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尧舜禹治理洪水名言 正文

尧舜禹治理洪水名言

时间:2025-04-30 11:38:14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榖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於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译文:

在唐尧做部落首领的时候,天下还没有治理好。大水不顺河道而乱流,在天下泛乱。

野草树木茂盛,飞禽走兽繁殖,五谷不能成熟,禽兽威胁百姓。四方之内纵横交错着兽蹄鸟迹所形成的道路。唐尧为此而独自忧虑,于是选拔举用虞舜对此进行分治。

虞舜委任他一个叫益的臣子做掌火之官,益就在山泽之中燃起大火,飞禽走兽被烧得逃匿躲藏起来。

大禹疏通黄河的九条河道,疏导济水、漯水,使九河、济水和漯水流到海里去;把汝水、汉水打开缺口,引导水流,排除淮水、泗水的水道淤塞之处,使它们注入长江;除去灾害之后,中原地带才可以耕种并供给食粮。

在这时,大禹在外治水八年,因为忙于疏导河流,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却没有进去看望家人。

这段古文描写了尧舜禹时代遭遇自然灾害的情景,叙述了他们征服灾害的过程和方法,反映了古人战胜自然灾害的'智慧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古人善于用分治和疏导来处理人和自然的矛盾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非常值得今人学习。

"地平天成、人定胜天"的传奇

--大禹治水

发生时间4000多年以前

发生地点黄河流域

推荐理由

大禹治水不仅是中国古人战胜自然的神话更是华夏民族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事件经过

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据说在滔滔的黄河之上有道龙门,要隔很多年才会出现一次。无数条鱼儿,经过千辛万苦,聚集在龙门要出现的地方,日日夜夜地等啊,等啊,突然,龙门出现了,它们争先恐后地跳过龙门去,成为了翱翔九霄、呼风唤雨的神龙。

黄河上游龙门山上的禹门口(今陕西韩城与西河津之间),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龙门山口,河水奔腾咆啸,声如巨雷。在流水的轰鸣声中,一群群鱼儿激流勇进,一条条大鱼竞相甩尾腾空,飞出水面高达十米多,千姿百态,此起彼落,循环往复。溅起的浪花映现出闪闪鳞光,晚上,皓月当空,更是形成了"飞鱼击碎水中月"的美丽景象。

在鲁迅的故乡有很多大禹的遗迹:禹陵、禹庙、禹穴亭等。鲁迅对大禹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他曾多次游览禹陵,还考证过禹庙里的文物。

大约在四五千年以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尧、舜、禹是黄帝以后我国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三个很有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尧的发祥地是山西汾水流域,舜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的北部和中部,禹的先代开始住于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至今河南西部。尧舜禹时期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时,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水灾,房屋被毁,田地被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流离失所。很多人被无情的洪水淹死,活着的人们也不得不逃到高山上去躲避灾难。为了解除水患,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请众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群臣和四方部落的首领公推鲧去办理。尧认为鲧太任性,对他并不信任,但是部落首领们坚持让鲧去治水,尧才勉强同意。

鲧到了治水的地方以后,只是采用了水来土挡、造堤筑坝的传统办法,哪里有水害,他就指挥在哪里树起屏障,堵塞洪水。他还把人们的活动区域用土墙围了起来,洪水来时,就不断地把土墙加高加厚。但是由于洪水异常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堤毁墙塌,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年,劳民伤财,但没有把洪水制服。

尧死后,按照当时的"禅让"制,大家推举舜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登基之后,到天下四方去巡行,并亲自到水灾地区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并且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传说中,鲧为治水,上天偷了天帝的一种叫"息壤"的东西到人间。"息壤"可以生长,如果哪里被洪水淹没,只要在那里放上一点,那里就立即会长出平地。天帝发现"息壤"被盗,大怒,下令把鲧治死于羽山。鲧治水失败被杀之后,舜帝寻求治理洪水之人,四方部落首领又共同推荐鲧的儿子禹。舜同意了,让禹继承父亲的事业,并勉励禹说:"如平水土,维是勉之",并同时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伯益和皋陶等人一同协助禹治水。

禹是个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人。在接受治水任务时,他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想起数十年来群众饱受水灾的痛苦境地,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便毅然告别妻子,来到治水工地。他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起治水的人,深刻总结了以前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接着大禹亲自率领,+多万治水群众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详细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石块或树木作为标记,以便治水时做参考。这次考察是相当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接着山洪就爆发了,一下子卷走了很多人。在咆哮无情的洪水中,很多人失踪,很多人被淹死。大禹的徒众受到惊吓并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后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但大禹和他的徒众不畏艰险,经过艰苦的实地考察,对各地水情都做了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改鲧过去"堵塞"的办法为"疏导"来根治水患。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继续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并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流向主流。把原来的高处培修得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再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位于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据说有一次,大禹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的一座高山,发现这座高山挡住了洪水的去路,在高山中段的缺口处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漩涡,奔腾的洪水严重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这座高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大禹经过认真的分析,果断地决定开山挖河。他集中了绝大部分治水的人力,开始了艰苦的挖山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艰苦的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带着简陋的石铲、石斧、石刀、木耒等工具,粗衣淡饭,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得黑黑的,手上脚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甚至连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碱水腐蚀掉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指挥着、劳动着。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治水的人力也损失了很多,有的被山石砸死了,有的在爬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但大禹仍然鼓励大家坚持到底,身先士卒,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他的指挥和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一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山就这样被劈开,形成了两壁对峙之势,滔滔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无阻了。

靠着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大禹指挥人们花了67年左右的功夫,挖通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疏通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据说大禹治水时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巧从屋子里传来儿子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的时候,

躺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大禹想起工程紧张,治水心切,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过家门时,儿子已经67岁了,在门口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又急急忙忙地走了,没进家门。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大禹日日夜夜和洪水恶浪搏斗,根本顾不上休息,甚至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由于烫手无法用手抓食。为了赶在洪峰到来之前治水,大禹等不及肉锅冷却,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用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这就是筷子的起源。

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大禹用疏导的办法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各部落首领,论功行赏。他还组织人们发展农业生产。他派伯益把稻种分发给广大群众,让他们在气候适宜的地方种植水稻;又派后稷教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农作物的方法;还在湖泊中养殖鱼、鸭、鹅等,种植蒲草。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水害变成了水利,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大禹治水大大促进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候,已经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出现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开始把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的私人财产,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中的贵族。部落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剩余的产品,常常发生冲突和战争。他们不再把战俘杀掉,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治水促进了我国阶级社会的形成。因治水有功,禹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得力助手。舜死后,他顺理成章地继任部落联盟首领。由于禹在治水中的丰功伟绩,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联盟首领中的威望,原始的民主气氛渐渐淡了下来。有一次,禹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作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怠慢了命令,下令把防风氏杀了。经过这次,大禹事实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应该传授给伯益。但大禹的儿子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各部落联盟之间积极活动,企图取代伯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来启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禅让"制正式被废除,变成王位世袭制了。启即位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

专家点评

大禹治水,的确是我国古代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大大造福了人类,成为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象征。直到6777多年后的春秋时代,鲁国昭公元年8公元前9:6年;时,当时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大禹的功劳实在太伟大了,他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不是大禹,我们现在早已成为鱼虾了。

史学家们还考证,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也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说他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这说明大禹治水是一个很悠久的神话。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禹是古帝中被崇拜的一人。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抵抗的大天灾。独在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克服自然、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上下五千年》,商务出版社,2005.0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共40分)

1、假如你回到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你会见到的情景最可能是()

A.元谋人在采集食物B.北京人在打制石器

C.河姆渡人在种植水稻D.黄帝大战蚩尤

2、根据右图判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位于()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D.以上选项都不是

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北京人B.元谋人

C.蓝田人D.山顶洞人

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弱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在原始社会,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我国居民中,最早懂得用火保护自己安全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6、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

A.元谋人和北京人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山顶洞人和半坡人D.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7、下列能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是()

A.吃熟食B.懂得人工取火C.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D.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8、《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是()

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

9、下面发现与半坡居民有关的是()

①发现了粟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②发现纺轮,说明已经会纺线、织布、制衣

③陶器上有刻画符号,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

④发现稻谷的遗物,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半坡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

A.黑陶B.白陶C.红陶D.彩陶

11、“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培育的人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12、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你知道下面的文物与遗址的搭配中错误的一项是

13、右图的房屋类型以下列哪一地区颁布最普遍()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淮水流域D.珠江流域

14、原始农耕时代取得的几项重要成就是()

①种植粟②能制造陶器③种植水稻④铸造铁器⑤发明瓷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⑤

15、考查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保留了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请说出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③①②④

16、在卡通动画片《哪吒》的主题曲中有这样一句歌词:“轩辕剑,满弓拉”。你知道“轩辕”指的是下面哪个人物吗?

A.黄帝B.尧C.舜D.禹

17、如果拍摄一部反映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电视连续剧,能够出现的情节是:

A.黄帝和炎帝共同视查大禹治水的工作

B.年老的禹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C.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D.尧发明了文字

18、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

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炎黄两部结成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

D.炎帝黄帝战胜了蚩尤

19、苏辙的《涂山》:“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古人辛苦今谁信,只见清淮入海流。”这首诗称赞的是三过家门而不放的治水英雄,他是()

A.盘古B.炎帝C.禹D.共工

20、现代民主政治所追求“选贤与能”,这和中国古代哪一种精神相近?()

A.封建制度B.禅让制度C.宗法制度D.君位世袭

二、诊断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21、我国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了,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2、北京人已经可以把兽皮缝制成衣服,来抵御冬天的.寒冷。

23、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经过磨制的石器,这种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24、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他们住在建造的木制的房屋里。

25、相传,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是炎帝发明的。

三、读图题(共1小题,10分)

26、图片中可以感受历史,下面是古代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黄帝、尧、舜、禹的画像

黄帝尧舜禹

请回答:(1)请你按生存年代排列出这四位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

(2)请你写出与黄帝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部落联盟首领各一位。

(3)在这些首领中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相关的人物有哪些?这种制度叫什么?

(4)这些都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举例说明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对待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的关系。

四、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共20分)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请回答:(1)材料一中神农氏为什么“教民农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说明神农氏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你根据所学内容列举出这一时期原始居民的两个代表。

(3)材料二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请回答:

(1)两则材料与哪一传说中的人物有关?

(2)根据你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请指出“建此伟业”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4)这两则材料都反映了对这个人物什么样的情感?

五、简述题(共1小题,10分)

29、当我们到北京旅游的时候,还可以观赏到两个远古人类遗址,请你说出这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名称,并比较他们的异同点。

六、活动与探究(共1小题,10分)

30、在学过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后,小明的班级举行了一次知识竞赛活动。请你也来一显身手吧!

(1)人物闯关:请根据下列的提示的描述或历史现象写出历史人物(或历史遗址)

①他们生活在距离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②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

③他们的主要粮食是粟,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④他们已经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⑤他在涿鹿战役中被黄帝和炎帝联合所打败——

⑥他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2)火眼金睛:请根据下面的图片,写出这些文物的名称。

第一学习主题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A3、A4、D5、B6、B7、C8、A9、A10、D11、C12、A13、A14、A15、C16、A17、C18、C19、C20、B

二、诊断题

21、揭开中国历史第一页的应该是位于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

22、北京人还不能缝制衣服,山顶洞人可以用骨针来缝制衣服。

23、磨制的石器称为新石器,打制的石器为旧石器。

24、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的是木制的房屋。

25、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应该是黄帝发明的。

三、识图题

26、(1)黄帝、尧、舜、禹(2)炎帝、蚩尤(3)尧、舜、禹,制度叫禅让。(4)历史史实是真实可靠的,而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极有价值的内容。例如,传说中黄帝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可以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谷物的种植。我国早在黄帝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四、材料解析题

27、(1)人民众多,禽兽不足。说明他能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2)我国的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3)人类由居住野外洞穴到盖房定居。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

28、(1)黄帝(2)联合炎帝战败蚩尤,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传说铜器和车船也是他发明的。这些发明使人类步入文明时代。(3)涿鹿之战。(4)表达了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五、简述题

29、这两个远古人类遗址分别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即旧石器;都已经开始用火了;都过着群居的生活;都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不同点:在体质特征方面: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在生产工具方面: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生产生活方面:北京人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还会捕鱼,会人工取火,会缝制衣裳,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

六、分析探究题

30、(1)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蚩尤⑥禹

(2)A北京人头部复原像B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C河姆渡猪纹陶器D半坡尖底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