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爱国名言搜集四句 正文

爱国名言搜集四句

时间:2025-05-04 11:55:20

【目标聚焦】

1、总体感知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大致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理解他诗歌的风格变化。

【要领提示】

1、教学中要多读,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诵读教学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但一次次的诵读不应停留在同一个层次上,应该是每一次诵读都要有新的感受和领悟,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和领悟表现出来。教师要在启发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上,做一些朗读技法方面的指导,效果会更好。

2、有些表现重大事件,与诗人经历、处境密切相关的诗歌,要对其产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3、挑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揣摩品味,做初步的鉴赏分析。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进行无提问式设计,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品味美点,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而教师是学习的合作者。

2、强调朗读。古代诗文都强调朗读,但诗的朗读更应高于文的朗读,要读出情感,读出意境,读出节奏,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像古人那样吟诵、吟唱。

3、要做好课前预习,有关背景材料准备充分。

【实例探究】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资源共享,走近杜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

〖一诗四读,理解诗意

一、吟读 ,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

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二、译读,以诗译诗,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来翻译古诗,译出来的现代文最好也要押韵

《望岳》:学生读原诗,教师示范译诗:

五岳之首的泰山景象如何?

这些青山耸立在齐鲁间。

大自然的神奇秀美聚集在此,

山北山南如黄昏清晨不一般。

云层翻滚荡涤着我的心胸,

注目飞鸟入林直到看不到。

我定要登上最高峰,

举目纵观傲视群山。

《春望》:教师读原诗,学生译诗。

山河依旧而国都已经破残,

春天的京城荒树野草蔓延。

感念时事看见花草就想落泪,

痛惜离别听到鸟鸣倍觉心寒。

战火接连从去年三月烧到今年三月,

一封家书抵换万两黄金。

白头发已经越挠越稀,

简直是梳不成髻插不住簪。

三、背译

《望岳》全诗可分为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 联,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春望》本诗前四句写春城破败的景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深沉含蓄的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梳理清楚了诗的写作思路,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赏读

教师示范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万金”,古代以十两黄金为一金。极力写出了难得和珍贵的程度。此句所流露的感情是常人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因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学生分小组讨论,品味赏析:

1、“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设计选题,课外探究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你赞成哪一种解释?理由是什么?

2、反衬是诗歌常使用的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请分析。

研究方法:

⑴ 搜集关于《春望》的资料,包括不同版本的注释、选讲、赏析、评论、背景资料等。

⑵ 搜集关于作者的资料,包括生平、年谱、思想、背景资料等。

⑶ 仔细研读这首诗,获得自己的感悟。

⑷ 参阅各方面的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

推荐书目:

《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一版;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孙育华主编《唐诗鉴赏词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词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鉴赏集》,巴蜀书社,1993年10月第一次第一版。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

理解词语,复述课文。

〖师生互动,深入探究

1、作为一名女性,我对文中老妇人的儿媳妇“出入无完裙”,感受特别深刻。裙:古谓下裳,上古时代,男女服装差别不大,区分也不严格。唐代以后,妇女穿裙之风大盛,男以穿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后泛指衣服。为什么连一件会客的衣服都没有?(生活贫困)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战争)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 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部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长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长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自我选题,推荐作业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名师点评】 (山东省淄博市第五中学 孙辉)

这是一堂较为典型的和谐教学的示范课。教师对作者和作品驾轻就熟,了然于心,对课文的赏析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其实用心良苦。教师非常巧妙地由“出入无完裙”切入,引导学生逐层认识到战争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给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官吏带来的巨大恐惧,给作为诗人的杜甫带来的严重的身心创痛,由此串起整个故事情节。在激活练习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揣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试图从中寻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沉淀积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同学们的掌声正是对这种崇高精神的赞美与肯定。

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符合和谐教学的模式,更体现了时代追求的创新精神。石壕吏固然有着凶恶的嘴脸,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换位思考,透过其凶恶看到的是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下层小官吏的无奈恐惧。诗歌一方面揭露了兵荒马乱、酷吏横征暴敛、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现实,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的忍辱负重、慨然赴国的高尚情怀。“天意须君会,人间有好诗”。战乱固然使诗人写出了大量光照千古的诗篇,但战争对诗人灵与肉的摧残,对千百万生灵的涂炭,作为人民的诗人,其心灵又是何等的伤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宁可不要这一段历史,也不愿我们的人民经历战火,颠沛流离。这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气魄。从这一意义上讲,教师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通过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解读,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1)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郑畋《马嵬坡》

2)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3) 更持银盏起,为君寿。——辛弃疾《感皇恩·滁州为范倅寿》

4)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5)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杨继盛《就义诗》

6)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严武《军城早秋》

7)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闲梦远》

8)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9)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10)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文天祥《南安军》

11)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12) 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13) 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14)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曲》

15) 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16)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渡湘江》

17)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守仁《元夕二首》

18)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19) 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查慎行《三闾祠》

20)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洪秀全《吟剑诗》

21) 奏恺乐,归皇都,班爵献俘邦国娱。——何承天《战城南》

22)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

23)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4)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25)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6)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7)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张元干《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2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29)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30)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31)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2)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33)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34)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陆游《病起书怀》

35)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6)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张祜《集灵台·其二》

37)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38)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9)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40)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41)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42)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3)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44)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汪遵《咏昭君》

45) 若顺吾皇意,即无臣子心。——栖蟾《送迁客》

46)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47)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孟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48)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49)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0)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拓展:著名爱国诗《关山月》赏析

这一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的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李白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李白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李白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李白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李白,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李白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李白所难以企及的。

1、《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州桥》【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示儿》【宋】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出塞曲》【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满江红》【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精选收集的爱国名言诗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9、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1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1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1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1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15、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17、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1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19、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0、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2、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2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24、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5、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26、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27、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28、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29、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30、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31、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

32、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3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3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3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3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3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38、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39、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0、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1、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42、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4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44、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45、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46、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47、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48、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9、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50、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