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教育家名言能作参考文献吗 正文

教育家名言能作参考文献吗

时间:2025-05-01 11:39:57

摘要:

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犯罪,自杀,退学行为屡屡发生,不由引起全社会对儿童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观看“天放退学”案例有感,认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十分重要,文章着重从家庭教育方面论述了如何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

关键词:

儿童;挫折教育;家庭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挫折,这个词也许你不会陌生,我们经常听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人生即是不断的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作为发展中的人,儿童也是一样,现在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必然会面对许多挫折与失败。然而现在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往往无力应对,往往是那么的不堪一击。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中的主人公,十五岁的天放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天放今年上高中,由于学习成绩一直下降,对学习灰心丧气,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心理。最后向爸爸妈妈要求要退学,坚决不上学。为此妈妈不同意,他便采取极端的自杀行为。案例中我们得知天放初中时成绩还很好,但是到了高中他就感觉的学习很吃力,很多东西都学不会,慢慢的他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以至于最后就不想上学了,很明显我们都能看出天放退学的主要原因是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但很多人都有疑问,就算是学习上遇到困难。天放至于退学吗?至于自杀吗?至于采取这么过激的行为吗?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动不动就退学,就要自杀,为什么会如此的脆弱?仔细分析,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太差。

据了解,北京市有关部门对10所重点中学举行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在“你的弱点是什么”一题中,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毅力,不能自我调适感情,经不起挫折”。团中央少年部对全国近10个省市的2万多名学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查,在与以上同样的选题中,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意志力不强”。17%的学生认为自己“经不起挫折”。近年来,媒体也屡屡报道中小学生心理异常,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轻生等行为的发生。这往往与他们对待挫折的不正确态度有很大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到成人都受到父母全方位的宠爱。家长们什么都帮孩子包办,很难有机会让孩子亲自生活中的困难,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孩子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就会害怕。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常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必要时在冰岛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生存。”作为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挫折,然而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生活在温室里。对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的父母们,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将来面对挫折时一撅不振,那我们就必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相应的教育,让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一、挫折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从心理学观点看,一个儿童受一些挫折,特别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可促使他们更快地成熟,也就是说,挫折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儿童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和J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素质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遭受挫折的经历,没有受过挫折的磨难,就不可能养成抗御挫折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具备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的良好素质。因此,作为家长或老师,就很有必要对孩子进行系统的挫折教育,利用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培养他们现代人的良好素质,~只有这样,他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战胜可能出现的挫折。

(二)童年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儿童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气质。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决定儿童是否能够成才的重要方面常常是那些易被家长和教师忽略的非智力因素。一个儿童如果能具有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顽强的毅力,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挫折正是意志的磨练,经过挫折的锻炼和考验,人的意志会变得更坚强。童年的挫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伤害儿童,但更主要地它可磨练儿童、培养儿童,赋予儿童不同寻常的意志力,使其非智力因素乃至智力因素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为其将来的创造发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童年的挫折经历有利于儿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吃一堑,长一智”是句千古名言,这句名言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说明,挫折可以从反面丰富人生的经历,会让儿童见多识广,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童年的苦难经历、挫折和磨难,将使儿童终生受益。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过分的挫折会损伤儿童幼小的心灵,甚至可能导致其走向歧途。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时,挫折量不能过大,否则儿童会承受不了,将生不良后果。

二、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

家庭,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人在儿童期虽然经历尚浅,但也会遇到各种挫折,这时家长的态度,教育方式怎样,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所经历的挫折事件的人识与适应,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儿童的抗挫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根据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耐挫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勇敢精神着手。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譬,父母对其是宠爱有加,在生活中,孩子的什么事都是父母亲力杀为,父母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都扫清,家长们不知道,其实盘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从小,孩子就应该知道,困难客观存在的,所以在生活中不要给他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而易拳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也不要阻碍他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的几会。其次,培养动手能力。能力不足的孩子,遇到困难无力立付,常常被挫折感压得垂头丧气,丧失信心,能力强的孩子则善于解决问题,即使受了挫折,也能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去。我们都认可这样一个道理:孩子的许多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是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父呼的不要过分照料孩子,应让他为自己的生活服务,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既培养他自立的能力和精神,又能增强自唐心,这也是形成应付挫折本领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在他碰到困难时,也不以“决策者”的身份替他做决定;应当做他的顾司,给他提建议,教他一些克服困难的方法,鼓励她有能力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二)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父母要以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孩子

在孩子眼里,父母非常强大,无所不能,父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沉着,冷静,乐观的处事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反之则对孩子起消吸影响。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在这样的情既下,父母面对生活的热爱,执着,坚强的意志,是孩子面对挫折时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因此,作为父母应有一个健康豁达的心态,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以乐观向上,不怕困难的精神积极的摆脱困境。

有挫折教育意识的父母还可以把自己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家庭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通过自己的事例,让孩子懂得压力人人会有,父母也会遇到挫折,产生心理压力,并告诉孩子自己在遇到挫折,产生心理压力时是怎样应对困难,克服压力的。给孩子树立一个实际的榜样,以增进孩子的勇气和信心。这样,孩子往往比较容易听进去,并从父母的事例中学习经验,化解压力。

(三)对陷入挫折情境的孩子要及时疏尊,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

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在孩子受挫折后,对一般的情绪反应,父母可以不加理会,让孩子自己体验,然后独自面对。如果孩子情绪反应过度,父母就要给予温情的鼓励,耐心和孩子沟通和谈心,让孩子及时的摆脱失望,伤心等不良情绪反应,及时的树立信心。其次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在挫折面前正确的判断挫折情境,及时的调整心态,主动采取直接的,理智的,切实有效地方法或行动,改善和消除挫折情境中的障碍因素。最终战胜挫折。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的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战胜挫折的过程。

在当今社会,挫折教育不仅要引起家长们的关注,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是全社会的任务,当我们看到一个个像天放一样的花季少年退学,自杀时。我们确实很痛心,但在痛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儿童的挫折教育,这样一个有利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形成,新世纪的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并不是单靠几件小事就能见效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让温室的花朵经得起风雨。孩子只有经得起挫折、失败,才会变得更加坚强,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旭天,走出高期望心理的误区[J],心理世界,2000(6)。

[2]赵石屏,家教I[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学兰,古丽图,幼儿挫折教育浅[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幼儿教育,2001(1)。

[5]朱小凤,家庭要重视对幼儿的挫折教育[J],家庭教育,2001(7)。

[6]韦彦,陈琴,教孩子学会面对失败[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幼儿教育,1999(5)。

导语:“美丽”和“漂亮”“差不多”,但有干得漂亮,却没有干得美丽。“以为”和“认为”也“差不多”,但“我认为他是好人”,他真的是好人;而“我以为他是好人”,他却不是好人。作为一个语文人,我们要有对待一门学科的严谨的态度,而并不是仅仅停留在那浅尝辄止的“差不多”的表面。

从“差不多”反思对语文态度论文1

摘要:在语文教学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语文没有标准答案”诸如此类的话语。这句话本来是用于启发开拓同学们的思维使之不趋同和僵化,但有人断章取义地走向一种理解上的误区:语文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差不多”就对了。我们以“美丽”和“漂亮”、“以为”和“认为”这两组近义词来分析一下,语文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而明白作为一个语文人应有的态度。

关键词:语文中的“差不多”;美丽与漂亮;以为与认为;态度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特征,它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精准唯一,但它绝不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模糊状态。如果语文的精彩纷呈、不求唯一被偏颇地理解成了“差不多即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对语文教学或学习的不负责任。有时候,语文需要“咬文嚼字”来体现它的精密,而远远不是意义上相似的“差不多即可”。

说到语文中的“差不多”,不免要想到近义词,我们以两组近义词的分析来说明,“差不多”毕竟只是“差不多”。

一、美丽和漂亮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美丽”的解释是: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好看的。对“漂亮”的解释是:好看;美观出色。从这一对近义词的释义上,我们可以看出,近义词也只是部分意义相近,除去这“差不多”的意思,每个词还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好看”,形容人和某些动物的长相,或是形容景物、季节、地方、国家、建筑、物品等,“美丽”和“漂亮”可以互换。例如:

①这姑娘长得真(美丽/漂亮)。

②天鹅是一种(美丽/漂亮)而优雅的动物。

③洞庭湖多么(美丽/漂亮)。

④春天是个(美丽/漂亮)的季节。

⑤西昌是一座春天栖息的(美丽/漂亮)的城市。

⑥那是一座(美丽/漂亮)的城堡。

2、表示“美好、高尚”,形容理想、憧憬、希望、故事、传说、神话、生命、青春、心灵、品质、回忆等,用“美丽”而不用“漂亮”。例如:

①我的美丽的愿望都给现实生活摧毁干净了。(巴金《生命》)

②这是一个充满趣味的美丽的故事。

③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④乡村教师为山乡教育事业贡献了力量,让美丽的生命和青春放射了绚烂的光彩。

⑤从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一颗美丽动人的心灵。

⑥呵,一个大资本家的奴仆怎能了解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民有怎样美丽与崇高的品质。(老舍《金黛莱》)

⑦这遥远的边疆,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富饶美丽,留给我的将是一段美丽的回忆。

3、表示“出色、精彩”,形容话语、口号、文笔、文章、诗句、手艺、动作、办事等,用“漂亮”不用“美丽”。例如:

①话讲得再漂亮也没用,还不如做些实事。

②那些口号也真漂亮,不知道他是从“晚明文选”或“晚明小品”里找过词汇的呢,还是怎么的,……(鲁迅《弄堂生意古今谈》)

③这篇文章写得真漂亮。

④武端把刀叉耍得漂亮而地道,真要压倒留学生,不让蓝眼鬼。(老舍《赵子曰》)

⑤这事儿干得漂亮!

另外,漂亮还有“AABB式”的重叠形式,即“漂漂亮亮”,而“美丽”不能重叠。

二、以为和认为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以为”的释义是:认为。而“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这样看来,“以为”和“认为”确实是一对近义词,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说“以为”和“认为”的意思差不多、“以为”就是“认为”。

1、“以为”作“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这一意义讲时,可以和“认为”互换。例如:

①我(以为/认为)这部电影没什么价值,不值得看第二遍。

②他不(以为/认为)经历磨难是受苦,反倒把它当作一个磨砺自己意志的机会。

2、“以为”一词,除了作“认为”讲,还表达一种客观事实与主观愿望相反的的意思,这种情况下,“以为”和“认为”的意义大相径庭。例如:

①我认为他是一个好人。

我以为他是好人。

②我认为他很优秀。

我以为他很优秀。

③我认为这道题不难。

我以为这道题不难。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段语文教学视频,其中的一句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让我萌生了写这一篇文章的想法。无论是否有小题大做的嫌疑,我只是想说:语文的不求唯一,那是它作为一门美妙的学科赋予它独特的审美弹性,但绝不是说对待语文可以不求甚解、大而化之。我想,一个语文人应该都知道“推敲”一词的由来,如果“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都“差不多”,那贾岛何必冥思苦想去体会其微妙的不同意境呢?“美丽”和“漂亮”“差不多”,但有干得漂亮,却没有干得美丽。“以为”和“认为”也“差不多”,但“我认为他是好人”,他真的是好人;而“我以为他是好人”,他却不是好人。作为一个语文人,我们要有对待一门学科的严谨的态度,而并不是仅仅停留在那浅尝辄止的“差不多”的表面。(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版

[2]安汝磐,赵玉玲编著《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从“差不多”反思对语文态度论文2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关键是你的态度问题,事情还没有开始做的时候,你就认为它不可能成功,那它当然也不会成功,或者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认真,那么事情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没错,一切归结为态度,你对事情付出了多少,你对事情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三个工人在砌一面墙。有一个好管闲事的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爱理不理地说:“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工人抬头看了一眼好管闲事的人,说:“我们在盖一幢楼房。”

第三个工人真诚而又自信地说:“我们在建一座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总裁,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态度决定高度,仅仅十年的时间,三个人的命运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是态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和目标。具有积极、乐观心态的人,其人生目标必然高远;有了高远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有努力必有回报。第一个工人总在抱怨生活的不公,心情是郁闷的,想的都是一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回答别人的问题时都是满肚子怨气。第二个工人要比第一个工人心态好,尽管也是在砌墙,但他却把这堵墙当作一栋楼房来建,心里想的是如何将楼房建设得更好。第三个工人心态最好,工作那么辛苦,他还那么自信那么专注。人最可贵的就是 “认真”二字,第三个工人把砌墙这样的小事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来看待,十年后成为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能真正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浮躁,抱怨,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一些人一辈子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而那些在本行业、本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观向上的。

心态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如两个口渴的人面对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真不幸,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说:“真好,还有半杯水呢!”引发快乐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量的多少,而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态度。态度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长高度,干任何工作,干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能否把这件工作、这件事情做得更完善、更完美。同时,也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一位企业老板给另外一位公司经理发了一封电子邀请函,连发几次都被退回。公司经理问自己的秘书是怎么回事。秘书没去调查原因,只是猜测地说,可能是邮箱满了的原因。可一周过去了,经理仍然没有收到企业的邀请函。经理又问秘书,秘书的回答竟然还是邮箱满了!公司因此失去了与该企业筹备已久的合作项目。经理一气之下,辞退了秘书。

恰恰相反,还有一位秘书,她是自考本科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贸公司的。她的意向是经理秘书。但公司却安排她做办公室文员,具体的任务就是负责收发传真、复印文件。她虽然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抱着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了,因为她觉得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而她又是一个自考本科生。她工作非常认真,同事们交代的事情,她都能准确而及时地完成,从没有怨言。有一次,经理拿一份合同让她复印,经理说要急用叫她快点,细心的她习惯性地快速浏览了一遍合同。当经理有些不耐烦催促她时,她指着一处刚发现的错误给经理看。经理看完之后,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是一个数字后面多了一个零。她的更正为公司避免了几百万元的损失,很快她就被提升为经理秘书。

同样是秘书,前者被辞退,后者被提升,是什么原因?很明显,是态度问题。前者作为秘书竟然一周都不清理邮箱,这是什么工作态度?这样的工作态度,谁当老板都受不了。后者则相反,不管工作是否理想,她都能认真对待,对自己分内的工作是如此,对分外的工作也能注意到细枝末节,为企业挽回了一大笔的损失。正是这种责任心,这种对工作的认真态度,才决定了她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走上更高的职位。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古语早就教导我们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劳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了,事情总会有结果。也许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你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世上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态度不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好的态度。有了好的态度,对工作、对他人、对自己都会表现出热情、激情和活力;有了好的工作态度,你就不怕失败,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气馁,而是充满直面人生的勇气,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定更容易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比别人更容易走向成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性格就是由好的态度一点一滴的培养而成的。

你的心有多高你就会飞多高,如果你认为你行那你就行,如果你觉得不行那你就不行,成败往往在一念之间。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对待事业的态度。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成功人士始终用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就看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幸福的人总会向希望、向光明看齐,而不幸福的人总是抱怨自己比不上别人。好的态度应该是,努力的付出,努力的追求,至于结果就不要强求了,毕竟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结果。有着这样心态的人往往容易获得幸福感。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家庭及家庭教育,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一以贯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家庭观念的支撑与支持。“家规、家训与家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家训、家风既是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还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正如俗话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此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清张履祥《训子语》: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如何交友?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不管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杨震“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周怡的《勉谕儿辈》、朱子的《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渐渐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1]颜之推《颜氏家训》。

[2]诸葛亮《诫子书》。

[3]清·张履祥《训子语》。

[4]《论语》。

[5]河南遂平王万江《家训,家之根,国之本》——由古代家训引起的思考。