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从人的生命根性中汩汩流出的,不需要刻意培养,只能靠悉心“牧养”。就像牧民们让小羊羔打小在精心养护的草原上自由驰骋,羊儿就会主动地吃到很多鲜嫩的草,久之,羊儿就长得壮壮的。孩子一生下来,他就有与生俱来的想象禀赋,只要我们不给孩子太多的束缚,让他们在想象的草原上自由奔跑,学生的想象力也会与日俱增!所以说学生想象力要“牧养”。当然,“牧养”不同于“圈养”,更不是“放养”。对于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的语言也许缺乏成人的逻辑、成人的深度、成人的圆融,但那些幼稚的话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诗情,这是成人所不具备的。
儿童的表达方式,有时候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这种不着边际的话语,却极富想象力,有时就是一首无须雕琢的诗。如果我们老师从事理逻辑角度对儿童的语言进行修改,规范则规范矣,但是灵性却荡然无存。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的“诗”勃发着瑰丽的想象。但是他们的诗性也很容易摧折,需要成人小心翼翼地呵护。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为儿童守护牧养想象的`草原,因为草原是很容易被沙漠化的。而事实上,有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就成了侵蚀、破坏草原的罪魁祸首。
学生的想象只能唤醒。教师要靠自己充满启发性的语言,靠学生之间的相互碰撞,靠留出整块充裕的时间,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想象之神,而不是用教师的告诉与解说去替代、束缚甚至扼杀学生的想象。这种召唤,就像是一味味药引子,酵化出学生想象世界的生动图景;又像是一块块吸铁石,吸附起学生心灵空间的每一个可资玩索的细节。
凭借直观形象的材料,借此展开想象写作,是具象类想象
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主张,语文老师不要轻易在想象作文指导的时候,过早对孩子提出“想象要合理”。若如此,孩子们就会太多地揣摩想象是否合理,这样一来,他们的想象便会变得沉重而缺乏灵动。我想,只要孩子们的想象不是反人性的,不是极为低俗无聊的,就随他去。若真出现类似的倾向,老师可以通过评改与孩子对话,适当引领。我们要宽容孩子们的异想天开,宽容,有时是能够造就天才的。
只要语文老师走近儿童,尊重儿童,蹲下来倾听来自儿童心灵深处的声音,慷慨地还儿童一片牧养想象的草原,那么,儿童的想象之门,就会悄然洞开。
体验式作文,让学生通过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并揭示生活、生命的意义,获得内在的充盈,甚至是自我的解放,自我的实现,自我的发现。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在习作教学中,我更愿意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老师要把自己当作孩子习作的“第一读者”——在第一时间,用我们的赞美,点燃孩子的习作信心。我们是“第一个”读者,肩负“第一重要”的责任;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出的信号,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终生。我们不反对精批细改,我们更倡导在孩子的习作后面写“
人生就是一部用行动不断书写着的书,学生的每一步,都是人生之书的具体章节。假如每一位老师都能以“第一读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都能热情洋溢地赞赏每一次超越,分享每一次成功,尤其在他们遭遇人生第一个六年学习的时候,给予最热烈的赞美,那么,孩子们便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前行的信念和动力!
成长与感悟
只有内心真正静下来,一个人才会优雅地活着。
在艰苦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始终揣着一颗感恩的心,保持一种昂扬的生命状态,珍惜每一次机遇,就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脱颖而出。
人在最无力的时候,点亮自己的,唯有自己!
即便穷得什么都没有,我也拥有整个西湖!
在美丽的天堂生活,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在崇拜的大师身边工作,则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
在这个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一部分的年代,在这个忙碌成为生存表征的时代,努力做到和着时代的脉搏,触摸时代的心跳,有所节制地读网,沉静优雅地读书,耐住寂寞,甘于沉寂,享受寂寞,超越沉寂,也许是每一个理性者的自觉追求。
我知道成长的路途上,不只是鲜花和掌声,我们需要“精彩极了”的肯定,更需要“糟糕透了”的鞭策。否则,人容易自我膨胀。
一个人如果常回头看看,那么,也许他会走得更自信、更从容。
摘抄——不能只教一本
感悟——的确,我们的语文书只是我们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一种介质,任何语言文字的载体都可以是学习语文,学习语言的'工具。比如张祖庆老师的《电影遇见书之“灵犬莱西”》,其结合电影与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学会猜测阅读,学会长篇小说阅读。而林莘老师的《咚咚咚,是谁呀》利用图文并茂的绘本进行写作创作的练习。电影,绘本,求职
摘抄——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去熏,远远不够,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多读书,积累良好的语感;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多读书,积累写作技巧。课本上的语文学习只是一个跳板,应跳到课外校外去。我经常跟我班的学生说,语文书上,课堂上认识的字词,在别的书本上也可以看到,但它经过另一作者的整合,就成了另一文章,另一书了。我们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课外书。并且在这件事上,需持之以恒。
摘抄——是啊,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
感悟——中国人常说:见字如面,字如其人,字好像成了一个人的脸面。语文教学中的写字教学是一重难点。汉字,不仅每一种笔画都有其书写要求,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结构形态,或疏密虚实,或高低长短,或宽紧收放……真是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要让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好字,老师就得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从一年级开始写字,老师就应规范学生的写字。如握笔姿势(拇指食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轻轻松松提起笔,平心静气来写字。)写字坐姿(头要正,肩要平,臂摆开,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写字格式等等,并且要长期监督,长期坚持,才有成效。于老师还指出:练字,还可以修炼一个人的脾性,让人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变文明,变的有条理等。我班有个小男孩以前语文学习不理想,上课纪律散漫,但这学期他在课堂上临摹字帖,相信会有进步。
读好书写好文优秀征文 篇1
培根云,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令人明智。余深以为然。书文者,字之碰撞,思想之迸发,气之所形也。印于竹帛而留痕于心也。凡乐读书,亦好为文,然文不可以学而能,则养而致气。所以致气者,读书也。亦读亦作,字字珠玑之妙,盈于心,见于行也。
所以击掌称快,自觉乐在其中者,盖读书也。余身长五尺,双目能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居老武昌城西北隅。雉堞坍圮,榛莽荒杂。有小楼二间。春日将近,然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居于一室之内,生檀香一炉而密雪骤至,碎玉声丁然。但宜读书尔,坐一隅之下而诵《诗》《书》《史记》,每遇有感之处不禁脱口而诵,声若洪钟。一时间,鸟雀惊鸣,绕树三匝,无敢依枝。余则自得于己,面有得意之色,常欣然忘食,不能自己。乐者,书之所与。
所以行之有素,谈吐不庸者,盖读书也。每遇硕师先达,欲援疑质理,则俯身倾耳以请,故鲜遇其叱咄。如此者,缘读书之时,常慕古之儒雅羽扇纶巾、长袍飘逸之形,亦仰其恭敬礼周之举。时效法矣。色恭,礼至,故余常有所得。又好作文,固不及宽厚宏博,冲乎天地之间,亦尚存些许疏荡,幸得以尘秽大方视听,尝得其指教。故余之所得,拜读书之赐也。
所以心若止水,思之至深者,盖读书也。存书于心,又幸而遇时,尝假书于藏书之家,古之经达无所不读。又恐汩没陈迹之中,复随书指引,求字内之奇闻壮观以晓天地。恣观终南之秀,慨然如见古之豪士,细察畅春之婉,怅然如闻凄冷之音。已东览高山大野以自广,北顾奔流黄河以自达,西过秦汉之都以自醒,南及儋州汩泉以自静。无复求绮绣,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烨然矣。见浮世之徒,自念不汲汲于富贵。又闻有功而谪者,吊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偶遇拥才不遇之人,劝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宠辱不惊,心若止水,思之至深,再拜读书也。
故读书之利,不可一而足也。个人之感,亦趣舍万殊。惟有手捧一卷,亲临其中,方见其妙。
读好书写好文优秀征文 篇2
全国四大名师之一的于永正说:“教语文,没那么复杂,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这三件事做好了,语文不好也难。这三件事做不好,语文要学好也难。”笔者受益匪浅,并将这一心得融入语文教学中。
第二,写好字。古人云“字如其人,人如其字”,写好字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一种态度。把字写得漂亮,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性格,会使学生对学业上任何问题都不敢马虎。同时,把一份手写体、工工整整的作业交出去,是对老师的一种尊敬。写好字,让他懂得什么样的字是美观、漂亮、大方的。写字能陶冶情操,学会做人,所以,从实抓起。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都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写字,针对难写的生字通过一笔一画写好加强记忆。要求学生写字一定要先观察笔画、结构、难写的笔画,采用“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每月我还进行“写字比赛”,为得奖的同学颁奖,把他们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以激励他们保持认真写好字的劲头。
第三,作好文。对于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在课文的讲解中,不仅让学生多说多思考,更是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小练笔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练笔的机会,这样练多了,写作文的水平就自然得到了提升。其次,是在批改作文上下功夫。在作文的批评方面,我采取了“张祖庆老师的‘精批精评’”方法。粗略地批改,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共性问题,为深入讲评做准备;精心点评,对学生习作的亮点进行细致点评,以增强学生习作信心,提炼写作规律,引导学生进行二次修改。我还特意培养了几位批改作文的小能手,让她们进行第一次修改,而我却是二次修改,待二次批改后学生个人再进行第三次修改,最后认为满意后再誊抄在作文本上,经多次修改后的作文学生都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最后,我还坚持每天一写,把小练笔、作文、周记、读书笔记、心情日记这些练笔的内容每天交叉融入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中,每天不离笔,不离脑。
教语文,就三件事:读书、写字、作文。书是读出来的,字是练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多读书、多练字、多写作,语文就没有学不好的。
读好书写好文优秀征文 篇3
真好!于老师送给全体语文教师的这九个字,犹如春雨甘霖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说实话听了今天上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真是自愧不如,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尽管即使努力也达不到于老师上课的境界高度,但我们也应该努力反思今后在语文课堂上面对的是谁,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此时此刻,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简单的说就是具备两个“一”,做好“三件事”。
一身较高的个人素养
于老师虽然七十多岁了,但上课仍然风采依旧,风格让人佩服之至,于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善良、平和的心,善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打动每一个孩子,用爱去抚慰每一颗玻璃般易碎的心灵,让学生走进课堂没有恐惧感、失落感,有的是满心期待我们去给他们上课,真正的做到我们就是他们在学校的保护伞,让每一个孩子走进校园,走进我们课堂,有的是安全、融洽,有情有趣,从而不至于从幼儿园就产生厌学的心理,
我们要把每个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蹲下身子用心去和他们交流,尤其是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最需要老师的理解和同情。但我们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把严厉批评放在第一位,虽然,这样的方法能引起孩子们足够的重视,下一次就会“吓”得不敢再犯了,但是,仔细想想这样我们既让自己生了一肚子的气,又恶伤了孩子的心灵,他
肯定吓得以后不敢主动跟你说话了,甚至在路上遇见了连喊“一声老师”的勇气都没有。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正如管仲所说:“善人者,人亦善之”。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首先,教师的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教学设计要源于学情,简约而有效。清代学者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喜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也就是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然后,教师说话要实在一点,说话要自然有节奏,有快,有慢,有高,有矮,和学生的距离近一点,就好像微笑着和孩子们在聊天一样,不要老是板着脸高高在上,拿腔拿调的样子,学生即使跳起来也够不到老师在哪里。最后,在课堂上,讲要讲的有虚有实,读要读的真,从文章内容发自内心的去读,去示范。
第一件事:写好字
老师要求学生做的,首先自己也要会做,努力去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写字前教师一定要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再自己练。开始练字了教师可以先讲一个书法家的故事作为引语,放上一段轻缓的音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于是心静了,气顺了,神疑了,一笔一画也便有了灵气,有了精神。要想方设法多让学生体验到练字的乐趣,增强写好字的信心。写字过程中的当场表扬(坐姿、握笔、字体)。在学生临写的作业本上的符号表扬:“圈”——在某个临写比较好的字
右上方用红笔圈个小圆圈;“奖一颗小五星”——如果学生连续的5个“小五星”,就奖给一个小贴画。优秀的书写作业展览或传阅。“字无百日功”,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字如其人,学好语文的前提就是要会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第二件事:读好书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阅读的内容。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审美经验、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使课外阅读成为他们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平时的阅读,放手让学生去选择,让童话故事、科普小说、民间故事、寓言故事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指定性的课外阅读上留有选择余地,如学过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要求学生讲一个保护环境的小故事;学习了《海伦·凯勒》一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目《世界名人传略》《生命的光芒----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小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神化故事、寓言故事等故事书,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读书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感受讲出来,不仅能加深阅读的印象,而且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件事:作好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我们的孩子们普遍害怕写作文,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所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尽量引导学生关注
现实,热爱生活,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不要再把作文局限在几节作文课上,而是把它贯穿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生活之中,使作文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于老师指教完《珍珠鸟》这一课,最后设计的写作小练笔就非常巧妙,以《假如我是一只小珍珠鸟》为题,让学生写写自己的主人季羡林,因此,以后再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边读边学边写。日积月累,天长日久学生就不再惧怕写作文了,从而也能学会自由表达,自主作文,写出真实感人的生活化的作文。
于永正大师做的报告,给予了我们语文教学前行的勇气。它像一泓清泉,流淌出对教育诚挚的爱;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我们混沌的心灵;它像一声声响鼓,催动着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又如同一级级台阶,引领我们拾级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