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分清论题和论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据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例如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
A、事实论据:
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受。
B、道理论据:
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
b. 民间的谚语和俗语,
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
【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生平介绍,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差异方面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2、重点词语
补充:
1、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重点词语
(1)生字:肇(zhào)埋没(m)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词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整体感知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关键句
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借此题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论点。
四、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出示问题,小组讨论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前后座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延伸拓展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理……
六、课堂总结学生浅谈收获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真正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
【布置作业】
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左右的
【板书设计】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上要充分利用上课时讲过的内容来进行这节课的学习,以便于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如论证方法、语言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探讨“格物致知”,也是调动学生讨论热情的重要一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2
一、导入
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人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和结构。
关于写作思路提示: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段落层次提纲:
⑴话题: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1自然段)
⑵反面论证儒家格物的观点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第2~5自然段)
⑶论证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第6~12自然段)
2、投影下列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⑴什么是“格物致知”?
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
⑵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⑶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⑷“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
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⑸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
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明失败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四、总结、扩展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五、布置作业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目标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
2、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学会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的理解课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学习制作卡片。
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大科学家的小讲演,却反思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将学理分析和现身说法结合,学识宏博,思辨深刻,体验剀切,话出肺腑,切中时弊。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的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整体探究
1、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以备交流。
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凝练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明确: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或标题。
2、用勾画评点的方法,跳读文章,说说作者怎样分析“格物致知”这个概念的?
明确: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然后由“《大学》里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举反例”再到“探真义”,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层层递进,直达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
明确:
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气呵成,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重点难点突破
1、三种论证方法:
⑴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⑵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反面事例:
①列举明朝大理论家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
②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
③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④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
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省思。
2、关联词与逻辑思辨:
本文的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它们起承转合,闪转腾挪,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一方面将较为丰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严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驾驭能力,增强了本文的逻辑力量,也起着表情达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并不是……,而是……,……是使人……,从而……因为这样,……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决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观点、态度、语气表达的极其鲜明。
四、课外拓展(选做一)
1、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荐阅读(上网搜索篇名可得)
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3、自己亲手做一小的科学实验(如:将两杯水放入冰箱,1小时后,看热水先冻还是凉水先冻?)结果和你想得一样吗?有何启发和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段):提出问题。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国情及个人经验进一步揭露传统教育弊病,说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准确掌握议论文相关的知识框架。
2.学会科学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3.逐步形成和完善规范答题的思路。
【考点解读】
中考对议论性作品阅读考查的要求:
1.理解
(1)正确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把握事实和道理论证两种基本形式。
2.分析综合王美灵
(1)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4)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3.鉴赏评价
正确把握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4.表达应用
(1)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2)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考对
【议论文相关知识】
1.定义: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是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2)论据论(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主要是指事例、史实、数字等)和理论论据(包括经典著作、名人
(3)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论证等。
3.把握议论文的文章结构。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议论文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有非常清楚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对照、层进、并列等,借助起过渡性作用的语句来突出这种关系。如:“有”、“还有”“虽然、但是”“固然”“诚然”“由此”等。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四种,其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分析议论文的语言。学习准确、严密、简练、生动的论述语言,对于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反复地品味。有的关键性语句,要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来理解。
【中考议论文常见题型】
1.准确把握、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3.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与层次。
5.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6.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考点一: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考题形式: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文章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注意区分论点与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主张,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句子。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范围。
试题演练1:判断以下题目属于论点还是论题
“敬业与乐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谈耐心” “让善行成为习惯” “勤出智慧”“空谈不能成就事业”
属于论点的是: 属于论题的是:
试题演练2:找出下面片段中作者的论点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里,我向大家谈谈“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坚持一件事原则》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说“勤”》
【解题思路】
1.找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开头,(3)篇末(常是结论句),(4)文章中间(常是过渡句),(5)分论点(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分析并归纳)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所以等。分论点常是首先、其次、第三等。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1)题目或者开篇直接提出论点;
(2)引用名言诗句或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提出论点;
(3)提出论题,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考点二:分析论据
考题形式:本文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据?理解论据在文中的作用;概括文中所用的论据;围绕论点为文章补充论据(开放性试题)。
试题演练:用简要语言写出文段中的两个论据:
勤能补拙。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他不气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论据①:德摩斯梯尼克服天资差的缺陷,苦练50年终成演说家。
论据②:陈正之克服反应迟钝的缺陷,勤学苦练,终成博学之士。
【解题思路】分析论据的作用:支撑、论证作者的观点、主张。
概括补充事实论据的形式:人物+事件+结果+论点
(1)文章开头事例或故事或
a.引出中心论点; b.充当论据;
c.引出论题; d.引起读者的兴趣。
(2)文章中间的作用:
作为事实(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论点。
(3)补写论据时要注意选择的论据要与作者的论点相符,论据的内容力求真实、典型,语言准确、简明、概括。
考点三:分析论证方法
考题形式:文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试题演练1: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而是拿出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谈耐心》
这段运用 和 两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
试题演练2:阅读经典,还需与经典的阅读方法相匹配。约翰·罗斯金在《芝麻与百合》里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去读一本好书时,你必须问问自己,‘我能像一位澳大利亚的矿工那样适于自己的工作么?我的十字镐和铲子都就绪了么?我自己准备妥帖了么?我的袖子是否已经卷到双肘,我的呼吸是否匀称,我的心情是否正常?’:这样多问问极有好处,因为既然你所要寻求的金属就是作者的心灵与深意,那么他的语言便是你要获得金属前必须敲碎和冶炼的岩石。你的十字镐是你自己的专心、机智与学问;你的熔矿炉是你自己的善于思考的灵魂。”是啊,有好的书籍相伴,有好的态度相生,有好的思考相随,又何愁不能在开掘的矿渣中拣到“纯净的宝石”呢? ———《为人生准备“压舱石”》
这段除引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解题思路】熟练掌握每种论证方法各自的作用
1.举例论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某某事例(概括事例)具体形象的证明了……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说理更深刻透彻,更有说服力,或更具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使之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强调了……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说理更有力度。
4.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地证明了……的观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考点四:梳理议论文的结构
考题形式:本文的结构怎样?文段是怎样展开论证的?说说文中某几段的论证思路?
试题演练1: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不求甚解》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3分)
试题演练2: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谈耐心》
请简要分析第这段的论证结构?
【解题思路】准确分析和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注意文中标志性的词语,阐明作者用了哪些论据、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论点即可。
考点五:议论文的语言
考题形式:分析文中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简练、生动,句式整齐,表现力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点六:开放性问题
考题形式:结合自己学习或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你对作者所说的某某问题的'认识。
【解题思路】:
① 亮明观点:我认为: ②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在文中……;
② 着结合学习生活的实例:在生活中我们也要……④进行总结:所以……
课堂小结:思考在本节课,我学到了议论文的哪些知识?
体验中考,实战演练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