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1
小明是个成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的人,每天放学玩个够,第二天又在课堂上呼呼大睡。
一放学,他就提起精神,活蹦乱跳地奔回家,只听“砰”的一声,他锁上房门,搓搓手,犹如一只饥肠辘辘的野狼猛地扑向电脑。小明打开游戏,手持操纵杆,炯炯有神地盯着屏幕,不肯放过一分一秒。游戏开始了,他全神贯注,边玩还边配着音:“向左,往右,前,后,吼,吼……”游戏胜利,小明轻蔑地看了游戏里的敌人一眼,哈哈大笑,说:“你要赢我,那是不可能的!”他玩得更津津有味,一直不停的到天亮,真是“废寝忘食!”
第二天上学,他在路上跌跌撞撞,睡意朦胧,好不容易才到了教室。老师迈着大步走向讲台,说着,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着什么,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小明眼中的事物渐渐变得模模糊糊,头一会儿向左倾斜,一会儿往右靠拢,他终于忍不住一头栽倒在桌子上,昏昏欲睡。老师走了过来……考试了,卷子发下来他都不会做,只能交白卷,最终考了零鸭蛋。
小明老是迷恋于网络游戏,丧失了积极进取的志气,唐朝的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小明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玩物丧志2
玩物丧志——通常这是一个贬义词,玩物丧志。我觉得是因为它深刻,大家都十分反感它反映的现象,所以对这个词也没有好感。
“物,与心相对。”是心理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志,知也;知,接也。”是接触外物的感知能力。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应该是“玩物生志”。“玩物”而能“丧志”,有以下几个条件:
1)物的范围狭小,大部分集中在远离生活需要的地方,比方麻将扑克,电子游戏,八哥蛐蛐;
2)倾情专注,注意力过分集中,视野不能开阔思想无法开放;
3)历时长久,连续而不间歇。
所以我对孩子的玩具坚持谨慎的态度。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锻炼注意力集中的素质,但我又担心它着迷于那几个玩具上不能自拔;如果我给他买很多玩具,我的钱包不支持,同时过多的玩具只能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如果让孩子迷恋玩具,忘记在生活中学习,在自然中发现,我一百个不快;如果让我给他很多玩具,用玩具给他建造另外一个童话世界,我是一万个不能。如果让我找出其中的中庸之道,我觉得太困难,不如让我静下心情陪我孩子多玩一会儿。
对于玩具,我知道必须由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儿,一是可以监护孩子的'安全,再是可以指导孩子的学习。但是我如果有足够的时间陪孩子,我就完全可以像武林高手一样,摘叶拈花以为武器;或者干脆像孙悟空,拔下一根毫毛变出意想不到的玩具;总之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当作娱乐孩子教育孩子的道具,又何必什么玩具!?我要把与孩子一起的时光用在更好的方面,家长之友《玩物丧志》。
我还认为玩具与朋友一样,选择的时候必须加倍小心。好朋友固然使人愉快且受益,但是坏朋友更是很容易推着人走向歧途。在我的孩子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我是不会单独冒险给他玩具,玩具应该有他本人和我共同选择。在我的孩子比较自制之前,我不想让他分散更多的精力与玩具的纠缠。
玩具还有另外的缺点。我还觉得现在孩子的玩具过于成人化,反而达不到游戏的目的。现在的玩具的结构都相当的复杂而科学,但是使用起来却相当的简单易行。由于数码控制,电动,机械齿轮弹簧等等的应用,只要大人给按一下开关转几下弦钮,玩具就会“自动”的玩起来,这与孩子有什么关系?与其让孩子看这些家伙的拙劣表演,不如抬头看看飞机飞鸟,俯身看看蚂蚁搬家!等到孩子自己会上弦会按开关,就让他按电灯电视的开关有相同的作用,玩这种玩具又有什么必要!?其实孩子的认识能力,首先是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的,一根棍子,一把沙土,一盆水,一片树叶……只要大人从旁指导,胜过任何玩具。
孩子很小的时候,最新奇的玩具也只有三分钟的吸引力。在这三分钟时间里,孩子倒有有二分半钟在发脾气:不会玩儿使他着急的要命!父母也因此烦恼;等到孩子三分钟热情过去,父母更烦,花钱买的玩具,就这样费了!
不要期望孩子能从玩具里获得什么乐趣和教益。孩子学习的特点,就是反复不倦,只有长久的重复才能对孩子起作用;如果老是拿一个玩具对孩子重复示范,孩子记住这个玩具的时候会失掉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如果仅仅玩一个稀奇,浅尝辄止,那又何必买玩具呢?
孩子的玩具,越简单越好,最简单的玩具才是孩子最容易产生乐趣的玩具。大部分玩具都是可以用生活用品代替的。只有最简单的积木是必须的。其他的还是那句话:“儿子的玩具不用买”!
玩物丧志3
从前,有一只老虎,经常欺负森林里的小动物,有时还把小动物给吃了,所以大家都非常讨厌他。
终于有一天,小动物们忍受不了老虎的欺负了,动物们;集中起来开了一个会,大家议论开来,把老虎的牙全拔了,给老虎吃毒药,把老虎烧死,但这方法太残忍了,其中狐狸老谋深算地说:人类有一种叫手机的东西,我们给他买一部手机,偷偷地放在他的床头,这样就可以了。猫说:这样有什么用。狐狸说:经常玩手机会让视线模糊,人们经常玩手机的人叫低头族、手机控。可是谁去放呢?大家不解地问,老鼠蹦蹦跳跳地走出来说:我去放,我体型小不容易被发现,而且我也很灵活,所以我是最佳人选。到了第二天,动物们开始行动了,计划准确无误地成功了。
老虎回家一看,发现了床上的手机,老虎说:咦!这不是手机吗?打开看看。哇,这么多游戏,不管了,先玩再说。老虎兴奋地说。
之后,老虎一直玩手机,晚上不睡觉!一直玩到凌晨几点才肯睡觉,吃饭的时候也玩,就连走路也要玩手机。有一次,在十字路口,老虎低头玩着手机,要不是虎弟弟的提醒,老虎早就被车撞死了。
有一天早上,老虎看手机上的字很模糊,把手机放远点看却很清楚,老虎问虎医生:医生,我的眼睛怎么了?虎医生说:你是得了老花眼,要少玩手机了。可老虎不知悔改,继续玩手机,他的眼睛更加模糊,看什么也看不清了。
小动物们听说老虎眼睛,非常开心,为了证明这条消息是对的,小动物们鼓起了勇气问了一些年长的动物打听到了老虎的家在哪,就马上前往老虎的家,一到老虎的家,小动物们有些害怕,但他们还是冒险进去了,小动物们看见老虎正躺床上,一直胆大的小猴说:虎兄弟,过来咬我呀!老虎听见了,大吼一声:呲牙咧嘴,甩起钢筋似得尾巴,一会甩到这边,一会甩到那边,可小动物就在他眼前他也打不到。哈哈,老虎眼睛真瞎了。一些小动物说,几只调皮的猴子跳上老虎的背,骑着老虎叫道:我是骑虎勇士。
之后,小动物们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它们再也不怕老虎欺负它们了。
玩物丧志4
“有志者事竟成”;“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志长”;“人穷志不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这些自然是催人奋进的名言隽语,永远值得我们回味,并以之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涅斯米扬诺夫说:“没有强烈、入迷的兴趣,就没有科学家。”
可见,兴趣是成功之师。
兴趣,是提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与活动的特别爱好。兴趣是成功者十分珍贵的情感。有了兴趣,就能自觉、善注意、肯坚持,因此,往往也就能成功。哥白尼从小就向往“要星空跟人交朋友”;哥伦布自幼就渴求探索“世界秘密”;法布尔为了观察蚂蚁,可以在地上从上趴到晚;达尔文竟然把甲虫放入口中咀嚼;珍妮·古多尔愿在林中与猩猩作伴十数年;法拉第甘当戴维的仆人;徐霞客九死一生还勇往直前;诺贝尔被炸得血流满面却兴高彩烈;牛顿、歌德终生未娶也不以为然;居里夫人冒死提纯镭;席勒舍命尝毒酸……数不胜数的名人轶事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兴趣的巨大魅力。
可是有些人呢?
网络上不少终日沉浸在游戏里的青少年,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中年人,这些人平日里不思考明天要做什么,只道是“今宵有酒今宵醉,怎管明日生与死”;“醉生梦死情也堪”;在游戏中畅游世界。
学生只一味沉浸于游戏中,忽略了学习基础课,进入初中以后要如何能跟上课程;社会青年及中年人在游戏中寻找刺激,不用工作,这样子下去日后又将怎办;这些把兴趣放在游戏里的一群人的队伍正在逐渐扩大,甚至影响到中年妇女,那么这个安天下的担子要交给谁去挑?
久而久之,真正想做大事的有几人?
真正能做大事的有几人?
吾能视天下无睹焉?故以此文盼能唤醒梦中人。
劝说哥哥别再沉迷游戏的作文【一】
去年我家搬来了一位的邻居,他家有一位大哥哥,长的眉清目秀,但是我却发现他非常爱玩电子游戏,只要每天放学一回家,他就放下书包去玩电子游戏了,而且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作业也不做。所以,大哥哥,我想对你说:
你不要玩电子游戏了,这样既影响学习又影响身心健康。听说你以前学习都排在班级的前三位,可是现在却排在班级的十几位,甚至二十几位;而且玩得时间更长的话,眼睛会变成近视眼,甚至以后视力回慢慢下降,达到一定程度,眼前的东西会很模糊,什么东西也看不清楚,就像一个瞎子一样,变成一个废人。
上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好几个未成年人因为沉迷于电子游戏而视力越来越下降,还有几个真的想我说的一样,像一个瞎子了。
所以,邻居家的大哥哥,我衷心的劝你一句,不要在沉迷于电子游戏中了,这样的话你就真的会像我说的的那样,视力慢慢下降,成绩慢慢退步的。我不希望你会变成那样。
如果你真得想玩的话,你应该先做好作业,然后双修日玩个三十分钟就差不多了,这样既能从娱乐中收获快乐,也能顾得上学习,而且也不太影响你的视力,你说这样不好吗?
劝说哥哥别再沉迷游戏的作文【二】
王哥哥放学怎么也不写作业,扔下书包就玩电脑,张奶奶已经着急得不得了,生怕王哥哥学习不好,于是,我准备言辞去劝说。
我先给王哥哥个“糖衣炮弹”,我打算这么说:“王哥哥,王哥哥,你先别玩了,我请你吃雪糕吧。”这样,我才能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了解游戏给他的诱惑,拔出他的病根。就这样,王哥哥成功的跟我去了冰淇淋店,我们选好了冰淇淋,谈起话来:“王哥哥,你最近玩什么呢?”“嗨,不就是那个生化危机5么!”“那你可不可以给我讲一讲”我继续诱导,不出我所料,他真的一五一十的给我讲了出来,每关都讲,我已经摸清楚了,下面我要来拔除他的病根。我先说我以前玩的游戏,但我不好好玩。他说:“那多可惜啊,游戏带给我们的有多快乐啊。”嘻嘻,我心里暗道,成功啦!下面正式开始计划:我先说:“王哥哥,你是不是很羡慕那些制作游戏的人啊?”他答道是,我继续用到一系列的
爸爸的`酒瘾总是不改,妈妈已束手无策,于是来找我,我决定去劝说。我先说了这么一段话:“戒酒戒头一盅,戒烟戒头一口。 今日有酒今朝醉,明天倒灶喝凉水。 近河莫枉费水,近山莫枉烧柴。 要想长寿,先戒烟酒。”果然,喝酒的爸爸已有所惊讶,不过这一击确实没什么用,我决定来第二击,“喝酒”当然,不是喝真酒,而是装在酒瓶子里的一种饮料,这一击是爸爸有所动摇,爸爸一会就动怒了:“小小年纪喝什么酒?”我说:“跟你学的!”爸爸沉默了,和他喝酒的朋友也劝他别喝了,我觉得,要拔就彻底拔病根,我又想爸爸要钱,他问我干啥,我说:“买酒,我喝。”可这只是一个虚招,看他怎样,我从不喝酒的。他彻底沉默了,不一会,他便叫服务员上了饮料,喝起了饮料。他现在也不太喝酒了。
劝说哥哥别再沉迷游戏的作文【三】
哥哥,你整天都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成绩也一天天下降。
你看一看,多少儿童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一落千丈。有人因为没有钱去上网,而去偷去抢,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哥哥,如果你不理会我对你的劝告,那么他们的现在就一定会是你的未来。
记得有一次,你带我去网吧,我没进去,一直站在外面等你。回家后,奶奶问起了此事,你说咱们去了体育场,我红着脸没有说话。这件事过后我感到非常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说出真相,没有及时制止你。我以为你不会再进网吧了,可是我错了你不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了,你是三天两头往网吧里跑,怎么劝也劝不动你,令爷爷奶奶头疼。
网络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旦上瘾它就会捆住你的手脚、束缚心灵;网络就像一种毒品,一旦上瘾,就无法摆脱它。你是那么迷恋网络游戏,上课时,老师在讲课,你的心却早在电脑前了;放学后,遇见网吧,你总会忍不住会进去;写作业时,你的心还停留在网络游戏中。
哥哥,请你觉悟吧!摆脱网络游戏的困扰,走向光明的世界!如果你要上网,就应该光明正大的玩,不久后,你就会发现,在家里玩比偷偷摸摸去网吧玩好多了。自己不用偷偷摸摸的,家长也放心你!
哥哥,我衷心的希望你能摆脱网络游戏的迷惑,使自己的成绩更上一层楼;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说话的思路,亦即针对具体情境在头脑里形成说话的次序、条理和说话的方法、步骤。在交际进行中,说话有次序、有条理才能把话说得晓畅、明白;说话有方法、有步骤才能把话说得恰当、得体,从而完成“有实际任务的交际任务”。反之,说话时既无次序、条理,也无方法、步骤,那么,所说出的话势必语无伦次、言不尽意,或者语不中听、话不投机,因而使交际受挫,甚至出现不欢而散的窘境,这怎么可能“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呢?由此看来,在口语交际课中怎样教给学生说话思路是十分重要的,是完成任务的关键之所在。
说话思路的问题,是回答和解决话要从何说起,怎样说的问题。在口语交际中,固定不变的说话思路是不存在的。正如“文无定法”但“文章有法”一样,离开具体的说话思路,任何口语交际活动都难以实现。因此,教学生掌握说话思路是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口语交际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那么,应该怎样让学生掌握说话思路呢?本文结合口语交际课实例,谈谈几种做法:
一、集思广益,取法于众
大多数学生说话时往往不知道路在何方,其实,说话思路就在学生自己的智慧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就某个具体的问题,七嘴八舌,畅所欲言,相互启迪,集思广益,个体的聪明才智就会发生碰撞,闪现火花,点点滴滴可以汇聚成一条清晰明朗的说话思路来。
本人以一学生沉迷电子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为具体话题,展开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讨论这事该怎样处理,在各种处理建议中,有一条是当面劝告,于是有了以下对话过程:
师:当面劝告要以理服人,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
生1:我想先请鹏程(老师假设沉迷电子游戏的学生的名字)同学背《明日歌》,再用诗句来教育他时间是非常珍贵的。
师:你们是同学关系,“教育”这个词换成什么词比较合适?
生1:把“教育”换成“告诉”。
师:对了。这是第一条,首先告诉鹏程同学时间的珍贵(板书:1、时间的珍贵),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2:除了背诗句还可以告诉他,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它既是我们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们学知识的关键时期。
师:对,是我们学知识的关键时期。
生3:第二条,告诉鹏程同学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重要的是看如何面对它。
师:很好。(板书:2、正视挫折)
生4:我想请鹏程同学算一笔账,如果你把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放在学习上,那么,一年下来你要争取多少时间,你的成绩何愁不能赶上来呢?
师:这笔帐算得好!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板书:3、找回信心)。名言说得好:天才出于勤奋;勤能补拙。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勤奋是成才的必备条件。
师:大家谈了这么多,集中起来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我们把这三个方面按照先后次序当面劝告鹏程同学的时候,就有了说话的思路。
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理出了明朗的说话思路,就具体话题娓娓讲来,条理清楚,声情并茂,真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疏江导河,水到渠成
学生说话所体现出来的说话思路,不乏有价值的,也有幼稚不成熟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评价这一手段,因势利导,或赞许,或点拨,或建议,或疏导,使学生的说话思路得以拓宽、延展,趋于成熟和完善。
本人上《劝戒烟》时,让学生通过查
师:想一想,见了李爷爷,怎样把话题引导戒烟上来呢?
生:李爷爷,您知不知道吸烟的害处?
师:开门见山,刚见面就这样问?(笑声)
生:李爷爷,看您气色不好,是不是抽烟抽得很厉害?(笑声)
师:一上来就把他给“镇住”了!(笑声)不过,比刚才的说法好一些。
生:李爷爷,我看您身体很硬朗。
师:李爷爷听了这句话一定很高兴,不过,下面怎么把话题转到戒烟上呢?
生:如果您不抽烟的话,身体一定会更好。
师:不错,这样话题就比较自然地转到戒烟上来了。
教师的点拨、建议或疏导,使学生意识到并在交际中努力做到说话要注意对象和场合,同时还要语言文明,语气委婉,表达得体。
三、指点迷津,柳暗花明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情形:其一,由于受知识、经验、应变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某种口语交际活动,无从谈起;或者设想的说话思路,实际上可能此路不通。其二,在学生尚未掌握说话思路的情况下,就先着手尝试,学生往往因此遭遇挫折、碰壁,而陷入窘境。当遇到这两种情形时,教师再指点迷津,可以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种策略反而能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收到更好的效果。本人在《正视挫折》的教学中就是这样做的:
生:“鹏程”同学(老师扮演的沉迷电子游戏的学生),你迷恋电子游戏耽误学习是不对的。
鹏程:我学习不好关你什么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众笑,生一时语塞)
师:对别人做的事发表意见,应从自己这个角度说,坚持自己的看法,态度要诚恳,比如,可以这样所:“鹏程同学,你迷恋电子游戏耽误学习我觉得太可惜了。”如果直接指责对方,就会顶牛,激化矛盾。
生:“鹏程同学”,我觉得你迷恋电子游戏耽误学习太可惜了。 师:这样说,对方就不至于抬杠了。
生:你想想爸爸妈妈在工厂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分一份地挣钱,而你在学校却不认真学习,你爸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鹏程:爸妈知道了肯定很生气,会狠狠地批评我。(众笑)
学生在口语交际中,一时语塞,不知所措,教师及时恰当的点拨,会使学生得到启发,思维再现灵感,走出交际中“一时不知所云”的窘境。
四、捷径在前,提供范例
对某些口语交际活动的说话思路,教师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时,可以提供范例。一个典型的范例,就是说话思路的直观图解。范例启发,直截了当,以简驭繁。不失为可备选择的让学生掌握说话思路的捷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起点,是学习的最初形式。
本人上《推荐班委》一课,设置的交际情景是:班级准备重选班委,让学生把能胜任班委的同学推荐或自荐给班主任徐老师。
师:要想让徐老师采纳你的建议,必须把推荐的理由说明白。特别要把你推荐的同学能胜任这项工作的长处、优点介绍的详细具体些。怎样介绍呢?下面,老师先说给大家听。
师:我觉得王小华同学担任班长比较合适,首先,他是一个热心肠,见到同学有困难总是主动帮助,心中有他人;其次,他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无论做什么事总能做得井井有条,恰到好处,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再次,他学习勤奋,劳动积极,自觉守纪,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王小华同学一定能胜任班长这一职务。
师:好了。请大家思考一下你准备推荐的同学的长处、优点。想一想该怎样介绍,自己先联系一遍。
有了教师的范例,学生打破了课堂的沉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开始试讲起来,交流时很多同学的发言条理清晰,妙语横生。
五、顾设路障,改弦易辙
当所有学生都沿着某种说话思路,驾轻就熟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创造的灵性,个性的光芒。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创设“路障”,让学生止于“路障”而改弦易辙,另辟蹊径,以培养学生的机敏性和应变性。
也是上《推荐班委》课时,设计以打电话的方式推荐,教师自己扮演班主任“徐老师”,两位学生按照上文讨论的说话思路给“徐老师”通话后,教师又把电话机递给了另外一位同学。
生:喂,您好,请问是徐老师家吗?
师:是的,您找谁?
生:我是徐老师班上的一位同学,我找徐老师。
师:对不起,徐老师不在家。
生(愣住,不知所措,一会儿,想好了):请您转告徐老师,我推荐班上的张小婷同学当文艺委,因为她能歌善舞,人缘好,同学们都很喜欢她,麻烦您了。
师:不客气。
生:再见。
学生在交际中,突遇“路障”,能刺激其思维,改变其原有的说话思路,急中生智,寻找排除“路障”的方法,从而训练学生交际中思维的机敏性和应变性。
总之,以上方法,如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坚持应用,就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针对说话对象和场合逐渐形成明朗的说话思路,并能把话说得晓畅、明白、恰当、得体,从而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