第一线……这说明了
A、他们都是不怕死的英雄 B、他们都不珍爱自己的生命
C、生命因为奉献而美丽 D、生命一旦失去永不复生
12、“你若要体现你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对杜会的奉献中 ②创造和奉献充实了人们的生活
③创造和奉献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④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创造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我们青少年应有的人生态度是
①我休闲,我快乐 ②我创造,我快乐 ③我奉献,我快乐 ④我索取,我快乐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4、把青年比作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说人生的黄金时期是
A、婴儿时期 B、幼儿时期飞 C、青少年时期 D、成年以后
15、古往今来消失的生命不知道有多少。但是有的生命因其伟大的创造而名垂青史,以下属于的有
①撰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 ②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传遍全世界
③李白的诗篇被人们广为传诵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永留人间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6、有意义的生活都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了进取目标
①学习才有动力 ②工作才有劲头 ③生活才会幸福 ④前进才有方向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杜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成员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一个人的创造和贡献
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会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③要以贡献大小来判断生命的价值 ④是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18、实现人生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正确的做法是
①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②充分利用人生有限的时间
③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④在劳动创造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19、当代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在遭受高位截瘫的折磨下,仍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乐观地为会做贡献。这主要说明张海迪
A、热爱生活,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 B、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C、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D、有着远大的志向
20、“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话启示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
A、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B、敢想敢干、有所作为
C、树立远大的目标 D、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实现辉煌人生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表格内填“A”,错误的填“B”。每题1分,共10分)
21、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为他人留下点什么。
22、我们中学生年纪还小,创造只是科学家的专利。
23、我们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了不虚度年华,必须从现在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有规划好人生,才能主宰生命。
24、一个人的生命仅仅属于白己,不属于杜会。
25、玩乐使人轻松,使人愉快,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26、有意义的生活在于对他人、对杜会有所贡献,贡献越大,人生就越有意义。
27、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因其伟大的创造而名垂青史;孔子的诗篇被人们广为传诵;李白的伦理道德思想传遍世界。
28、有的人虽然生命已经逝去,但精神永存,鼓舞人们奋勇前进;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犹如僵尸,灵魂已经死去,永远遭到人们的唾弃。这说明: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其质量。
29、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然而它属于人们的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创造之中,体现生命的价值。
30、马克思认为:语言直接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
三、简答题(2题,共计10分)
31、材料: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是一个水电维修工。他几年如一日为居民解决水电急修的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他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这些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加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徐虎的人生是不是有意义的人生?为什么? (5分)
32、材料: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15岁时要求家人每天凌晨用这样的话唤醒他:“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圣西门在远大目标的激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2 分)
(2)圣西门为什么能够在远大目标的激励下,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3分)
四、分析说明题(1题,共10分)
33、材料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外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摊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帮忙,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休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情况危急,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这时,正在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 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瑞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材料二:11月10日,湖北省政府追认荆州“1 024”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牺牲的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革命烈士。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决定在教育系统开展向长江大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学习活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三位年轻的大学生被追认为烈士,教育部还发出向他们学习的通知。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说说这样做的理由。(2分)
(2)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向英雄大学生学习,使人生更加有意义? (6 分)
(3)看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 (2 分)
Z独立、随和、谦让、专业能力强,但她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她认为自己敏感、脾气差、不讨人喜欢,很自卑。她常常为得到别人表扬去做自己并不感兴趣的事,但当别人夸奖她时,她又会心虚,怀疑这夸奖是不是真心的?她这些表现跟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把赏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古人作诗常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注:通常原诗里面的.字会更好)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被人们称道。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个方面都说,也可侧重某一个方面。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例: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
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三 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解析: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让人回味无穷啊!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 情感赏析
【答题要点】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
情感大致可以分为: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例: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
无人舟自横。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解析: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并能正确默写80篇(段)文言诗文,但推荐的只有50篇。2.其余30篇在不同的考区可能有所不同,考生必须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进行复习。
【中考说明】
《随州市2013年中考说明语文》对古诗词试题有以下要求:默写常见的古诗词名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不受教材内容的限制,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以课外阅读材料为主。
【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型归纳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中考题型]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中考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