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默读和朗读的不同作用名言 正文

默读和朗读的不同作用名言

时间:2025-04-30 10:09:13

我一直记得我的初中

对于我这样一个性格孤僻的人,这着实是件让人尴尬的事情。硬着头皮轮着读了几次,后来倒也慢慢习惯,也养成了些微文学素养。只不过,这么些年,出了校园,家庭、工作各种忙碌,读书放下了很长一段时间,朗读是更加难以做到了。

比起默读,朗读似乎更加郑重其事,譬如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要有充足的时间,要有好的心态和气氛,诸如此类。看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这几个条件都做到了,还请了各个领域的名人,将人生的况味带入了朗读之中,配了潺潺的音乐,朗读者和听者都动情。

然而,这仍是节目,斧凿的痕迹很重。看电视的时候投入,回过头,普通人该怎样生活还是怎样生活,我想并没有太多人从此之后就会天天朗读。除了演艺大厅的播放,《朗读者》的另外一部分是“阅读亭”的设置,镜头里,很多素人读者纷纷排着队、捧着书,然后对着话筒读出精选的内容,献给自己想要听到的对方。但是,容我揣测,我是狐疑的,这中间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朗读,有多少人只不过想在镜头前露个小脸?

我如今捡回了书本,重新开始读书。我大多数时候都是默读的'。因为默读更贴近我的生活,我的包里时刻都放着一本书,出门在外,等候的间歇里,我都会随时翻上几页。朗读就没有这么便利了,大庭广众之下,肯定会引人侧目,且扰民。偶尔,我也会朗读,一个人的空间,忽然遇到很好的句子,惊艳,拍案,站起身,在房间里转圈,大声地读出来。

有一回,读到车前子的随笔,就是这样的情景。“茶是绿茶,如果橄榄下在碧螺春茶里,滋味更好,盈盈,隐隐,气息影青。”“天上有老鹰飞过,一点黑,一点黑,一点黑,推近了,又拉远,天井一如照相机镜头。”金句纷披。眼睛舍不得移开,细细溜上几遍,声带切换回放,几句话来去滚动,那么美,那么生动,就觉得要读出来,读出来。

《朗读者》虽有不足,但媒体的这种正面引导是好的,因为它的意义就在于把传统带回我们的生活。默读与朗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只要爱读书,不管什么方式,都是好的。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朗读和默读的种种方法,而且要能够根据自读的目的和自读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自读方法。

1.朗读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书,这是眼、口、耳、脑并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而且有利于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掌握朗读的方法,须经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正确清楚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多音多义字等。其次是口齿清楚,在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第二阶段是准确流畅的朗读。一是正确处理重音,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不同的概念;二是停顿恰当,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都要符合文章原义;三是读准“降抑、昂上、平直、弯曲”四类语调。朗读时语速要适宜,顺利流畅,无断断续续的现象。第三阶段是传情达意的朗读。在理解文章各个部分及其衔接和过渡、掌握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地安排朗读基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气氛的强弱,达到既强烈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的境界。

2.默读

默读是不出声的读书。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默读时往往采用不同的方法,主要有精读、略读、速读、跳读四种,分述如下:

(1)精读。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凡是从语言到内容都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理解的`文章,都要精读,如教科书和一部分堪称语言运用典范的文章。

(2)略读。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总体的把握,可采用“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办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住主干;遇到难词,要善于根据词的排列组合和上下文的联系,推断它的含义;碰到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以免影响进度,当然,如果几次碰到它,说明它常用,就应该查阅工具书,省去以后的麻烦。

(3)速读。速读即快速读书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快,要求读得快,理解得快,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降低阅读质量。速读允许略,不容许错。

研究表明:人的阅读大致有三种类型,即点式阅读、线式阅读和面式阅读。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就是从“点式”提高到“线式”,再由“线式”提高到“面式”。因此,在速读时应注意:

①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在目光移动的同时读出声音来是点式阅读的特点,阅读时不克服唇动喉诵的毛病,速度就无法提高,这是因为点式阅读思维流程长,由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速读必须眼脑直映,即由视觉中心→大脑阅读中心,文字直接作为意义的符号,在大脑中解码成为信息。

②扩大视幅,加速眼的活动。速读时,应尽量扩大视幅,采用整体辨认法,达到一行一行看的面式阅读水平。同时要自觉加速眼的活动,减少眼停次数,这样既可以加强大脑皮层上视觉神经的兴奋,又可抑制发音动觉神经的兴奋,排除下意识的发音活动。

(4)跳读。跳读就是不通读读物,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

掌握跳读方法的关键是锻炼视读的捕捉力和大脑的选择判断力。跳读时目光只反描最关键的词句,一眼望去,无关的通通抛开,只取所需。此外,掌握一些规律对跳读大有帮助。如议论文,总论点一般放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论点一般放在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也有少数例外,这往往是开头一段交代背景,最后一段说说怎么办,社论常常这样写。懂得这些常识,有助于议论文的跳读。

上述各种读书方法——朗读、粗读、略读、速读、跳读等,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用处。以精读为基础,同时学会运用其它读书方法,无疑会大大提高读书效率。

1.感受识记能力。要继续抓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六年一以贯之的。到了中年级还要注意加强默读和略读的指导。中年级的课堂最大的变化是不单要书声琅琅,还要有默默沉思;不但要读,而且要记,要想,刚才前面说的啥?中间说的又是啥?所以这是第一个变化,中年级的阅读不单要朗读、诵读,还有默读、略读,从形式到内容到要求都发生了变化。

2.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到中年级变得复杂起来。低年级我们只要求大致了解词句的意思,对课文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有所感受。而中年级就有三条。第一,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低年级是了解,中年级是理解。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进入中年级后的一个难点。第二,要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往机械的,从哪儿到哪儿,非得这样分段的做法有伤孩子的创新,不是个性化理解。但是,也不是在教学中就完全不用考虑要点了。读完一篇课文以后,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觉得还是应该把握的,而且这个也是学习这篇文章,乃至高年级阅读的基础。第三,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复述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说出主要内容,要能涵盖所有的要点,同时要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这两条缺一不可。要经过一堂课一堂课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孩子的概括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孩子的表述能力的培养。表述能力是孩子的演绎能力。孩子为什么写作写得不具体,就是那么干巴巴的一句话?其实跟他的复述能力有关。首先要能准确地传达课文的语言风格,不是简单地用自己的口语说;其次要能恰当地引用原文,能突出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其实这是一个用书面语言来丰富、改造学生自身语言的过程;在复述中还要适当地增加一点自己的评论。复述中,他的语言、节奏、情感已经说明他的观点了,再加点评论,这对将来学生的作文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中年级理解的要求从理解词,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到概括主要内容,再到复述。一个概括,一个演绎,一个归纳,一个演绎,这就构成了孩子思维的训练。

3.重视积累拓展。要背诵优秀诗文50篇以上,课外阅读总量在40万字以上。从低年级的5万字一下子成了40万,要求提高了很多。因此老师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读书机会。中年级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和默读能力的提高,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基本能力,应该放开手,让他们,就像我们驾校基本上毕业了,该让孩子开车上路去跑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